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人数(考研人数统计2022)
考研人数,考研人数统计2022
倒计时3天!2022年的研究生考试初试将在12月25日开始,大学图书馆、社会自习室里座无虚席,考研人正在冲刺“最后一公里”。
据教育部最新数据,2022年考研报考人数为457万人,再创历史新高。比2021年报考人数377万人增加了80万人。而2017年,这个数字为201万人。五年内,考研人数足足翻了一番。
考研热的背后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焦虑?考研人又是为什么义无反顾地选择考研?中国城市报记者带大家听一听考研人的心声。
南京大学的图书馆内,考研人正在紧张备考。
一年比一年难,那些“卷”上天的专业
“今年人数破新高,再不考赶不上趟了,明年只会更难。”正在学校自习室复习的向明对记者表示,汉语言文学专业“卷”上了天,虽然录取名额不多,但因为不考数学,考公考编又占优势,本专业加上跨考,报考人数多得离谱。
“听说,新闻学专业也挺‘卷’,谁能想到一个王牌专业是财经政法的学校,前几年新闻传播的分数接近390呢。”向明对此颇感无奈,因为新媒体一直在风口,互联网大厂也招相关专业,新闻传播也成了跨考人的一大热门去处,“就算互联网行业‘996’,趁着年轻,还是有很多人想去大厂搏一搏的,这可能就是‘不到黄河心不死’吧。”
“谢邀,跨考马克思,已经‘卷’成麻花。”网友阿笙在百度贴吧发帖吐槽,“大家都觉得马克思冷门,结果普通的‘双非’院校,报录比都快1:10了,这个专业大多都是去做行政工作,也不好找工作啊。”
“我们数学院学硕专硕的名额加起来大概30个,但院里上一届几乎都在考研,只有一半成功了,剩下继续考。”985本科的应届生小雪表示,已经找好工作,选择“躺平”。
近日,全国公布了2022年研究生招录人数,共110.7万人,全国研究生平均录取率不到30%。相比于去年研究生招录111.4万人,今年的竞争也更为激烈。
随着学术硕士招生向推免生倾斜,专硕的扩招,让研究生学历越来越侧重就业导向。
“学医不考研找不到工作的,现在三甲医院研究生起步,本科生就业难,只能考虑边远地区和县里。”一位南京的医院从业者透露:“我们医院,现在只有像是放射科、超声科这样的技能科室还要本科生。”
“坐标某末流985,偏理工,学校位置不是很好,外语也不是优势专业,但我们外院的深造比例高得吓人,几乎200人里面只有5人不考虑读研。其中大概五分之三选择本专业,例如语言学、文学、口译、笔译等方向,五分之二选择跨专业,比较热门的有法硕非法学、新传与教育。”樊樊在翻看班级调查问卷时发现,同学选择考研的原因,要么是不满意本科学校或专业,要么是混个文凭方便找工作。
据中国教育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学术学位国家分数线最高的是“经济学”,为348分。专业学位为“翻译、新闻与传播、出版”,为355分。而国家线的逐步抬高,也在侧面说明角逐研究生考试的人逐年增多。其中,不将高等数学列为考试科目的专业,更受大量文科类专业与跨专业考生青睐。
2021年学术学位类国家线。图源:中国教育发布
2021年学术学位类国家线。图源:中国教育发布
文学总分国家线趋势图。
就业后又考研,学历焦虑引角逐
“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的世纪。”今年再战考研,已经毕业三年的李千山在志愿填报一栏,再度填上了复旦大学。这一次他是背水一战。
三年前,他报考复旦大学生物学,总分排行第二,却因为英语没有过线,与复旦大学失之交臂。因为专业是生物制药,他怀着遗憾来到了药厂工作,小时工作制与倒夜班的忙碌,让他更加向往更高的平台,终于在今年决定辞职备考。
关于生化环材四大“天坑”的说法,李千山倒是笑笑,看上去并不在意:“天坑就天坑吧,谁叫我本科学这个,专业课还有基础,也有一定工作经验。只要我考上就能做实验,专业还是要适合自己。”
