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择校(考研择校app)

考研择校,考研择校app

考研已经成为大学毕业生的最优选择,当我们确定自己要考研时,我们必须具备三点上岸的关键要素:一是正确的选择,二是好的学习方法,三是坚持不懈的努力。选择位局首席。

只有科学的进行择校,才能使你日后的努力,发挥最大的价值!!!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解科学选择考研择校选专业相关问题。

一、科学择校选专业的重要性

二、专业到底要怎么确定

三、学校到底该怎样确定

一、科学择校选专业的重要性

小伙伴们不防先根据数据看一看近年来考研总体的情况。

年份

报考人数

增长率

全日制报录比

全日制录取人数

调剂

报考成功率

2021年

377万

10.88%

20.6%

78万

20万

15.3%

2020年

340万

17.59%

20.5%

70万

22万

14.1%

2019年

290万

21.8%

16.1%

55万

17万

13.1%

2018年

238万

18.4%

21.8%

52万

10万

17.6%

我们以21年为例,一般从网上查到的21年研究生的录取人数是111.7万人,然而很遗憾的告诉你,这个录取人数是包括(硕士研究生全日制录取人数+硕士研究生非全日制录取人数+研究生推免录取人数+博士研究生录取人数)。从这个数据中不难看出在21年377万报考人数中,硕士研究生全日制录取人数仅有78 万人,其中还有20万人是通过了调剂上的全日制研究生,一志愿报考的成功率仅有 15.3 %。

也就是说在100名报考同学之中只有 15人左右会被一志愿学校录取,有5人会被调剂到别的院校所录取。在剩余的80人中,与国家线分数差的比较多,遗憾出局。

通过对于未能录取的同学成绩分析,除去部分同学整体成绩不好,公共课不过线之外,相当一部分同学是在专业课方面出现了问题,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

1.已经通过国家线但是未通过学校设定的院校线,

2.总体成绩不错,因为专业课压分,地域打分普遍低一些导致没过线,

3.不保护一志愿,复试被刷。

他们原本都是有机会在今年考上研究生的。只是在选专业和择校过程中出现了差错,没有找到最适合自己报考的院校,最终浪费了几年的青春和努力。

当耐心看完这篇文章,相信你对于择校会有一个新的认识。

二、专业到底该如何确定?

在此总结一些考研选专业方面的基础常识,让你在选专业之前对于这方面先做一个基本的了解。关于具体专业的介绍(包括专业概论,专业学习内容,专业就业方向,专业薪酬情况,专业未来发展,专业考研难度,专业研究生工作学习情况等),以及专业化建模分析个人情况是否匹配该专业等相关服务内容,包含在我们的全程择校辅导中,如有需要,可以通过下方公众号了解择校辅导详情。

(一)、跨专业考研基本规则

毫无疑问,每年是有不少同学要准备跨考的,那么跨考到底难不难?其实也没有大家所想的那么难,但仍有不少的同学跨考结局注定是失败,主要的原因是跨度太大了。

考研专业一共十三大学科门类分别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自然科学学科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标黑的为自然科学学科,没标黑的是人文社会学科,本文暂不讨论军事学,】当我们想要跨专业时一定要谨记 ,自然科学学科跨考社会人文学科是可以的,但社会人文学科跨自然科学学科是不可以的,自然科学学科跨自然科学学科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定,社会人文学科跨社会人文学科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小伙伴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换算一下呀。

(二)、我们到底是应该考学硕还是应该考专硕?

当我们确定好专业后,接下来就要考虑报考学硕还是专硕了,如果准备报考哲学的小伙伴那就不用纠结了,都是学硕。专硕是比较偏应用的,但这个专业是没有办法应用的。其他小伙伴注意啦重点来啦,我总结了专硕和学硕的几点差别,特别注意一下无论是学硕和专硕,国家都是认可的,含金量也是相同的。并不是哪个好哪个不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1.培养目标不一样。

学硕更加倾向于将学生培养成科研型人才,而专硕更加倾向于将学生培养成应用型人才。这一点上可以想一想自己的人生规划。

2.考试难度不一样。

其中有几个专业是专硕难于学硕的【医学类的专业、中文类的两个专业(学科教育(语文)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英语的两个专业(学科教育(英语)和翻译硕士)和会计类的(会计硕士和审计硕士)】;也有几个专业专硕和学硕难度是相当的【金融学、新闻传播学、心理学与其所对应的专硕】;就目前而言其他专业的专硕是相对于学硕是简单些的。

