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考研(国际关系考研学校排名)

国际关系考研(国际关系考研学校排名)

国际关系考研,国际关系考研学校排名

2022年“第十五届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术共同体年会”将于北京时间7月5—6日举行,年会主题为“国际安全体系的动荡与调整”。

01 《世界权力的转移》

本书对世界权力转移现象提出了新的理论解释,是关于崛起国何以成功和霸权何以衰落的理论。该理论将政治领导作为导致国际格局、国际规范和国际体系三者演化的根本原因。政治领导类型与道义相关,而道义所发挥的作用又是以实力为基础的。该理论借鉴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特别是有关道义取向与领导类型之间关系的认识,因此被国际学界称为道义现实主义。

阎学通,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

02 《理性主义的政治学》

本书系统梳理了西方政治思想中理性主义传统的起源和流变。作者把理性主义的基本特征概括为“本质主义”和“逻各斯中心主义”,认为理性主义体现为对普遍性、永恒性和确定性因素的关注。本书对西方理性主义政治学的分析,始终以中国传统思想作为参照。本书通过两种思想传统的对比,以及概括介绍海德格尔等当代思想家对理性主义的批判与反思,提示了一条结合中西方优秀思想资源、超越两者固有缺陷的道路。

唐士其,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

03 《避免战争,缔造和平》

作者综合运用历史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的知识,论证了威慑战略、增信释疑战略与外交战略是避免战争、缔造和平的有效途径。他强调要甄别历史提供的相互矛盾的教训,避免因对具体情境的不敏感而高估历史经验。他把认知心理学运用于国际政治研究,指出相互认知的僵化是缓和大国冲突的最大阻碍。通过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冷战期间美苏两国的核威慑战略,本书批判了威慑战略对情境因素和精神因素的忽视,讨论了注重情境因素和精神因素的增信释疑战略与外交战略,并论证了后两者有助于减少造成紧张关系的恐惧、误解和不安全感,有助于弱化冲突的深层次因素的影响。

理查德·内德·勒博(Richard Ned Lebow),英国著名政治学家、国际关系学者,伦敦国王学院战争研究系教授。

04 《李光耀观天下》

本书是关于一位世纪智慧老人,对世界,以及在可预见的未来各股力量相互角力的看法。它绝不是枯燥的地缘政治论述,也不是全球事务迂回曲折发展的专题报告。正如基辛格的评论,本书“对世界广泛的课题做了独特和坦率的分析,将半个世纪以来其他领袖向李光耀请教的精辟见解展现于前”。书中还探讨了新加坡的未来,并让读者一窥他的私人生活和他对死亡的观点。

李光耀,新加坡前总理(开国元首),被誉为“新加坡国父”。

05 《外交的本质》

本书以三千多年的历史记录为基础,探讨外交的本质和永恒特征,提出了外交三个基本维度:交流、代表和国际社会的再造。外交是一种国际社会的制度而非单个国家或其他实体的制度;作为国际社会主要制度的外交构建了政治实体间关系而非国家间关系;外交是联结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的媒介,二者的不同平衡令外交呈现出时空差异。

克里斯特·约恩松(Christer Jönsson),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瑞典隆德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马丁·霍尔(Martin Hall),瑞典隆德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

06 《动荡而又强大的大陆》

本书围绕着“欧盟何去何从”的问题,通过阐述欧盟当前面临的主要考验和未来展望、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世界经济形势以及欧洲的应对、欧洲经典社会保障模式的缺陷及未来的应然选择、欧洲现今的各种分裂趋势和世界主义在整合欧洲中的重要性、世界气候变化和能源短缺以及欧盟在其中的角色和采取的举措、冷战后欧洲在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变化和策略调整,来分析欧盟的未来何在。

