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思想政治教育考研考哪些科目)
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思想政治教育考研考哪些科目
观点提要
认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动力,特别是深入探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可持续、科学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矛盾是我们认识把握事物、分析处理问题的重要着眼点,唯物辩证法是揭示事物发展规律和发展动力的根本方法,对于认识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问题,深刻认识内部矛盾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外驱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矛盾起作用,矛盾变化呈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矛盾对立统一激发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近四十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取得了长足进步,进入改革创新的发展新阶段。认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动力,特别是深入探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可持续、科学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在把握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关系和矛盾运动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强调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成为我们正确认识把握事物、分析处理问题的重要着眼点,唯物辩证法成为我们揭示事物发展规律和发展动力的根本方法。从矛盾视角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动力问题,运用矛盾理论深刻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变化规律,为深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提供了重要思路和借鉴。
一、内部矛盾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
探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对于把握学科发展规律、推动学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贯穿唯物辩证法精髓的矛盾理论通过对矛盾关系的深入阐释以及矛盾对事物发展影响的深刻分析,为认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和分析模式借鉴。
唯物辩证法深刻揭示了内部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恩格斯指出:“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我们不能比对这种相互作用的认识追溯得更远了,因为在这之后没有什么要认识的东西了。”[1](P920)马克思主义肯定了相互作用的关键意义,揭示了事物发展动力的一般性本质。从来源看,事物的相互作用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即包括内部各要素之间结构关系变化提出的发展要求等形成的内部驱动力,以及外部环境中相关要素因发展进步提供的便利条件等形成的外部驱动力,这两个方面构成了推动事物发展的重要动力。那么这其中哪一部分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根本动力的构成是什么?毛泽东在《矛盾论》中作了深刻回答:“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2](P301)唯物辩证法从联系的、运动的、全面的观点出发,重视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推动力,以此来解释事物的发展。而这种关系中,根源性的、起决定作用的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唯物辩证法强调,形成事物发展推动力的这种关系就是矛盾。“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3](P301)为什么矛盾会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斗争性是矛盾的一般属性,矛盾的双方彼此对立、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这种转化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发展过程主要是矛盾运动的过程,而这种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其形成的推动力对事物发展来说是根源性、决定性的。总的来说,矛盾理论深刻揭示并阐述了事物内部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为认识和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提供了指导。
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提出并论证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4](P6)。这一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存在的、具备主导地位的基本矛盾。根据矛盾理论,这一矛盾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因为这一矛盾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并贯穿其发展过程始终。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是一直以来客观存在的,为了适应解决这一矛盾的客观需要,继承并发展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门学科应运而生。因此,致力于这一矛盾的解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主题和根本任务,也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的意义与价值。同时,这一矛盾将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始终,矛盾的双方都是随社会实践动态发展的变化要素,不断在不平衡和趋于平衡之间相互转化。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并且这种动力是来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的,其形成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双方的斗争性,因此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总的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存在的、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并在斗争中转化的基本矛盾,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发展的、根本性的内生动力。
二、外驱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矛盾起作用
基于对事物内部矛盾及其对事物发展推动力的探讨,从内驱力的角度认识内部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作为动力重要组成部分的外驱力,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发挥什么作用、如何发挥作用,矛盾理论也有相关叙述和回答,为我们深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外驱力的作用发挥,以及进一步认识内部矛盾的根本动力地位提供了指导。
唯物辩证法强调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唯物辩证法在肯定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根本原因的同时,并不否认外部原因对事物发展的推动力,只是两者在其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将其归纳为:“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5](P302)为了说明这一观点,毛泽东在《矛盾论》中举了几个例子来阐释,如地理和气候条件相同而国家制度的差异,说明外因并不起决定作用。又如,适当的温度能使鸡蛋变成小鸡而不能使石头变成小鸡,生动直观地表现出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变化的根据。毛泽东还从中国革命自身来论证这一观点,“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影响到世界各国内部的变化,同样地而且还特别深刻地影响到中国内部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是通过了各国内部和中国内部自己的规律性而起的。”[6](P303)毛泽东通过这一例证指出,十月革命作为外部条件为中国社会带来变化,作用不是直接产生的,而是通过影响中国社会内部的环境局势等矛盾关系,进而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变革。这一论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对事物发展关系的观点,强调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且从动力关系的角度进一步证明了内驱力即内部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根本动力的观点。总的来说,唯物辩证法肯定了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条件性作用,与内因相比处于从属地位,其作用方式表现为外部因素通过引起事物内部矛盾关系的变化起作用。关于动力关系的进一步理解,对于把握并更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外驱力作用具有指导意义。
外驱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矛盾起作用。按照矛盾理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外部因素也是通过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矛盾的变化形成推动力。经过理论和实践的检验,外驱力的作用方式确实如此。“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社会会提出新要求,教育对象的思想也会出现新情况,两者之间又会出现新的不平衡即新的矛盾,为解决新的矛盾,又开始一个新的教育过程,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7](P6)外部因素往往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矛盾的双方,打破了以往趋近平衡的状态,开始了矛盾双方转化的新循环,以此真正形成了推动力,进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互联网是当前影响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外部因素,从互联网角度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动力形成具有代表性。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更多的技术、平台、应用等作为载体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为此,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此同时,互联网深刻改变了人们特别是作为“原住民”的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挑战,主要表现为良莠不齐的互联网信息对青少年产生影响,导致其实际思想品德水平有所变动。这就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矛盾双方的失衡,从而开始新的循环并形成推动力。回溯整个过程,互联网作为外部因素刺激了思想政治教育矛盾双方发生变化,以此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推动力,所以说外驱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矛盾起作用。
