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考研(古代文学考研学校排名)

古代文学考研,古代文学考研学校排名

《诗经》

【是什么】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西汉时立为学官,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共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主要内容】包括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宗教和宴飨中的乐歌等。

【特点】诗六艺

按音乐不同,分风、雅、颂三类。“风”包括十五国风,是各地的地方音乐。“雅”是“正”的意思,当时人们把周王朝直接统治的地区音乐看成“正声”,又可以分为《大雅》31 篇和《小雅》74 篇,即西周王畿地区的音乐。“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包括周颂、鲁颂、商颂。

其表现方法有赋、比、兴,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起兴,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意义】《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三家诗/四家诗

【是什么】指汉代传习《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秦始皇焚书坑儒后,许多典籍尤其是儒家典籍失传,而《诗》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

出现了今义的鲁、齐、韩三家诗。三家诗均为今文经学派,即用当时通行的隶书记录。《鲁诗》因鲁人申培而得名;《齐诗》出于齐人辕固,《韩诗》出于燕人韩婴。

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毛诗”晚出,因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称为古文经学派,即一些经书在秦时未被发现及烧毁,在汉代重现于世,有些学者根据此种经书来研究和教授学生,被称为古文经学派。其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东汉。

四家诗均在注释中力图宣扬儒家思想,对诗之解释大同小异。魏晋以后,三家诗先后亡佚,现通行的《诗经》就是“毛诗”。

【意义】汉儒传《诗》,使《诗》经学化,固然有对《诗经》的曲解、附会,但汉代形成的诗教传统和说诗体系,不仅对《诗经》的研究,而且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诗大序》基本理论

毛诗在《诗经》各篇名下都有解释诗义的序言,首篇《关雎》下有一篇总纲式的序论,比较全面地阐述了诗歌的性质、作用、体裁和表现方法。

主张诗歌要“发乎情,止乎礼义”,用儒家的伦理道德来规范情感的表现。强调诗歌的讽谏教化作用,将其功能归结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有很浓的“工具论”色彩。汉代文学批评主要是以《毛诗序》的上述观点为尺度,对各种文学现象作出判断,成为汉代文学思潮的灵魂和主调。

其可视为一篇相对独立的诗歌理论专论,对后世正统的诗歌理论产生过深远影响。

诗言志

最早见于《尚书 尧典》。朱自清在他的《〈诗言志辨〉序》中,认为这是中国历代诗论“开山的纲领”。对“诗言志”的解释,五四以后一直存在分歧:朱自清认为“诗言志”抒发作者的志向怀抱;周作人认为“诗言志”就是“言情”;闻一多则通过大量考证,指出早期的“志”包括记诵、记事、抒情三重含义;在先秦文献中,涉及诗的言论或记载大致可以区分为四种情况:或言作诗,或言用诗,或言赋诗,或言观诗。

言作诗者,主要见于《诗经》,言自己之志。言用诗者,多见于朝廷议政,着重于诗歌的政治功能。言赋诗者,多见于外交场合,只是一种外交辞令。言观诗者,是从诗中体现当时当地的民情风俗与政治盛衰。

“诗言志”具有特定文化背景、丰富思想内涵、鲜明民族特征。它的社会背景是礼乐制度,它强调表达人的情志,而不是反映客观事物;它强调辅助改善社会政治,而不是增长知识、提高认识;它强调多层次的“和”,以和为正、为美。

“诗言志”说同西方“模仿”说比较:

第一,关于文学性质,“诗言志”说重在表达主观情志,而“模仿”说重在反映客观事物;

第二,关于文学功能,“诗言志”说重在辅助政治,而“模仿”说重在增长知识。“诗言志”说依据的是诗歌,把文学引向内在人生;而“模仿”说依据的主要是戏剧,把文学引向外在世界。

《诗经》内容

1.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皆歌功颂德之作。

如被认为是周族史诗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作品,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业绩,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从《生民》到《大明》,周人由产生到逐步强大,灭商并建立统一王朝的历史过程,得到完整的表现。五篇史诗反映了周人征服大自然的伟大业绩,社会制度由原始公社向奴隶制国家的转化,以及推翻商人统治的斗争,是他们壮大发展的历史写照。

《生民》写始祖后稷的神异诞生和他对农业的贡献;《公刘》写公刘率领周人由邰迁徙到豳,开始定居生活,在周部族发展史上有巨大意义。

2.农事诗

祭祀乐歌如《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等,真实地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宗教活动和风俗礼制,反映了周初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农业经济的繁荣和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七月》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共8章88句,380字,叙述农夫一年间的艰苦劳动过程和生活情况。全诗以时令为序,顺应农事活动的季节性,把风俗景物和农夫生活结合起来,全面深刻、生动逼真地反映西周农人的生活状况。诗中客观反映出农夫生活和贵族生活的悬殊,在对当时农业生产、农夫生活的平铺直叙中抒发了哀怨和不满。