临床医学专业的小邱前些年本科“上岸”了医院编制,每个月工资可以拿六七千元,但她始终对研究生念念不忘。“医院琐事多,看不进去书,但我又不能辞职考研,要是脱产没考上反而得不偿失。再说女孩子找对象,还是有编会体面一点。今年‘二战’,生日许个愿,希望能带编考上研。”小邱开玩笑地说。
为了适应疯狂“内卷”的研究生考试,录取人数也逐年递增。参考2021年的考研录取增幅来看,2022年的录取人数大概在120万到125万人之间,如果今年国家下发调整政策,录取率或许还会扩招至130万左右。
但顶尖高校的数量是恒定的,扩招似乎并不能让所有人如愿。
“扩招的是‘双非’院校,自主划线的34所,更多的名额给了推免。”这是了解过考研行情的应届生小萧得出的结论。
“双非”院校指的是非“985”也非“211”院校。相对于身有名校光环的学生,数量庞大的“双非”院校学生,在求职与考研过程中更容易碰壁,也更渴望考研改变命运。
山东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小静总是这样给正在考研的学弟学妹出谋划策:“现在考研,先看你是不是应届生,本科学校是否知名,是不是‘双一流’专业,有没有项目或者论文。当然,最重要的是过初试线。假如本科是‘双非’,没有成果,初试成绩不能在前几名,那就得复试调剂两手抓,否则那些你看不上的‘双非’学校转眼间就高攀不起了。”
“双非”院校考研真的会被歧视吗?据业内人士透露,大多数情况下不会。但那一道无形的坎就算不存在于学校招生中,也会存在于考生的心中。
“我的本科是‘双非’”“我是普通二本”“我是专升本”“我会不会不配考名校”……面对那么多本科名校竞争者,许多非名校考生会情不自禁地产生落差。但面对更好的未来,更多人还是砥砺前行。
在普遍竞争中,名校生也并非毫无压力,都能完美“上岸”。
“有的人还在‘逆向考研’,为了求稳,明明是‘985’的本科,却是‘211’,甚至‘双非’的研究生,纯粹是为了拿着研究生文凭去考公或者考编,这样在机关单位更有优势。”一位机关单位工作人员透露,在每年的公务员考试中,这种“学历倒挂”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南京大学的图书馆内,考研人正在紧张复习中。
“上岸”不是尽头,未来不会一直“搁浅”
“再不考研,我就老了。”一句写在朋友圈的话表现出晨晨的年龄焦虑。“现在很多单位招人,在条件上明确写着‘研究生不超过27岁’,我想要去更高的平台,还要抓紧时间。”
学校是一座象牙塔,就业市场没有硝烟的残酷竞争,让无数搁浅的人再度想念起校园的日子,考研深造也成为逃避就业的方式。
据记者采访得到的结果,选择考研的学生,有些人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做什么。
“什么专业适合就业,与未来想要做什么,看上去是一个问题,其实是两个问题。”关于为什么要考研,向明自己也没有想清楚。
“考研是一个更换专业背景的机会。”而在湖南工作多年的语文老师陈先生却规划清晰,他表示,“我本科是学公共卫生的,但我更喜欢中文,所以毕业后去私立高中做了教师。《教师法》现在正在修订,其中关注到了教师的专业背景。为了未来的职业发展,我打算明年跨考中文系。”
李千山则认为,研究生学历能够带来更加优质的人际圈子。“其实工作三年给我带来的提升,远不如一个名校研究生能带来的提升。除开收入水平之外,研究生还能带来更高的视野与全新的社会关系。”他不喜欢那种翻开朋友圈后,朋友都在转发锦鲤的感觉,并表示,“不能把未来寄托给运气。”
清华大学副校长、教务长杨斌认为,研究生教育的“研”,是钻研探究,精通突破。学术型研究生钻研探究,创造某个学科前沿的新知,让人类“知”的半径扩增;专业型研究生精通突破,目标是成为某一实践领域的专精人才,让人类“行”的效益提升。
无论是提升薪资,追求工作,还是重新选择人生,考研都是一次对于梦想的致敬。
加油,永不服输的考研人。
(以上采访对象均为化名)
■记者:方紫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考研人数(考研人数统计2022)
考研人数(考研人数统计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