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关注,获取更多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主要是指 学数学有什么技巧




其实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主要是指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学数学有什么技巧,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主要是指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1. 初中数学活动经验有哪些类型
  2. 幼儿园数学领域九大核心经验
  3. 简述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涵义及其特征。

一、初中数学活动经验有哪些类型

1、张奠宙与赵小平给我们大致把数学基本经验分为: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经验,社会科学文化情境中的数学经验,以及纯粹数学活动累积的数学经验。

2、经验,是指由过去的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它是个体立足于客观世界,建立在感官知觉上的对事物的认识和反映,是人类和个体认识成果的积累。儿童的生活经验是指学生在生活中通过亲身经历、体验而获得的对事物的认识和反映,具有自然性、生成性、发展性等特点。自然性是指学生生活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各种各样的生活现象都会毫无阻拦地进入他们的认知领域,从而形成他们“自己的经验”。当然这种经验很大程度上是原始的、粗浅的、局部的、零散的,甚至是不准确的、不科学的,但却是十分难得和可贵的。生成性是指学生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对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调用、调整、提升或者重新确立的过程,也存在着对活动中新的认识不断接受、理解和内化的过程。这些过程实质上就是新的经验建立和生成的过程。发展性是指经验的建立和运用是一个动态的、不断积累、丰富发展的过程,这也是人的内在素质和能力提高的过程。任何学习都是在先前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这种建构的结果又会导致经验系统的变化,在这种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学生的经验得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学习的质量进一步提高。

3、生活中的数学经验,就是生活中的与数、形、位置、大小有关的经验。

4、第一类:可以直接拿来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生活经验。这样的生活经验有许许多多。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人民币等内容时,学生便有不少生活经验可以直接促进他们的数学学习。我们应当充分地加以挖掘和利用,很好地把握住学生认知的起点。

5、第二类;可以通过类比来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生活经验。这样的生活经验,从表面上看,似乎不能与数学知识的学习构成什么直接联系,但却可以通过类比来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比如,在学习线段、角的加法运算时,我随后拿起一只粉笔,折成两段,“得到整体=部分之和”这个生活经验,用它去理解图形的加减就很容易了。很多时候应用这种方式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形象、更易于理解。

6、第三类:可能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负面影响的生活经验。比如,生活中对角的概念经验,就会对平角、周角的概念学习产生负面影响。生活经验的丰富性也必然导致有些生活经验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负面影响,甚至有些经验本身便是错误的。对于这一类的生活经验我们也必须正视,因为经验无论是正确的、错误的,它往往都是根深蒂固的,想强制性地加以取代必然会影响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应当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加深认识。

7、第四类:包含着一搬规律的生活经验。我们能从中提取出一般性的学习方法,问题解决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

8、《标准》说,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与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小学数学具有现实的性质,所以教学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现实,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学习的是与他们生活实践、活动经验有着密切联系的数学。对小学生来说,数学是现实的、有趣的、有用的,小学数学是学生在生活与活动中产生的数学。学生并不是入学后才接触数学,也不仅仅在学校中才接触数学。他们在上小学之前,已经遇到许多数学,积累了一些初步的经验。他们玩过各种形状的积木,比过物体长短、大小、轻重、厚薄、宽窄,他们知道几点起床几点睡觉,他们随着父母一起外出购物等等。所有的活动都使他们获得了数量和几何形体的最初步的观念,尽管这些往往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甚至是模糊的,或许还有错误隐藏其中,我们有必要对他们的生活经验即日常数学进行数学化,进行经验提升,以生成新的经验,促进学生的经验从一个水平上升到更高水平,实现经验改造或重新改组。

9、长期以来,我们在分析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时往往只关注学生己经学过哪些相关的知识,而忽视了知识之外学生还具有哪些相关的生活经验。学生生活在信息丰富的社会里,无处不在的生活现象时时刻刻地进入他们的认知领域,成为他们的生活经验,并作为学习者原有经验的一部分构成进一步学习新知的”数学现实”。小学生尽管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仍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因此,有必要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例如,“汉字中的‘几何变换’”、“汉字、字母与轴对称图形”、“数学成绩与近视眼镜片度数的关系”、“银行存款与购买保险哪个收益更高”等,使这些生活问题数学化,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把教学的关注点放在促进学生的认识从模糊趋向清晰,从形象趋向抽象,提升数学活动经验。并经常在解决问题后的反思中,进一步体验生活经验对数学问题解决的好处,积极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去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经验。

10、围绕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我们要帮助学生积累生活中数学活动经验,应该依据学生生活经验、利用学生生活经验、提升学生生活经验。

11、在数学教学中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但这个联系必须是自然贴切、合乎学生的情趣。由此可见,在先进的教学理念下,教师不仅仅是为了设计与生活相关的资源,更注重的是学生的生活情趣、生活体验、生活经验、生活实际。