3.燕飨诗

产生于西周初期,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赞美守礼有序、宾主融洽,否定不能循礼自制、纵酒失德的宴饮。

燕飨诗是对周代上层社会生活繁荣和谐的真实反映;也体现了礼的规则和人 的内在道德规范。周统治者往往利用宗法关系来加强统治,燕飨不是单纯为了享乐,而是在宴饮中,发挥亲亲之道、宗法之义,有某种政治目的。

《小雅·鹿鸣》。

4.怨刺诗

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在周室衰微,礼崩乐坏,政治腐朽和社会黑暗的时代背景下,公卿列士、贵族大夫及社会各阶层人士,悯时丧乱,以诗来针砭时政和社会弊端,感叹身世遭遇。

大雅中的怨刺诗,多出自身份和社会地位较高的作者,针砭朝政,情绪愤激,但讽刺有一定节制,带有规谏之意。诗人面对国家前途黯淡的现实,试图力挽狂澜,但对积弊已深、颓势已定的局面,又充满无可奈何的悲哀。小雅中怨刺诗的作者,在等级社会中处于较低甚或受压抑的地位。他们不仅指斥政治的黑暗,悲悼周王朝国运已尽,忧国哀民,而且感叹自身遭遇。国风中的怨刺诗,辛辣犀利地对统治者加以揭露和嘲讽,直接揭露其无耻丑行。

大雅小雅的讽刺力度不如国风,但在艺术表现上,由于这些诗的作者文化水平比较高,一般规模较大,篇幅较长,叙事抒情都很有条理,语言也比较生动。这类出自贵族文人之手的政治讽谕诗,开了中国后世文人政治抒情诗和讽谕诗的先河,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在思想内容上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传统。

代表作有《魏风·伐檀》和《硕鼠》,前诗指责那些所谓的“君子”,“不稼不穑”“不狩不猎”,却坐享美好的生活,于是讽刺他们说:“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后诗直接将奴隶主们比作白吃粮食的大老鼠,并斥责他们说:“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被压迫的底层百姓于是逃亡,希望到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理想社会中去:“逝(誓)将去女(汝),适彼乐土。” 这种植根于不合理的现实土壤之中的幻想,对“乐土”的不切实际的期待,正是对黑暗现实的有力否定。

5.战争徭役诗

(1)战争诗

a从正面描写天子、诸侯的武功,不注重直接具体描写战斗场面,而是强调道德感化和军事力量的震慑,表现出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这是我国古代崇德尚义,注重文德教化,使敌人不战而服的政治理想的体现,表现出与世界其他民族古代战争诗不同的风格。

b更多的战争诗表现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充满忧伤的情绪。

(2)徭役诗

完全是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厌倦,不仅写战争和徭役的承担者征夫士卒的痛苦,还有以战争、徭役为背景,写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

写妻子思念远方征人的《卫风·伯兮》,写山村劳动妇女怀念和盼望在外服兵役的丈夫归来的《王风·君子于役》,对徭役之重发出怨愤之声的《邶风·式微》,以及在徭役重压下表示痛不欲生的《王风·兔爰》等,都从不同的角度,既表现了人民对兵役和徭役制度的憎恶,又表现了人民对和平安定生活的热切渴望。

(3)少数表现爱国思想的作品

如《秦风·无衣》全诗共三章,反复咏唱,将同仇敌忾、团结战斗、勇往直前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表现得非常突出。这种可贵的精神和思想感情,《卫风·伯兮》中也有鲜明的表现。这本来是一篇写思妇的作品,却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十分真实地刻画出一位在前线作战的英雄战士的形象:“伯兮朅兮,邦之杰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反对不义战争和保卫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思想传统的重要内容,这一传统也是从《诗经》开始的。

6.婚姻爱情诗

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主要集中在“国风”中,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

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如《周南·关雎》《邶风·静女》;

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的婚姻家庭诗;《周南·桃夭》

有离别的思念之苦,《王风·采葛》;

有爱而不得的愁思,《秦风·蒹葭》;

有写到当时爱情所受到的各种社会影响和束缚,以及主人公或顾忌或反抗的不同态度,《鄘风·柏舟》

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痛苦的弃妇诗,《卫风·氓》。

变风、变雅:

《诗大序》将《风》《小雅》《大雅》各分为正、变。“正风”“正雅”是两 周王朝兴盛时的特点,“变风”“变雅”则是西周王朝衰落之后的作品,所谓“王朝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郑玄《诗谱》将十五国风中的《周南》《召南》列为“正风”,其余十三国均为“变风”。将《小雅》中《鹿鸣》至《菁菁者莪》十六篇,《大雅》中《文王》至《卷阿》十八篇列为“正雅”,认为它们是文王、武王、成王时期的作品,其余则都属“变雅”,认为是西周中衰之后厉、宣、幽三朝的作品。

正变说反映了汉儒将作品与政治,社会历史紧密联系起来加以考察、阐释的批评方法。

古代文学考研(古代文学考研学校排名)

想获得更多考研相关资料

京ICP备14027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