三、矛盾变化呈现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
矛盾是动态发展的,在变化中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以此为标志呈现为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矛盾理论分析了矛盾的阶段性特征,为认识分析事物的发展阶段、深入把握事物的发展动力提供了思路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过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矛盾的演化过程,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矛盾变化的特殊性,对于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阶段及其内在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唯物辩证法指出了矛盾变化引起的事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唯物辩证法在肯定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始终的同时,也关注矛盾变化的阶段性特征。正如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强调:“不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在其相互联结上,在其各方情况上,我们必须注意其特点,而且在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也有其特点,也必须注意。”[8](P314)因此,把握事物发展全局,不仅要看到矛盾的始终,也要关注矛盾的阶段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矛盾的变化和事物发展的变化呈现什么关系?毛泽东在《矛盾论》中也作出了回答:“事物发展的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的阶段,情形又往往互相区别。这是因为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的性质和过程的本质虽然没有变化,但是根本矛盾在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采取了逐渐激化的形式。”[9](P314)这就说明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即使是决定事物性质的根本矛盾,也会在相互斗争中发展演化,呈现出不同特点。除此之外,事物内部存在的其他矛盾更是如此。“被根本矛盾所规定或影响的许多大小矛盾中,有些是激化了,有些是暂时地或局部地解决了,或者缓和了,又有些是发生了,因此,过程就显出阶段性来。”[10](P314)因此,决定事物性质的根本矛盾在自身变动的同时,带动其他矛盾发生从出现到消灭的变化,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总的来说,阶段性是矛盾演化影响下事物发展的必然特征,关注事物发展的阶段性,洞察其背后的矛盾变化,对于掌握和运用矛盾变化形成的推动力,从而更好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矛盾变化呈现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诞生以来,“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密切关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规律性、前沿性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推进自身的创新发展”[11](P28)。许多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依据不同的判断标准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阶段划分。纵观这些划分标准,大多都是从各阶段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或者突出特点来着手的。从根本上看,这些标准本质上是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矛盾的发展变化,矛盾关系决定了当前阶段的主要任务和呈现的突出特点。因此,系统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变化对于全面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深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阶段、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牢牢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动力具有重要意义。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变化展现出必要性,而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变化,这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变化首要的是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作为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始终的矛盾,矛盾的双方即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这两者是固定不变的,那么重点要聚焦不平衡状态下矛盾双方的变化即社会要求强弱和思想品德水准升降的变化。矛盾双方不平衡状态下,或社会要求高于思想品德水平,或思想品德水平提高促使社会要求提升,不平衡的形成及其原因区分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
四、矛盾对立统一激发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对立统一是矛盾的基本特性,既相互对立,又彼此依赖而存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从不平衡到趋近平衡的演进中促进事物发展。这种推动力形成于事物的内部,根源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深刻把握矛盾的这一特性,对于理解事物发展动力的形成、实现事物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的促进和激发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对立统一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对立统一表现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联系和趋势”[12](P118)。因此,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如果没有与自己对立斗争的另一方,自己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不能成为矛盾。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限制、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属性,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趋势”[13](P119)。同一性和斗争性概括了矛盾的存在状态和基本运行过程,矛盾在对立统一中实现发展推进。正如马克思强调的:“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14](P225)总的来说,斗争的双方决定矛盾的存在,斗争的绝对性提供了原始推动力,在一定条件下促成双方的相互转化,构成循环往复的矛盾运动。矛盾的变化直接影响事物的状态,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形成事物发展的内生动力。
矛盾的对立统一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立统一是矛盾存在的一般状态。在社会历史实践中,一定社会发展的思想道德要求和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平既相互对立又而相互依存,两者是应然和实然的关系,作为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而存在。这种应然和实然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在比较中就提出了从应然向实然转变的现实要求,形成了原始的推动力和价值内涵。应然和实然之间具有相互转化的趋势,并在一定条件下实现这一转化,经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载体、环境、课程等的优化,即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实效,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要求转化为人们现实的思想品德水平。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思想品德水平也相应提高,基于对现实状况的把握和评价,根据适度超越的基本规律,制定出新的社会思想道德要求。因此,矛盾双方在相互转化中形成了矛盾运动,为解决这一矛盾就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和开展。总的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因这一矛盾的形成而诞生,因解决这一矛盾、适应这一矛盾“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运动变化而不断发展进步,这一矛盾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始终,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3][5][6][8][9][10]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7]陈万柏,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11]冯刚,主编.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2][13]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朱宏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文章选自《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年第7期
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思想政治教育考研考哪些科目)
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思想政治教育考研考哪些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