生物制药考研,生物制药考研方向及科目
《多肽链》原创出品
作者|穆白
在《行尸走肉》、《末日孤舰》等“病毒灾难”剧集中,都有这样一个场景的设定:致命大流行发生后,被迫与外界切断连接的某个实验室里,幸存的科学家用简陋试验设备,没日没夜的研制抗病毒疫苗……
这样的场景并非仅存在于人们假想的剧集中。
实际上,新冠疫情就带来了这样的场景演绎,由于疫情防控影响导致的供应链脱节甚至企业生产运营的停顿。对于生物制药行业企业来说,同样也会面对如何维持机器正常运转、保障生产的巨大挑战。
Cytiva(思拓凡)中国团队很早之前就考虑了这样的场景:由于人员流动不便,上门服务受阻,设备出现故障时无法及时维修,导致生产周期被动拉长,效率大降。
数字化时代,一切皆变得可能。
为了突破场景限制,Cytiva中国团队利用AR技术升级服务,更快更高效的帮助生物制药企业远程维护生产运营活动,从而为患者带来及时的药物与治疗。
此前,Cytiva与英国《金融时报》联手推出《全球生物制药弹性指数》,其中中国生物制药供应链弹性处于世界前端水平,并且产业合作环境良好。
如今,中国生物制药行业如火如荼的发展环境,也给出了Cytiva这样的企业一份能力测试题。
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赋能生物制药行业供应链弹性的提升,一直是Cytiva作为医药工业基建型企业的实践方向。
壹|加速度
一条成长的”捷径”
如果一个研发人员在办公室里带着一副AR眼镜办公,不必惊讶,他可能是在即时与人分享视线之内的画面。
当客户需要维修设备时,只要佩戴上AR眼镜,眼镜摄像头捕捉的画面会显示在视线前方的小屏幕上,同步给远方Cytiva工程师,后者快速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就可以在画面上添加更多信息,为客户提供具体的操作指导。。
如此,客户就能随时随地在Cytiva工程师的详细指引下,迅速解决掉故障问题,从而减少甚至消除设备停机时间带来的损失。
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黑科技了。在上海疫情防控时,这就是Cytiva中国团队协同客户工作的一种普遍形式。
AR眼镜隔空“问诊” Cytiva能够迅速响应客户服务需求
借助轻便的AR眼镜等创新工具,Cytiva在15分钟内便能响应客户的服务需求,其中20%-30%的客户服务需求,可以通过这样的远程服务在一天内得以解决。
或许,在疫情之后,这样的服务方式也会变成常态化的工作手段,所以Cytiva 还在不断升级迭代AR眼镜与服务系统。
当然,这只是Cytiva的一个小小创新产品,作为“全球生命科学先行者”的Cytiva,就像叮当猫的口袋一样,拥有丰富的创新资源与工具,快速响应与服务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的合作伙伴。
在去年全球疫苗研发、制造的攻坚阶段,Cytiva迅速开发出新型疫苗解决方案和自动化平台,提供给中国及全球的客户。
比如Cytiva敏锐捕捉到mRNA为代表的新兴疫苗技术开始兴起,但生物技术企业面对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时,普遍缺乏大规模商业化生产的技术条件。
于是Cytiva很快便推出从原液生产上下游阶段的整体解决方案,覆盖研发、纯化、质控以及罐装等全流程。
与此同时,Cytiva还推出生物工艺自动化解决方案Figurate™,以满足生物制药企业实现不同等级的自动化需求,帮助生物制药智能化工厂建设。
这对于快速发展中的中国生物制药企业,无疑是提供了基础能力建设的一条“捷径”。
在Cytiva大中华区总经理俞丽华女士看来,在政策与资本的驱动下,中国生物技术企业在很短时间内就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长,尤其是像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新技术领域,中国企业研发速度、创新分子,包括正在展开的临床试验数量上,都能看到巨大的提升。
Cytiva大中华区总经理俞丽华
“如果说,前十年我们更多是在追赶,那么我相信未来十年,至少在一些细分赛道上,中国药企能与世界级的药企处于一样的发展频率上。”
也因此,新型药品的研发制造上,没有多少经验的中国企业反倒能后发先至的进入智能化生产制造阶段,这恰恰就是Cytiva所要抓住的机会。
如今,国内每年都至少有5-10个创新药品种批准上市,所以规模化的生产制造也处在快速追赶的过程中。
