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生能考研吗(自考生能考研吗?)

自考生能考研吗,自考生能考研吗?

我在反复添柴,烧一壶很久不开的水。”

书桌前,56岁的梁实正在准备他的第27次高考。

梁大哥是四川人,为了圆一个大学梦,从青葱少年到白发大叔,参加了26次高考。有人说他是“高考最牛钉子户”,也有人说他是“中国第一铁脑壳”

如果你翻开梁大哥的“游戏”战绩,你会发现好像的确是这样的:

追梦者还是疯子?

梁大哥屡战屡败的经历,鼓励的声音有很多,有人说活到老学到老;但质疑的声音更多。有人说这是教育的悲哀,有人说这是个疯子,还有人说的更直白,说这老头纯属是为了火,为了流量。

但其实在我看来,高考的失利,最早在的确在他心里心里产生了不可磨灭影响,但后来却逐渐变成了一个爱好,只不过这个爱好相对冷门而已。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事儿得回到梁大哥的家庭背景上

梁大哥出生在一个父母都是教师的双职工家庭,家里有五个孩子,他排名第四。结果呢?结果兄妹5个人却没一人上过大学。这显然有点儿不正常,因为在我中学的印象里,老师的孩子一般学习都比较NB,最后一般都考上了不错的学校,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感。

梁大哥知道家里没出过大学生,其实这不仅是他的遗憾,也是父母的遗憾,更是“全家”的遗憾。所以他站出来,要作为一个“英雄”去弥补这个遗憾,暗自决心一定要搏一把,考个大学,圆“全家”一个大学梦,进而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全家的命运。

而随后接二连三的失败,虽然没把他打倒,但也让他认识到了高考这件事儿的不容易。二十岁出头的他也曾尝试着改变方向,比如去技校读书、半工半读参加高考、参加成人高考等等。只不过最后发现这些都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东西。

只有在达到25岁,遇到高考禁令时才死心,逐渐把心放在事业上。其实从这个时候开始,他高考的心态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为啥这样说呢?因为有钱了。梁大哥的产业在90年代一年能挣上百万,这什么概念?根据银行年利率以及实际每年物价,涨幅约在8.5%,90年代初的100万相当于现在的400万左右。

我就问一问各位自考生,各位想提升学历的,今天突然有家公司把你挖走,告诉你年薪400万,你还提升学历吗?你还参加自考吗?

但“400万的年薪”不仅没让梁大哥放弃高考的念头,相反,财富自由的他有了更稳定的保障,更宽裕的时间,有优越的物质基础来支持他完成这个“爱好”。要不然为何他每年都是坚持报考四川大学数学系呢,就是因为他认为这个理想完全“耗”得起,如果仅仅是为了上大学,随便找个大学就上了。

对他来说,大学从本来的“功利性”追求变成了“无功利性”追求,本来他认为大学是能改变他命运的地方,而现在他认为大学是“神圣”的地方,犹如虔诚的信徒,怀着一颗朝圣的心叩进大学的殿堂。

值得自考生学习吗?

值得学习,但不值得模仿。

在我接触到的自考生中,有很多同学其实都有过梁大哥的想法:“我能不能重新去参加高考?”但都被我一一劝退了。

要明白一点,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你只是一个有初中、高中学历的打工人,不是初中生、高中生。参加高考就意味着要放弃一切,全职备考(如果为了考个大专,以后还得升本科,这就没意思了对吧?)。这中间充满太多的不稳定性,我不认为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说回梁大哥,56岁的年纪,儿子也已经在美国读研究生,他有足够的物质支持,也有足够的时间支持,但你有吗?大多数自考生都是二十多岁的小年轻,还得好好赚钱娶老婆呢,另外考虑到学历贬值的因素,需要更加认清现实。

而梁实大哥百折不挠的毅力,一心向前不躺平、不虚度的精神,确实值得咱们学习。这次出成绩自考没过,没关系啊,梁大哥26次高考都失败了,你自考挂几科算啥?坚持不下去了,想放弃想想在世界的另一角落,还有一个56岁的大哥陪你一起坚持在学习的路上。

而对待学历、读书这件事,借用梁实大哥的话:

发布于:广东省

自考生能考研吗(自考生能考研吗?)

想获得更多考研相关资料

京ICP备14027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