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一年考研(毕业一年考研算不算应届生)

毕业一年考研,毕业一年考研算不算应届生

(。・∀・)ノ゙嗨,这里是《平生语》

山长水远,感恩遇见

“向内生长,向外探索”

今天在校门口迎新(一个社恐为什么要去干这个工作[泣不成声]),深刻地感受了一下“站在研二的角度回溯过去一年”的滋味。

说来时间也算快。

历数这一年发生在我身上和周边的事情,总体而言就像是在煲汤,细火慢熬,时常温和,偶尔小沸。

新生活

可不全是美好

去年八月底要离开实习公司的时候,我还挺不舍的。

离开好不容易熟悉起来的环境时,饶是再决绝,也会藕断丝连,在新环境中寻找已经习以为常的旧生活的影子。

我允许自己怀旧,但仍要鞭策自己义无反顾地奔向新的生活。

但新生活可不全是意味着美好,它和既往生活一样,夹杂着兴奋、孤独、落寞、欢喜,如一团蚕丝一样将你裹在其中,非让你体会全了其中滋味才罢休。

其中酸爽滋味莫过于外部诱惑和内心世界的纠缠扭打。

有人羡慕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有时候自己也会羡慕别人成群结队、在朋友圈晒出的精彩生活,随之而来的是悄然爬上心头的落寞。

也曾想过暂时放弃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求,并为其粉饰为“改变”而融入大流,但每次都失望而归,最终不得不承认——

或许最好的状态应该是:羡慕可以有,但重点还是放在自己的生活上,专注而执着地追寻自己想要的。

尝试了

才知道自己不适合

读研究生之前,似乎大家都踌躇满志要读个博,入学半年——“快点毕业吧”。

当时觉得自我认知非常清楚,但如今看来不过是那不过是在狭隘认知蒙蔽之下的朦胧想象。毕竟,那个想象中走路带风的自己,在实验室就是个笨手笨脚的菜鸟。

在没有真正动手去做或是真正了解之前,我们总觉得做一件事很容易,又或是天真地以为仅仅只需要努力就可以做到。

显然,too young too simple啊!进入什么样的学校、选一个什么样的导师、进入一个怎样的课题组,有的时候还是挺影响自己的读研生涯的。

都梦想进入一个好平台,设备资源充足,导师尽心负责,课题组团结和谐,还选的是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方向——得其一已经很幸运了(我很幸运,得了其二)。

寻找highlight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可以随时在身边找到那些让自己“眼前一亮”的东西来保持心情愉悦。

身居城市,带给人惊喜最多的是那些被钢筋水泥挤压生存空间的植被、河流,还有天空——它们也是我手机相册里出现最多的影像。

大多数的时候,拍下它们纯属偶然,但它们却总是不经意地治愈每一个阴郁的瞬间。

上次回老家,在河边玩水的时候正好遇到了一朵云,发给吴同学时,她回:发现美的眼睛。

尽管罗丹那句名言家喻户晓,但却少有人能够去注意到身边那些小而美的事物。

在忙碌之余,周末不受打扰的独处,散步时晚风拂过的惬意和看夕阳缓缓下落的闲适,它们都给了我一种固守内心宁静的力量。

不确定性

很不幸,我在研一上学期结束的时候换了一个课题组(但好在读的方向换汤不换药)——是个有着几十号人的大组,又加上今年上半年实验室基本上没开,所以我对现在的实验室就一个词:陌生。

莫说自己是个脸盲没认全人了,我连实验室的环境都还没摸清楚就放暑假了。

今年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一度让人很烦躁。除了焦虑和恐慌,好像什么也做不了。

这些情绪一直持续至今,我仍然在克服这种因为外界不可抗力和自身负面因素杂糅导致的停滞,努力寻找在不确定大环境中寻求自我内心的确定感。

所以,希望下半年可以顺利一点。

给自己的

一点期望

诚然,这一年里能做却没有做的事情有很多,而我还不时为自己取得的一点点一丝丝成绩感到沾沾自喜——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之嫌(啊不对,我干嘛要跟别人比啊)。

以下,吸取第一年的经验和教训,给自己提一点点期望吧——

“向内生长,

向外探索”

我始终觉得个人的成长应该是立体的,外向探索让我们了解到世界的多元化和自己更多的可能性,而内向的生长却可以让我们完成自我和外部世界的和谐,内外联动,逐渐成长为一个更加丰盈的人。

——这是一个值得一生去探讨和修炼的话题。

而对于目前的我来说,向外恐怕是在专业技能上不断学习、精进,在为人处世上不断磨合和调整;而向内则需要沉下心来,少一点急功近利的浮躁。

尽管加固专业能力的堡垒是我未来立足于社会、养活自己的基本,但很多时候,我隐隐觉得后者才是内心深处那个自己的“生存技能”——在迷茫阴郁的时候,留一点空白时间来关心一下自己的状态,重新获得能量之后再向前。

读研这一年收到了很多人的善意和帮助,老师、家人、朋友、同学…感谢!

新的学年继续up!

图/文 0

9.4.2022

“过去一年,你过得怎么样?”

【平生语】

记录平淡生活的N个闪光瞬间

毕业一年考研(毕业一年考研算不算应届生)

想获得更多考研相关资料

京ICP备14027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