3.考试科目不一样。

就考研的科目上来看,考研可分为两类考数学的专业不考数学的专业,考数学的专业一般在考试的科目上的区别在公共课的英语和数学,专业课考的是一样的,而不考数学的专业科目上一般区分在专业课上。学硕的英语考的是英语一,而专硕大多考英语二,也有些专业和院校对于英语要求较高考英语一。英语难度可以说是【英一>英二】

理工类学硕的学硕是考数一的,而专硕一般是考数二,但也有些专业和院校对于数学要求较高考数一。经济类一般考数学三,但近年来的改革,使得一些院校经济类的专硕不考数三而考396经济类联考,学硕仍是考数三。管理类学硕也是考数学三的,但专硕是比较特殊,考研就只考【英语二+管理类综合】。数学难度可以说是【数一>数二>数三>396经济联考综合;管理理类综合】。

下面说一下不考数学的专业中专业课的区别,英语专业的学硕是会考第二门外语的。而专硕的话包括【学科教育(英语)与翻译硕士】是不考第二外语的,反而对应加了教育学基础综合333与汉语写作与中文百科知识;而在教育学的大版块中,学硕是只考3门科目的【政治+英语+学校自主命题】,专硕考4门【政治+英二+333综合+学校自主命题】。

4.学费不一样。

这一点是比较直观的,学硕的学费是比较固定的,每学年8000,但专硕的学费是院校自定的,差别就比较大了。一般工科农科的学费在1.2万左右,再贵一些,也多不了多少。但不乏一些专业的学费,总的学费会在10万以上甚至20万以上,这个要看具体专业和院校了。奖学金的覆盖率学硕也是高于专硕的。

5.将来考博士录取概率不一样。

当下的博士是指学术型博士,自然与学硕是一脉相承的,当然专硕也是可以报考,只是录取的概率会比学硕小一些(医学类专业除外),如果研究生期间科研学术搞得也比较优秀,在报考过程中同样具有竞争力。

二、学校到底该如何确定?

选院校的确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专业的选择为我们敲定了努力的方向,学校的选择才是给我们确定了准确的目标。

据统计全国有800多个研招单位,其中400多个学校,400多个科研院所,平均每个专业有150左右的招生单位,最多的专业有将近300多个招生单位,所以怎么选对目标院校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接下来我想列举一下往年的学长学姐们是怎么择校的。

择校误区分析

(1)、听往年学长学姐的推荐,或者是报考往年学长学姐上岸的

大家通常的心态是学长能考上,努努劲我也能,这样子本校学长还能带一带我。这种想法似乎很合理,但他的弊端就在于没有评估你和你学长的差距,虽然大家高考考进了同一所院校,但经过四年的发展和备考期间的迥异,大家的水平可能早已千差万别。如果学长的水平比你要高很多,考学长这所学校可能就考不上;如果学长的水平比你要低,考上这所学校那你不就亏大了。我们在和学长们去探讨考研的话题时,往往比较喜欢问这所学校好不好考,但一般得到的结果不是客观的,如果学长或其他同级同学考上了,肯定会说上句:这不有手就行,干就完了,稳得一批;若学长当年栽在了这所院校上,得到的结论差不多是:专业课难得要死、内卷太严重、复试太偏等等负面回答。这些回答是基于学长学姐自身能力而言的,通常给出的结论太过主观了,所以这种择校方法可以作信息的渠道之一,但不可作为最后择校的依据。

2)、听考研机构老师的推荐,或者是自己老师的推荐

这种择校方式近年来感觉越来越火爆,我在刷抖音也会经常刷到一些机构老师在推荐院校,或者是线下考研讲座中老师推荐在院校,通常过程中会冠以“宝藏院校”“最好考的985”“最容易上岸”等等。毫无疑问肯定有一定的专业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些同学往往就把这些老师推荐的当做自己的考研目标院校。但同学忽略了一个问题:有多少的同学听过这个老师的课呢,十个二十个,ok没问题可以选,但一万人两万人听过还可以选吗?当然是不可以。再者人和人的水平不一,没有结合到本人的实际情况,水平不一样,每个人的追求不一样,自然而然适合的院校也不尽相同。

再者很多同学也比较喜欢问自己的老师,相信老师肯定是没错的,但根据同学们的反馈,老师大多会推荐三种院校:其一便是本校了,其二老师自己的母校,其三就是老师当年想考没考上的学校,在考研上留下的遗憾,考上的话也算帮老师弥补了一下小遗憾。然而这往往也不是最优解。