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英国著名社会学家、社会理论家。

07 《权力·制度·文化(第二版)》

本书从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系统总结了作者在国际关系领域的研究和探索,包括对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等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所做的开创性评介和分析,对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发展的解读和思考,以及应用国际政治理论和社会科学方法对具体国际关系现象的实证性研究,反映了一个中国学者的思维方式和学术探索。

秦亚青,山东大学讲席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关系理论和社会科学方法论。

08 《仁智大国》

作者将中国应该塑造的国际形象归纳为仁智大国。从确定中国外交的新取向到审视国内的外交体制,再到考察中国的外交能力建设,作者认为,本书提倡的“创造性介入”,不应当只是视为倡导积极进取、角色活跃的对外态度,同时表达的是,中国对自身长短应有清醒的估计,努力成为有风范的、进步的、被本国人民热爱并受国际社会欢迎的国家,即仁智大国。

王逸舟,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际政治研究》杂志主编。

09 《和平与战争之间》

作者根据案例研究对重大国际危机进行了分类,提出三种不同的危机类型及相应的国内国际条件;他还考察了危机与国际冲突根本原因之间的关系。本书最重要的结论是,利益的需求而非成功的机会及激发侵略的最主要原因。

理查德·内德·勒博(Richard Ned Lebow),著名政治学家、国际关系学者,伦敦国王学院战争研究系教授。

10 《权力与相互依赖(第四版)》

这本里程碑式的著作为人们理解当代世界政治提供了丰富的理论途径。本书自出版后一直是国际关系研究引用频率最高的著作之一。在第四版中,两位作者将全球化、国际机制与相互依赖概念相整合,对21世纪初的国际政治进行严肃的理论分析,成为代表新自由制度主义发展的巅峰之作。

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O. Koehane),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自由制度主义理论权威、集大成者。

约瑟夫·奈(Joseph S. Nye, Jr.),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他提出的软实力理论风靡全球。

11 《国家间政治(第七版)》

本书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现实主义学派的经典之作。正如副标题“权力斗争与和平”所标示的那样,论著旨在揭示国际政治的本质——权力斗争,并探索缔造世界和平的途径。作者阐释了作为其理论核心的政治现实主义六项原则,指出国际社会中的各个国家为自身的权力和利益而斗争。

汉斯·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美国政治学家,国际关系理论大师,国际法学中“权力政治学派”的缔造者。

12 《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第三版)》

本书是介绍国际关系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教材,重点在于说明国际关系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操作规程。同第二版相比,第三版教材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选择研究问题、构建理论框架、假设检验和汇报结论)重新调整了篇章结构,大幅度更新了教材内容,尤其突出了既有研究方法教材关注较少的部分,如研究困惑的形成、文献选择与批判的方法、构建理论解释的思路与方法等,有助于读者全面理解科学研究方法的本质和程序。

与此同时,第三版教材延续了前两版借助生活事例或研究实例讲解研究方法、概念和原理的做法,并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科发展补充更新了大量国际关系研究实例,以更好地帮助读者(尤其是青年学生)提高应用科学研究方法的实际能力,为高质量完成国际关系及相关专业学位论文和学术研究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孙学峰,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

阎学通,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

张聪,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博士生候选人。

13 《国际政治经济学(第三版)》

本书旨在全面介绍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沿革发展和主要内容,继而以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为凭依,讨论和分析重大的国际政治经济现象,追述国际体系的变迁。第一章是主要的理论部分,介绍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的产生过程、关注重点、主要流派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和第三章的重点是考察世界市场体系,分析它如何依靠经济与科技的力量不断扩展,又如何为国际政治环境所左右。第四章和第五章的重点转向分析民族国家的行为模式。第六章讨论21世纪市场与国家的关系,它们的相互作用如何推动了全球化浪潮以及它们自身如何被这股浪潮冲击和改变。第三版根据近十年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进行了增改。