12、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案例: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认为:“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打闪”;“可能会刮风”;“可能会一直阴着天,不再发生变化”;“可能一会儿天又晴了”;“还可能会下雪”……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们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运用这一情境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的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因为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了解事物发生是不确定的,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而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则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13、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需要丰富有经验背景,如果脱离生活经验,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是难度很大,也难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应以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为载体,环环紧扣,教师为学生创设了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充分体现。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其指导作用体现在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从自己喜爱的活动中、提出自己真正关心的、真正想知道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始终要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14、如《时、分的认识》案例中,教师采用生活化的导入,多媒体出示班中某生的一天作息时间,每一时间有生活场景。这时,老师问:“这是我们班某同学一天的生活情况,你能说

15、一说吗?”学生很兴奋,认真看屏幕,抢着回答:她6点半起床!7点30分上学!教师追问:小朋友们,时间在我们生活中重要吗?多重要?学生举例回答。教师说:看时间需要钟来帮忙,老师请来了各种各样的小闹钟。出示小闹钟问学生:你们会看时间?学生争着说:会!会!接着教师就考考学生。

16、先问学生:想知道老师几时起床吗?(出示模型)这是老师起床的时间,谁知道?

17、生:时针指着6,分针指着12,所以是6点。

18、师:哪一枚是分针?它有什么特征?讨论分针的特征。

19、师:你能把这个时间写一写吗?一般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按照我们读的写下来(师演示),另一种怎么写呢?在哪里看到过?

20、生:在电视的右上角看到过,中间有2个小圆点的。

21、讨论小圆点左右的数字表示的意义。

22、(再出示一个时间)师:这是我晚上睡觉的时间,是几时?(哇,那么晚呀)

23、生:时针指着10,分针指着12,所以是10时。(指着钟面讲)

24、师:这两个时间有什么共同特点?

25、师:是不是所有的时间都刚好几点整?你能举几个和你有关的生活的例子吗?(争先恐后地举手)

26、师:很多时间不是整点的,有几时几分,请举个例子?

27、生:时针超过3,分针指向1,所以是3时零5分。

28、讨论分针指着除12外时是几分,分针走1圈时针走1大格。

29、师:(演示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高个子和矮个子在赛跑,高个子因为腿长,所以总是走得比矮个子快。

30、反馈:重点讨论第二种写法的右边部分,0不能漏。。

31、师:是几时几分?(时间是一位学生举例的)

32、师:你是怎么看的?同桌轻轻讨论。

33、生:时针超过8,分针指向10,是50分,所以是8时50分。

34、师:比较这两个时间时针有什么不同?

35、师:能说说你自己一天中哪个时间类似这样,并在钟面模型上拨一拨吗?

36、教师充分估计了学生的起点,考虑到现在许多学生已有了看钟表的生活经验,整节课始终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课堂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不过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概念时,要注意学生的日常概念与所学习的概念的内涵是否一致。从前面的教学实例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学生看钟表的生活经验无疑对“时、分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学生头脑中的“数学”与成人的理解会有不同的含义,学生的日常生活概念与所学习的数学概念的内涵是否一致。由于日常生活概念受生活经验的限制,有时会忽略了本质属性,有时又会包含非本质属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经验所形成的表象作用,又要防止它的消极作用。

37、例如《三角形的认识》中,不断出现这样的问题:当一个三角形正着放的时候,学生很容易画出它的高(如图1);但是当三角形斜着放的时候,画这条底边上的高,往往就容易出错(如图2)。

二、幼儿园数学领域九大核心经验

1、幼儿园数学教育旨在帮助幼儿发展数学思维、数学技能和数学兴趣。

2、以下是幼儿园数学领域九大核心经验以及应用:

3、数量概念:幼儿应该学会用数量来描述物品,数数和比较数量。数学教育可以通过游戏、歌曲和本体经验来帮助幼儿建立数量概念。

4、数字符号的理解:幼儿需要理解数字符号的含义,包括每个数字的数量和位置。教师可以用数字卡片、数字游戏和数字板书等方式来帮助幼儿学习数字符号。

5、加减法:幼儿应该学会简单的加减法运算,例如两个数字相加或相减。教师可以使用物品计数、图示和游戏等方式来帮助幼儿学习加减法。

6、几何图形:幼儿应该学会认识各种几何图形,例如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教师可以使用几何图形拼图、建筑玩具和幼儿故事书等方式来帮助幼儿学习几何图形。