3)、自己独自通过手机查询学校,之后确定院校

如果说上面两种方法是没有结合自身情况,实事求是,那么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根据自身情况去查一查意向的学校,再做选择,这应算是比较理性科学的一种做法了。而这个方法最大的问题是同学们在网上查阅的院校信息是极为有限的,并且关注的院校信息无非是招生数、复试线、报录比、考试内容等。通过以上信息,有些同学在查阅5所院校后便做出决定,最多的也不会超不过15所,上面我们说,每个专业平均可以报考话院校要有150所。即便确定下来,仍想再看看这所,挑挑那所,看看还有没有适合自己的最佳院校。就造成了择校反复,浪费考研宝贵时间的现状,更有些同学出现了在学了不少专业课的情况下又更换院校。大家报考的专业招收院校可远不止这10所20所,而只粗略地了解了少数的一些院校的情况便做出要考哪的重大决定,显然这种择校方法是对自己未来一年多时间的努力是极不负尊重责任的,师弟师妹千万要引以为戒!

历年大多数的同学往往都会通过以上三种错误的方法去选择自己的考研目标院校,这便造成我们开始所说的报考成功率仅有15%的现状。三种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太主观片面或者是数据不全面。

如何进行科学择校呢?

结合最近几年择校辅导经验,在进行择校过程中,总结出以下三项重点:

1.精准自我评估。

2.科学分析院校

(一)、精准自我评估

精准自我评估,简单说就是在考研初期,我们首先要对自己的个人情况做一个综合全面的认识。这个认识应该要包括未来规划(如个人未来就业目标,未来薪资收入预计,未来生活城市选定,工作强度适应)、个人背景分析(包括个人性格分析,家庭背景分析,家庭收入分析)学习能力评价(包括专业课基础知识水平,综合科目学习基础,自学能力评价等)总体成绩预估、风险偏好分析等方面。

当我们确定要考研时,距离考研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届时我们连考研书都没买时,谁也不知道凭自身实力明年能考到哪里,若只考一门专业课的同学还好一些,我们可以在前期学习英语和数学等公共课,后期再去定院校,到那时再去复习专业课,而两门自命题专业课的同学刚开始就只有英语可以复习,那么院校的选择一开始就需要确定下来。所以在考研的初期,我们就要多维度的精准评估自己。用自身的优势去打击别人的劣势,这才是择校的明智之举。

简单说一下为什么要进行上面几个维度的分析。

“未来规划”,这应该算是我们的一个总目标了,咱们考研肯定不是终点,而是通向我们事业目标上的必经之路。不同的未来打算对应的也就是不同的院校选择了。高标准对应高等级院校,相对的如果我们的发展目标不需要我们去太高的院校学习,那我们就可以选择相对容易的学校了。

“个人背景分析”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性格分析有利于分析自己是否适合或者喜欢未来的工作,家庭分析主要是从家庭背景方面考量是否适合该专业,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是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学费收费不同,工作之后是否需要来自家庭方面的社会关系也不同,所以这方面也需要认真考量。

“学习能力评价”这方面可以说是最直接需要考虑的。这方面的评价是否精准可以说直接影响着考研的成败。为什么这么说呢?例如:我专业课好?那我可以选择专业课难一些的院校;我英语好?我可以选择考英语一、对英语有较高要求的院校;我时间多?我可以选择专业课涉及内容多的院校;我准备的读研学费多少?我选学费高的院校,等等等等。将可报考的院校名单列出来,通过自身优势去对比院校特点,就可以筛选出一部分不合适的院校。

那精准的自我评估如何进行呢?

我们建议是感性认识与理性分析相结合。感性认识比较容易理解,很多同学即使是没有看到我们这篇文章,平时也会不成体系的考虑一下。这个地方我主要想说的是理性分析,一定要拿数据说话。

(二)、科学分析院校

院校分析是我们在择校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另一个核心问题。

那么我们在去进行分析院校时,到底要需要关心到哪些信息才能算得上科学专业,而哪些信息是没有必要着重注意的。上面我们说历年的学长学姐往往比较会关心院校的招生数、复试线、报录比、考试内容这几个点。大家查阅的这些信息是否准确呢?这些信息的维度真的够吗?下面我们将挑选几个大家比较关心的数据维度来进行分析。

