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考研(马克思考研考哪几门)
马克思考研,马克思考研考哪几门
■马院院长谈马院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开栏的话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主渠道。
按照《意见》要求,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如何弥补在教育教学、研究宣传、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如何切实加强党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领导,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如何扎实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如何强化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政策支撑机制……当前,这些问题都有待深入思考与回答。
高教周刊思政版从本期起开设定期栏目“马院院长谈马院建设”,邀请各大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为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建言献策。
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好是我们共同的目标。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重在建设,而建设具有过程性特征,这需要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团结合作、齐心协力,在守望互助中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高质量建设和内涵式发展。
把握政治方向是根本前提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应当树立鲜明的政治导向,不断明确自身的建设使命,积极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
树立鲜明的政治导向。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党中央赋予高校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作为承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阵地,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推动自身实现内涵式发展的进程中应当自觉地与党中央的相关要求保持一致,坚定党性原则、增强政治定力,坚守政治原则和底线。
明确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使命。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使命主要在于为培养承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思想理论武装和科学方法体系。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其内蕴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推动社会主体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启迪和教育意义。马克思主义学院应当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办学原则,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阵地向广大学生解读和传递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使其积极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争做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瞄准学科定位方向,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要着力发挥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引领作用,真正体现“合力育人”的教学模式,有效激活系统内全部资源,创新性发展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提升教学质量是核心任务
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平台,马克思主义学院应注重提升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教师应该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什么”“讲什么”“如何讲”等问题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反思。
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什么”的课程定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定位需要从课程本身和任课教师两方面加以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它既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一环,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同时也是引领广大学生群体学习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键课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应有境界、有格局、有情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什么”的教材主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活动应当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提供的基本内容为遵循,这不仅要求教师对教材直接呈现的知识体系进行准确把握,还要求他们深入知识背后所承载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的探索之中,以此实现既立足教材又超脱教材的教学内容再创造,进而扩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质性内容。需要明确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不可随意选取或是替代。“思想”是“政治思想”,“理论”是“政治理论”,教学内容必须遵循教材的基本精神和要旨,授课专题要紧紧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题主线进行讲授。
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讲”的教学深度。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聚焦和研究教学的内容,包括如何坚持教学的问题导向、凸显教学的重难点,并在坚持“内容为王”的同时,适度关注教学方法的创新和运用。在坚持教学的问题导向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着眼大问题、真问题和根本问题,要有关注现实、回应问题、破解难题的勇气,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和所盼,着力解决学生普遍关注且亟待解答的深层次理论问题;在凸显教学的重难点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擅于将有限的时间资源运用于教学重难点问题的分析与阐释,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促进教学内容从“大而全”向“专、精、深、新”转化;在教学方法的创新和运用方面,要做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夯实学科建设是必要基础
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应当在高度自信且底气十足的前提下,突破思想误区以把握学科定位和发展方向,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的优势学科。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应着力突破三个思想误区。
一是没有学位点就不用进行学科建设。这种错误观点是将学科建设等同于学位点建设,但事实上两者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学科建设以学术研究为立足点,其实质在于科学研究的加强;学位点建设主要与学院的管理工作或培养机构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没有学位点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依然有学科建设的任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同样要服务于学科建设,不能游离于学科建设之外。
二是评上学位点便可以一劳永逸。学位点申报和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学科建设重“增量”,更重“提质”。学位授权点的评估检查将常态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对学位点进行动态“加减法”将长期存在。
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事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维度,学校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第一责任人,学校党委和行政承担领导工作,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具体工作,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全体师生共同参与。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不只是“学院建马院”,更重要的是“学校建马院”。
要注重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复杂性和系统性,着力在学科自信、学科意识、学科决策、学科队伍、学科合力、学科成果、学科基地、学科声誉等方面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基础。要树立学科自信,并将这种自信融于现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以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新境界;要厘清学科意识,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对学科性质、学科定位、研究对象以及学科边界等问题要有明确认知,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要自觉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主动克服“归属偏离”“归属游移”“归属牵强”等偏向;要加强学科决策,在学科发展的决策上跳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单一视域,以跨学科的视野来规划、确定发展意向,实现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融合式、特色化发展;要建强学科队伍,严把教师队伍的政治关、师德关和业务关,注重打造学科领军人物、优化学术梯队、育引优秀人才;要强化学科合力,注重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团队建设和推进学科的共建进程;要凝练学术成果,在学术成果上树立精品意识、责任意识和规范意识;要打造学科基地,在把握发展机遇、回应国家重大需求基础上,抓住学科发展前沿,加强学科基地建设;要维护学科声誉,注重营造良好的学科声誉,制订声誉建设的行动计划。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是重要保障
当前,为适应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新时代要求,高校必须按照党和国家的发展规划,壮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师资队伍,切实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以提升师资队伍的质量。
引培学科带头人,把握学科方向。坚持重点引进和自主培养相结合,打造兼具学术发展潜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高校要给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创设良好的环境,让其能够凝聚人才队伍、组建富有竞争力的学术团队,并根据国家发展急需和学术前沿方向设立并实施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和可行性的研究项目。同时,高校要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通过面向国内外引进高层次人才,为学科、学术前沿汇聚有利的发展方向;通过内培学科带头人,提升教师整体的教学和科研能力。要重视和发挥党组织的作用,把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党的建设结合起来。
优化学术梯队,凝聚人才队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需要凝聚一支学缘结构、学科结构、年龄结构均合理的,高层次、能攻坚、有影响的学术梯队。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师德师风过硬的中青年人才队伍的培养是学科建设至关重要的环节,也是学科可持续发展的保证。马院的师资队伍要育引结合,以育为主。
精准帮扶教师,提升教学水平。马克思主义学院应有针对性地帮助教学效果不佳的教师找准自身存在的“短板”和症结,并制定帮扶、整改方案,通过组织教学督导、集体备课等形式帮助并督促教师努力补齐“短板”。帮扶教师在教学技能、育人水平等方面得到实质性提高的同时,进一步培育学有所长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者,在全院形成一种既精诚团结又严谨认真,既互帮互助又相互鞭策的良好氛围。
(作者系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中国教育报》2022年01月13日第9版
作者:刘同舫
马克思考研(马克思考研考哪几门)
马克思考研(马克思考研考哪几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