7、测量:幼儿应该学会测量物品的大小、长度、重量和体积等属性。可以使用尺子、秤和计量杯等实物工具来帮助幼儿学习测量。

8、时间概念:幼儿应该学会识别一些基本的时间单位,例如日子、星期和月份等。可以使用时钟和日历等物品来帮助幼儿学习时间概念。

9、数据分析:幼儿应该学会处理和组织数据,例如制作图表和图形等。可以使用色块、绘图板和图表来帮助幼儿学习数据分析。

10、空间关系:幼儿应该学会理解物品在空间中的位置和方向关系。可以使用模型、图示和游戏等方式来帮助幼儿学习空间关系。

11、模式识别:幼儿应该学会识别和延伸一些基本的模式,例如颜色、形状和大小等。可以使用拼图、游戏和建构玩具等方式来帮助幼儿学习模式识别。

12、以上九大核心经验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数学教育应围绕这些核心经验展开。

三、简述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涵义及其特征。

1、首先是“数学”的,所从事的活动要有明确的数学目标,没有数学目标的活动不是“数学活动”。小学数学是研究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图形关系、随机关系(主要是统计关系)的。

2、其次是“经验”的,经验是一种感性认识,包含双重意义,一是经验的事物,二是经验的过程。数学经验是数学的感性认识,是在数学活动中积累的。

3、再次是“活动”的,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也是思维活动的教学。那么包括抽象思维、数学证明、数学解题在内的整个数学教学活动都是“数学活动”,这样就过于泛化。我理解的“数学活动经验”所指的“活动”其特定含义主要是对数学材料的具体操作和形象操作探究活动。

4、至于“基本”,《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思想、数学活动都冠以“基本”,称作“四基”。

5、“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作为教育目标指出,是基于“动态的数学观”,把数学看成是人类的一种活动,是一种充满情感、富于思考的经历体验和探索的活动。这样的数学观必然影响着数学教育观。

6、首先,数学教学的目标,并非单纯体现于学生接受的数学事实,而更多的是通过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对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将“经验材料组织化”“数学材料逻辑化”。数学知识不仅包括定义、公式、法则、定理等数学事实的“客观性知识”,而且包括从属于学生自己的“主观性知识”,即带有个体认知特点的个人知识和数学活动经验,它是经验性的、感性的、不那么严格“隐性知识”。

7、其次,数学教学不仅是结果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过程的教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结合具体内容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去“经历过程”。

8、再次,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开放的。数学活动经验不像事实性知识那样“看得见、摸得着”,而且表述是唯一的。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对某一数学对象的认识是有个性特征的,在认识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又是多样的,学生的发展也因此而不同。这就决定了数学课堂教学不能封闭式灌输,而要开放式地组织活动。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一定的自主性,老师应给各种不同意见以充分表达的机会,积极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9、 1主体性。经验是存在于个体头脑中而无法直接观察的心智表征或心智结构。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社会生活实际或教师创设的情境当中,亲身体会形成自己个体的经验。因此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基于学习主体的,属于特定的学习者自己,它带有明显的主体性特征。例利用画画、剪剪、拼拼、凑凑、量量的办法,让学生去发现关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命题的学习,就是一种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发现学习。学生通过动脑、动手、洞口,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从多个渠道有效得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合理地运用操作性的教具与学具,通过实物操作、观察、体验来建立对数学的感觉,形成对学习对象的数学经验。由于经验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主体反映客体时所产生的主观产物,因此,经验的接受和占有不能像接受实物那样,在既不改变性质也不改变存在形式的状态下进行。经验的接受过程是主体重建经验结构的过程,也即是一个主体心理结构的构建过程,主体必须处于一种十分主动的状态,积极地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运作,才能完成构建过程,真正地“接受”相应的经验。因此,学生的学习,从结果看是“接受”了已有经验,而从过程看则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经验建构过程。

10、 2实践性。经验离不开活动,数学活动是经验产生的源泉,因此离开了数学活动,就根本不会形成有意义的数学活动经验,只有亲身经历体验了才能形成经验,经验具有明显的实践性。中小学生学习形式化的数学时,基本上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进行学习。例如小学生学习小数,很自然地联系到自己购物时的商品标价;学到百分数,就会联想到本班同学体育锻炼达标的合格率。低年段学生的生活阅历浅,实践能力弱,只有切实经历有效的实践活动,才能掌握活动的步骤、方法,才能逐步积累活动经验,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在《角的认识》中,教师有意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给每个同学一个不口袋,口袋里面放了一些物品,让学生从中摸出一个角。在学生纷纷举着自己摸出的角之后,老师说:“看看你们摸得这么好,我也想摸摸。你们能给我说说是怎么摸出来的吗?”孩子们说,“角有一个尖点,扎得慌。”教师伸手摸出一个图钉;孩子们又说,“角还有两边”。教师伸手摸出的确实一支削得很间尖的铅笔;孩子们急忙又补充说,“角是平的”。教师摸出一片树叶,“尖尖的,平平的,怎么没有角?”孩子们回答说,“两条边应该是直的”,这回教师摸出了一个三角板,教师真诚地对同学们说,“谢谢你们帮助我找到了摸角的感觉。”明显看到教师是在有意识引导学生进行体验,使学生认识并抓住角的关键特征。