2.1、一认真你就输了的招生数——我们在查阅招生数时通常会通过研招网或官网的招生简章,以华中科技大学的能源动力专业为例,如图: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华中科技大的能源动力专业在计划招收65人的情况下,最后却招收了107人,将近扩招了一半,而经过大量数据对比发现这不是个例。而部分小伙伴在查阅往年的招生数时,往往只会在去年官网所下达的文件中看到65,忽略了真实的招生数。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就会影响到择校的决策。所以研招网不少学校通常也会备注一句【该招生计划根据往年录取情况编制,因教育部暂未下达2021年总规模,实际招生人数会因国家下拨招生计划和实际报考人数等因素有所调整。】所以我们通常称为:一认真你就输了的招生数。

解决方法:可以将近两年的实际招生数找出来进行对比,对今年招生人数才会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了解。

2.2、和你没多大关系的复试线

复试线是我们在择校过程中非常关注的一个院校指标,主要原因是我们希望通过最低录取分数判断该校招生的最低标准。但是复试线会给你带来很多误区

我们下面以上海财经大学来看,相信大多小伙伴会用下图去对应自己所学的专业。

以工学为例,我想问小伙伴的是如果小明今年考的是上财工学中的计算机专业,但他考了330分,问可以进入复试吗?答案是“不能确定”。原因是工学下面包含着机械、控制、计算机、材料等一系列的专业,而330这个分数只是众多专业分数最低的那一个,不是该校本专业录取最低分数。我们要了解最低的复试线到底是多少分,需要到本专业进入复试的那个名单进行查看,那个最低分数才真正的复试线。

接下来我总结以下关于复试线的几点常见需要注意的问题。

问题1.一般学校是大学科类划线,其中的最低分不一定是你所报考专业的最低分。

问题2.有些学校专业招收(少干),专业最低分显示是国家线,普通学生成绩最低分不一定是多少。

问题3.多数学校官网没有公布复试线以及最低分,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

解决方法:查找近三年目标院校专业的录取学生信息,包含每个学生初复试成绩,查看复试录入最低分一目了然。
2.3、只起心里安慰作用的报录比——许多小伙伴一味地追求报录比,意图通过报录比来判断竞争压力大不大。殊不知这是兵家之大忌。

1.报录比只能体现报考的热度,却不能够体现考试的难度。我们只是知道了有多少同学报考,但不知道有多少同学能力比他强,有多少能力比他弱。我们可以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有100人进行报考只招收20人,报录比在5:1,但他的能力比87人都强,而只比12人弱他排13名,如果报考的话是不是就可以被录取。而如果30个人报考而招收20人,报录比在1.5:1,他的能力只比7个人强,比22个人都弱,他排第23名,是不是今年便录取不上。

2.报录比也体现不出是否保护一志愿。报录比简单讲就是报考人数和总录取人数的比例。中间是否有调剂人员,一志愿录入之后被刷比例完全没办法知晓。

3.很多学校没有公布报录比数据, 不同院校之间对比性差。这也就导致了即时是我们知道了某几所学校的报录比,对于分析比对意义也不大。

解决办法:报录比是一个相对来说意义不大的数据,完全可以通过分析其他数据来判断竞争压力,是否保护一志愿,专业是否压分等问题。

如何进行目标院校科学分析呢?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问题,我们分析院校是为了什么?

简言之,为了筛选自己能力范围内(分数范围确定)最好的、机会最大的学校。(这句话很重要,没读明白的同学多读两遍哈)

这么考虑的话,我们在分析院校的数据的时候,就需要目标院校达到下面两个要求

分数合适保护一志愿

为此,我们建议在进行院校分析时,注意重点关注下面两组数据

1.该院校往年(尤其是近两年)录取同学分数信息:如最高分、最低分、中位数、专业复试线。这些数据可以明确反映该校生源整体水平。

2.该校是否有调剂生源。复试中一志愿学生录取比例。这两项数据可以明确反映该校是否保护一志愿生源。

3.该校初试成绩中专业课成绩总体分布:包括平均分,分数方差(体现分数离散程度)等,可以比较清晰地了解该校专业课是否压分,以及专业课给分原则,题目难易程度等。

由于每个专业,每所院校具体情况不同,在根据数据分析时所采用的方法以及结论也会有所不同,一定注意,具体的分析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改变,灵活应用。只有把上面这几个维度的信息搞清楚,然后辅之以科学有逻辑的分析,才可以称得上是科学分析。

考研择校(考研择校app)

想获得更多考研相关资料

京ICP备14027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