朱文莉,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14 《国际公务员实务概论》

本书基于三位作者在联合国系统和有关国际机构任职20年以上的切身体会和实践经验,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新发展趋势下国际组织对有国际胜任力人才的需求,以及适应大变局要求的全球治理人才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应该具备的综合技能。本书涵盖了全球治理与中国的角色、新时期国际职员的素质要求与培养、成功应聘与当好国际职员、国际组织公文写作、国际组织的规范性工作、国际组织项目运作程序与方法、国际会议的组织与实施,以及国际组织预算与会费等每个国际职员都必须了解、熟悉的内容。书中分享的典型案例,为读者如何从实操入手,做优秀的国际职员提供了具象的场景。

本书是当前高等学校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等相关专业的教学不可或缺的实践补充,既可作为有志于从事国际组织相关工作的人员实现“进得去,留得下,做得好,上得去,有声音,有影响”的职业目标的实用教材,也可为政府、研究机构的人员提供参考。

何昌垂,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特聘教授。

陈志军,联合国粮农组织驻马拉维共和国国家代表。

杨亚非,长期在外交部和国际机构从事多边外交工作。

15 《政治学为什么重要》

本书是甘布尔教授多年来思考政治、研究政治、教授政治及体验政治的产物。在书中,甘布尔教授将“政治学为什么重要”这一中心问题拆解为四个子问题:为什么要劳心于政治?政治中至关紧要者是什么?研习政治有什么意义?政治能让这个世界更好吗?如此宏大和复杂的“大哉问”,这本小册子极为有效且极为典雅地做出了回答,既说透了政治生活为什么重要,又阐明了政治研究为什么重要,并以富有现实感的理想主义气质肯定人类政治生活与政治研究的崇高性,呼唤一种更具整全视野与公共精神的政治学。

安德鲁·甘布尔(Andrew Gamble),当代英国著名政治学者,“以赛亚·伯林政治学研究终身成就奖”得主,谢菲尔德大学政治学系终身名誉教授。

16 《依附之路》

本书描述了加拿大如何在传播领域逐渐依附英美资本主义国家,并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依附性国家和世界上最富裕的“欠发达”国家的过程。本书可被视为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扛鼎作品之一。它不仅接续和拓展了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文化和传播帝国主义的批判思路,将关注点放在了帝国版图内部的次生区域中传播媒体和制度的发展过程上,而且指出了西方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法兰克福学派和文化研究等学术流派的“理论的盲点”,即忽略传播的政治经济维度,并由此发展出著名的“受众商品论”。

达拉斯·W.斯迈思(Dallas W. Smythe),北美著名传播政治经济学学者。

17 《威慑、胁迫与谈判》

社会生活中既有协调与合作,又有矛盾和冲突。为了维护或增进自身利益,个体经常采取威慑和胁迫这两种战略。本书以博弈论为工具,对威慑和胁迫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本书在研究不确定情形下的胁迫问题时发现,著名的“边缘政策”违背理性共识,无效而危险。许多矛盾往往通过谈判达成妥协,而谈判可以视为一种相互胁迫。本书还通过博弈实验探讨了现实世界中博弈的复杂性。

刘霖,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

18 《冷战时期美国的核武器政策与国家安全战略》

本书利用来自大量多元的美国档案文献,分析论述了冷战时期以核战略为核心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演变历程。在核威胁下的冷战时代,美国历届政府始终如一地坚持共同的价值追求与核心目标,即寻求利用核报复的威胁来慑止针对美国及其盟国的大规模攻击,保护美国及其盟国的包括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内的国家安全。除了单纯的威慑,美国历届政府也都准备了相应的核战争计划,一旦威慑失败、核战争爆发,其都要尽最大可能保护美国利益、控制战争损伤、确保战后恢复能力。美国核战略的演变是核武器系统技术的发展、美苏核力量对比的变化、美国战略研究领域中政治—学术复合体的战略思考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刘磊,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副院长。

编辑|茶姊

国际关系考研(国际关系考研学校排名)

国际关系考研(国际关系考研学校排名)

想获得更多考研相关资料

京ICP备14027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