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考研(马克思考研考哪几门)

马克思考研,马克思考研考哪几门

本书是对晚年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所做的深入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反思西方、苏联学界笔记解读模式是非得失的基础上,本书重点分析了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的研究性质、主题、历史地位,并与流行见解进行了深入的学术对话。对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作者思索、研究长达二十年之久。本书学术积淀深厚,内容丰富,极具前沿性和争鸣性,观点及论证富有新意,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作者的观点及所做的论证值得学界同行关注和回应。

《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研究——前沿问题探讨》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反思西方、苏联学界解读模式是非得失的基础上,提出并阐明了关于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的研究性质、主题、历史地位的一种不同于流行见解的学术立场,与学界的笔记解读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学术对话。

本书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共九章。本书的第一部分以透彻的文本学分析及笔记与人类学原著之间、五个笔记之间细致的比较研究为基础,依次表达了笔者关于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的研究性质、主题、历史地位的学术见解。

第二部分针对学界的笔记研究中的一个重大疑难问题(马克思“柯瓦列夫斯基笔记”的主题)进行了深入、透彻的辨析,澄清了这一笔记的真实主题。笔者将“柯瓦列夫斯基笔记”的主题单列探讨,作为本书的第二部分,以数万字的较大篇幅来加以考察,正是考虑到了该笔记自身的独特性、该笔记在国内外学界的笔记研究中实际占有的重要地位以及该笔记的主题对研究者整体判断“人类学笔记”主题及历史地位而言的特殊重要意义。

本书的第三部分带有鲜明的学术争鸣色彩。笔者依据自己多年的“人类学笔记”研究,与西方、苏联的流行见解展开了学术对话,并回应了我国学界“人类学笔记”研究领域一位重要学者的质疑,评论了其关于马克思《马·柯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一书摘要》(本书称之为“柯瓦列夫斯基笔记”)的历史地位的学术观点。

本书作为一部深入考察晚年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的学术专著,并非源于笔者一时的学术灵感或仓促的学术思考,更不是哗众取宠、标新立异之作,而是笔者长期研究、持续探索的产物,有着较深的学术积淀,凝聚了大量心血。毫不夸张地说,本书是一部“艰辛之作”,仅成书过程便历时九年。若论及笔者对马克思“人类学笔记”学术思考的开端,则要追溯到笔者的硕士阶段。笔者早在北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便开始了对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的关注和思考,迄今已达二十年之久。

笔者与笔记研究“结缘”之深,在国内学界的笔记研究者中是不多见的。笔者先后以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为研究对象完成两篇学位论文。笔者在硕士阶段的初步学术思考的基础上,十多年来逐渐深化对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的学术研究,陆续推出了相关研究成果。2004年以来,笔者在核心期刊累计发表相关论文十多篇。

本书就是笔者在以往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多次修改、补充、完善而最终形成的一部学术作品。本书是对笔者二十年的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研究的总结,是笔者关于笔记的最重要的研究成果。

本书虽由我独立写作并完成,但非一人之功。本书得以完成,与学界许多前辈、同行所做的有益工作是分不开的。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王东教授。王东教授对晚年马克思的理论探索及“人类学笔记”有着深入的研究。本人在他的指导下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两篇学位论文均以马克思“人类学笔记”为研究对象。本人曾在博士学位论文《马克思“人类学笔记”新探》的结尾处谈道:本论文从选题、构思、写作、修改到最后完成,都首先得益于导师王东教授的精心指导和大力帮助。坦率地说,倘若没有王东教授学术上的引导、指点和鼓励,我很可能根本不会想到去从事,更不可能顺利完成这样一项颇为艰苦的研究工作。

归结起来,王东教授至少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对本论文的研究工作给予了很大的帮助或支持:一、指引我走上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研究的学术道路;二、引导我注意和反思西方、苏联学界关于笔记的流行解释的理论局限;三、提示我注意并思考马克思晚年五个笔记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四、在“人类学笔记”主题、研究性质的理解上,给我很大的理论启发。本人的博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均深受王东教授的启发,其中硕士学位论文所受之学术影响更甚。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观点正是在王东教授的影响下形成的,有的重要观点直接来自王东教授的学术见解。

时隔十二年零七个月,我再次用同样的语言,怀着更深的敬意向他表示感谢。今天距博士学位论文的完成已十二年有余,笔者的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研究已在此基础上大步前进,就研究的深度及完备性而言,本书远远好于笔者的博士学位论文。不过,正像当年笔者的硕士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的完成离开了导师的精心指导便不可想象一样,这本书的完成离开了王东教授学术见解的启发也是不可设想的。

王东教授的学术观点深刻影响了我的硕士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也深刻影响了本书。略显遗憾的是,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后的十二年来,笔者与王东教授虽保持着联系,但学术沟通、学术交流再未像笔者在读博士期间那样频繁,或许这限制了笔者的灵感,使本书未能达到更高的水准。

不能不提的是,每次与王东教授交流时,笔者都能感受到一种特殊的精神气质、精神力量。王东教授与“师爷”黄楠森教授对学术都有着一种深深的执着和热爱,都有着普通学者难以企及的那种激情和毅力。王东教授的勤奋及成就在我国学界是广为人知的,关于他的志向、他的创新意识,作为学生的我是非常了解的。王东教授的学术志向、创新意识时常鼓舞着我们这些后辈学子,并对我们的学术气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书勇于与流行见解对话、争鸣,相当程度上是受到了王东教授学术志向、学术勇气的鼓舞。不夸张地说,王东教授对本书的影响既有学术观点层面的,也有精神气质、学术勇气层面的(这方面的影响不可低估)。这里再次向恩师表示感谢和敬意。

这里也要感谢学界中为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研究做出各自贡献的前辈、同行。“人类学笔记”曾是世界范围内“马克思学”研究的热点,西方、苏联、我国均曾掀起研究热潮。前人推出的数量可观的著作、论文极大地深化、推进了学界关于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的研究,提升了“人类学笔记”研究的水准,这是不可否认的。前人的研究既提供了有启发力的学术见解,也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视角,以及有探讨价值的研究焦点话题。

唯有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宝贵经验,才能把“人类学笔记”研究推向新阶段,提升至新水平。这里谨向为“人类学笔记”研究付出了辛勤劳动的前辈学者、学界同行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

笔者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攻读哲学博士学位期间,哲学系及校外的不少老师,如丰子义老师、郭建宁老师、聂锦芳老师、杨学功老师、徐春老师、仰海峰老师、冯景源老师等,对笔者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和写作提出过宝贵意见,这里再次表示感谢。还要特别感谢王东教授指导下的学术共同体中各位师兄、师姐、师弟、师妹的帮助。我们这一学术共同体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特别强调共同体成员在学术研究上的互助与协作。我深信,如果脱离了这个共同体的学术土壤,博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及本书的不少研究成果将是很难获得的。

(本文摘编自《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研究——前沿问题探讨》中的作者自序及后记。)

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研究

林 锋 著

董郑芳 责编

ISBN 9787301324585

定价:79.00元

2021年9月出版

(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文库

)‍

#作者简介

林锋,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与国际传播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及思想的研究。在《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学术月刊》《哲学动态》《教学与研究》等刊物发表文章六十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其中一项为重点项目)。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北京市第十四届、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北京大学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突出贡献奖。

供稿 | 茶姊

编辑 | Yueming

有思想〡有温度

微信号:ss_book

马克思考研(马克思考研考哪几门)

想获得更多考研相关资料

京ICP备14027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