11、 3内隐性(缄默知识)。人作为一个个体是通过日常生活、与人交往或其他活动形成大量的个体经验,拓展最近发展区,并通过意义建构把最近发展区变成现实的发展。通过建构获得经验,同时凭借经验也获得建构。经验是属于个体的,依赖于特定的活动,离开了活动,何谈经验。所有的知识都是在个体与经验世界的对话中建构起来的,都必须以个体的认知过程为基础。经验是不能传递的,譬如说“60°的水是热的”,那么就是作为知识传递下来的,如果说“60°的水是烫的”,那么就是个经验问题,如果没有体验过,不会形成烫的经验。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感觉或交流而被个体被动地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地建构起来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认识的技能是适应自己的经验世界,帮助组织自己的经验世界,而不是去发现本体论意义上的现实。经验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属于个人的,是隐藏在一个人的内心深处的。数学活动经验反映的是学习者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或某一学习阶段对学习对象的一种经验性的认识,这种经验性认识更多的时候是内隐的。正是因为经验的内隐性,使得我们难于把握,难以琢磨。

12、 4多样性。对同一个数学活动,即使外部条件相同,针对同一对象,每一个学生仍然可能具有不同的理解,形成不同的经验。学生通过动脑、动手、洞口,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从多个渠道有效得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合理地运用操作性的教具与学具,通过实物操作、观察、体验来建立对数学的感觉,形成对学习对象的数学活动经验。正是由于经验的多样性,才产生了数学学习的差异性。作为一名学生的学习是基于经验而又超越经验,就是说他们具有了超越经验、超越实践的眼光、能力和素养,他们有更高的追求和理想,具有更高的品位与境界,通过不断地阅读自我、认识自我、超越自我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学的主宰者。真正的经验不能传授,经验是个情绪体验,只有多经历,才能辨别真伪。水是热的,水是烫的,烫是经验,热是知识,只有你亲手经历体验才能知道。数学教育活动是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必须非常重视“经验”的作用。教育研究指向实践,在相当程度上就是在研究“经验”,或是一种以“经验”为对象的研究。研究“经验”本身确实需要“经验”,没有“经验”无法研究“经验”,这就要求研究者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以形成亲身经历和体验,这也是有成就的教育研究者获得研究成功的基本经验之一。

13、 5指导性。凡是有学习的地方都存在着经验。学生通过基本数学活动,获得的经验要能进行反思提炼,形成对以后类似情境与活动的指导作用。指导性可以这样理解“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的数学学习活动的影响。”经验能在现实基础上预料以后情况的发生,并做出适当的安排计划。如围棋能手一下子能看出五步甚至更多步的棋来,这就需要他的前四步棋完全如他所料的那样出现,依靠经验。经验成为沟通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新的数学学习活动的桥梁。再如在数论中有时候根据经验来猜测的结果,比如哥德巴赫猜想、费马大定理等等。面对新的情境、新的问题,学生需要调动自己已有的、适当的经验去同化这个新的情境与新的问题,把它与自己原有的知识形成合理和本质的联系。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是通过经验而情景化的。学生在A活动中所得到的最新经验,并不是直接同现在的B活动的刺激——反应成分发生相互作用,而只是由于它影响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有关特征,从而间接地指导活动B的解决。学习了“数”的运算规则可以有效指导学习“式”的运算规则;学习了平面上求轨迹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指导空间求轨迹。

14、 6过程性。从知识的角度上讲,经验是一种过程性知识,是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活动图式”。它主要由三种成分组成,一是知识性成分,是指在活动过程中所建构的关于活动主客体的个人意义,包括操作的直观感知、建立的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对活动过程的感悟等,是人们在活动过程中所悟出的道理,是对活动过程的直观把握,其合理性主要由活动的有效性来保证,如“老马识途”;二是体验性成分,是指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包括成就感与失败感、自我调节心态的体会等,如“大赛经验”;三是观念性成分,是指活动过程所形成的意识和信念,如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做事的信心与信念等等。[6]经验注重过程,启发思考。使学生探究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抽象的过程、预测的过程、推理的过程、反思的过程等都可能成为经验的组成部分。实际上当学生参与某项数学活动会形成的某种图式是建立在他的认知结构中进行登记,然后开始考虑其逻辑依据,与先前的相关内容发生联系,使得与本人的数学认知结构趋于和谐,当到一定阶段,经验会在他面临不同具体情境时逐步获得反馈消息,以加深经验的体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一起考研网 »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主要是指 学数学有什么技巧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