“与较容易实现规模化、自动化生产的领域不同,生物制药领域的工艺流程中任何一个步骤的偏差都可都能造成质量偏差,它不是靠最终的质检来判定药品合格,而是对于整个生产制造过程进行判断的。”
正如俞丽华对《多肽链》所说,生物制药的大规模商业化上,中国企业的需求和痛点也正是Cytiva的产品组合与解决方案要去针对性解决的。
贰|“工业母机”
Biotech的工业4.0
2019年,GE宣布以214亿美元的价格,将其生命科学业务出售给了意欲在生命科技领域扩大版图的美国丹纳赫集团。
而这笔交易也让Cytiva(思拓凡)的名字开始广为人知,归于丹纳赫旗下的GE生命科学业务以Cytiva的新名号独立运营。
承袭GE生命科技的百年历史底蕴,Cytiva专注于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研究,用以开发创新型疫苗、生物药物以及新型细胞和基因疗法,其产品包含了仪器设备、耗材、数字化和企业解决方案等。
在全球范围内,Cytiva有超过10万个生物平台投入使用;2019年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的生物药中,有超过75%的药物使用了Cytiva的技术,其行业地位可见一斑。
简单的说,Cytiva就像生物制药领域的“工业母机”一样,为全球生物技术企业提供从工艺开发、GMP生产、人员培训、技术支持等多维度打造自动化数字化解决方案。
“不同于汽车制造等自动化、标准化已经很成熟的行业,生物制药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行业,各种各样的生物分子,有蛋白类、病毒类、细胞类的药品,每一种生物药的生产制造工艺都不一样。”
正是因为生物制药行业的这种特殊性,让俞丽华更清晰的看到Cytiva作为行业赋能者的价值所在,“生物制药的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发展前景可观,市场空间很大。”
近几年,全球生物制药市场需求的空前旺盛,也印证了俞丽华的判断,而通过中国生物技术企业的快速崛起,让俞丽华感受到了类似于工业4.0概念的生物制药智能化时代的来临。
在同一个自动化平台上,既能实现大规模的生物药生产制造,又能满足个性化的、不同类型的生物药的制造,生产的标准化与生产的灵活性相兼容,如此提升效率,降本增效。
事实上,这的确也是生物制药企业提出来的一个痛点:采用Cytiva的研发生产技术之外,客户往往还会提出提升生产柔性的要求,以面对市场需求的波动。
自动化、信息化的基础之上,数字化手段是完全可以实现“Biotech的工业4.0”。
Cytiva的FlexFactory灵活工厂
针对不同的生物制药需求,提供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整体解决方案
数字化远不止于生产制造上的应用,俞丽华告诉《多肽链》Cytiva在生物制药领域有很多很好的数字化工具,早已出现在生物制药企业的实验室里。
这相当于从行业的“源头”开始,就在设计实验语言与生产一致性的质量理念,通过实验室的反复试验来优化生产制造工艺。
“作为行业技术的供应商,只做好技术服务是不够的,Cytiva要通过对整个工艺流程的认识和深度了解,帮助我们的客户,帮助整个行业去提高数字化的水平。”
在中国,Cytiva显然找到了一片实践上述理念的热土。
威高药业、智飞生物、三叶草生物、锦波生物、圣森生物、健新原力……一长串本土生物制药企业出现在Cytiva中国合作伙伴的名单上。
在研发端,Cytiva与本土生物制药企业甚至形成了端对端的产线深度合作,以帮助企业在分析与开发能力上快速提升;在制造端,为企业提供从工艺开发到商业制造的完整解决方案,以帮助他们更经济、高效、稳健的提升生产制造实力。
不仅仅是产品与解决方案的输出,Cytiva与很多中国合作伙伴还通过共同市场开发,共建自动化、数字化联合展示中心等方式,推动本土生物制药行业数字化的加速度转型;通过培养人才的举措,共同推动国内生物制药行业研发水平的提升。
“立足中国、服务中国”,为中国生物产业赋能,Cytiva所言非虚。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中涉及数据信源来自市场公开信息或作者认为权威可信的第三方机构;文中图片引自互联网和相关公司网站等;本 文海报为《多肽链》原创设计制作。
生物制药考研(生物制药考研方向及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