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作文范文,考研作文范文10篇
【模拟题一】
生活中,不少人更看重那些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用它们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请写一篇文章,对他们加以劝说。
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01
未必需要“正确”
生命有自我证明和自我实现的本能,折射在现实中,好比一些人更看重那些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用它们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无论出于寻求认同感或是为了达成特定目标,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且合乎情理,但它经不起理性的推敲。
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做法有助于人们坚定个人选择,减少异己干扰,主观上属于利己的行为。在一些情况下,寻找有利证据的自证可视作对舆论的有力对抗;地心说尚是主流观念的时代,哥白尼的日心说堪称离经叛道,正是他在寻找证据过程中不断坚定的信息和他个人不盲从大流的精神让他得以保留自己的见解,迈进科学的一步。
刘擎说:“一个错误的、固定的看法,比无知的状态更加危险。”处在“舒适圈”中的人们很难看到这种状态下的弊端,如果不尝试打破成见,去寻找自己的认知之外,甚至与之相悖的例子,人就不会更新思维模式,学习到更与时俱进的生活方式。主动将自我纳入信息茧房中,所营造的不过是一种掩耳盗铃式的“自信”与“正确”。《三体》中的人类被打上了思维钢印,使其坚信信条,然而信条的内容被篡改,引发了人类的集体绝望与反叛。一味地看重自我正确性,而不去吸纳更多可能,无异于自取灭亡。
实际上,人们常常不是因为看不到弊端,而是出于自证、自负等微妙心理固执己见。认可与自己认知相悖的事情并不代表“我是错的”,而是让我们“更加正确”。韦伯曾言真科学都具有证伪性,即具有是错误的可能性。只有经得住实验检验的观点是值得我们追寻的,而追寻的第一步,就是要打开眼界,拓宽胸怀,去承认自己有错误的可能,寻找多元的例证来丰富修正自己的思想,达到上乘的境界。
比起单单看重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来证明自我的正确,我们更应该以开拓的眼界拥抱“不正确”的可能,实现灵魂的丰盈。
02
莫为证据遮望眼
生活中,不少人更看重那些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这一现象自有其科学之处,但我们更应警惕它。莫被“支持性”证据遮了自我的“望眼”。
看重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自有其道理。有生活中人们出于对自我立场的维护引用他人之语以证明自己观点的可靠准确,由此达到说服他人的效果;而原来不确定的观点,被看重的证据亦可起到加深认知土层的作用,达到一种确认无疑的正确性。假借证据以证明自我的看法,“有理有据”的表达方式应运而生。
但不可否认,一味地看重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有其弊端。俗话说:参差多态乃是社会的本源。更看重支持性证据让我们将异见排除于外,人为将自己封锁于信息茧房之中。原的看法在巩固深化,直到达到无法改变的地步。《宽容》序言中的老人便是如此,对一味地看重外界不可去的证据直到困于其中,对支持性证据的看重让其误以为世上便只有这一种观点,最终拖累了人们走出山洞的脚步。一味看重支持性证据让我们丧失多元化思想的可能,看物“皆着我之颜色”,论为与尔库塞笔下“单向度”的人。
回归生活,“看重”支持自我看法的证据究其本质是一种不愿承认自我错误的人性弱点。即“即使我错了”也要用这些证据给自己颜面的向适性心理。殊不知一味地看重只会让自我越错越深。我们应承认证据的必要性,只因有理有据方可使自我思想传播、发扬:但我们亦应意识到其局限性,以开放的胸怀包容异己之证据。黑格尔说:“人的思想正是在一次次推倒重建中才有意义。”接受异己证明而认识自我不足,舍去自我思想之弊而留其精华。拥有了接受“不支持性证据”的勇气,我们方可于推到重建中收获思想与人格的成长。
反观当下,众人总是一味看重支持性证据,有人在断章的名言中寻求一丝自我安慰,有人投诸于历史,重拾文化中糟粕,证明的并非是正确性,而是可笑性。
看重支持性证据而不囿于其中,拥抱“不支持性”,在自知自渡自省与推倒重建的勇气的加持下,重塑自我清明思想。
03
兼听则明
生活中,似乎有不少人会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性而更看重那些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首先这反映出来的积极的一面是,人们在输出观点时都在积极寻找例证,以追求充分性而空口胡言,但这样的行为其实也应引发一些我们的反思。
这样做法其实存在假设,即其看法是正确的。但这一点就值得推敲,哲学告诉我们即使真理都是有前提条件的,那么是否说明任务一种看法都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有失偏颇甚至是错误的呢?在这种情况下,若任观点宣泄且更看重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可能的结果是失去了纠正错误的机会而陷入错上加错的危机之中。清朝皇帝自认为“天朝上图,无所不有”,而不断地列举当时中国地大物博的证据而忽视已进入工业化的他国的成就,导致了一定程度的固步自封与落后,可谓是“当前提都错误时”这样做法的危害的最好例证。
而当观点看法满足了基本正确的情况下,这样的做法又在其他层面存在缺陷。我们可以从证明正确性的目的出发思考。
当证明正确性是为了自证,如科研领域,那么,在得到一个相对正确的看法后,不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重要程度其实不亚于支持者。因为后者此时已被充分考虑而前者是异常值,人们往往在异常值中才能取得突破与进步:如我们也许可以从这样的证据中发现我们的看法的正确性的适用条件即局限性,当我们知道这正确的边界后便可在边界外探索进一步的正确。爱因斯坦便是认识到了在宏观低迷下绝对正确的牛顿力学在微观高速下不适用,才转而投入相对论的研究并取得成就,时而更加关注不支持看法的证据有利于更进一步的进步。
而当证明自己的正确性是为了说服他人,传播思想时,更看重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会使得观点的论说带有片面色彩,尽管其可能更有力。在论说的过程中,人们往往都更善于正向输出的证据加结论模式,但有时,更看重不支持看法的证据的反向论述却更有效果,此时以说明这些证据的缺陷与片面一来使人更容易,尤其是可能持相反观点的人,循序渐近地接纳论说:二来可以证明自己正确性的多角度性。此外,有时客观因互也促使我们这样做,如时代的局限性会使得持更正确的理论者面对众人的风口浪尖,此时用合理的方法论说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否则可能落入与被教会活活烧死的布鲁诺相似的境地。此时我们的心境同样重要,坚信自己的正确性可以在时代浪潮的冲刷中依旧明丽而错误者终会褪色,因而不必为了认可而强求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的支撑以输出观点。
人们渴望被认可也渴望追求正确,我们理解在证明正确性中付出的努力,但也应注意兼听则明,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理论正确、完善,不惧考验而屹立。所以,试着将更多重点放到不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上吧,你一定会大有收获。
04
自我正确面面观
生活中,不少人更看重那些支持自己看法的依据,用它们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我认为,我们需要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来证明自我价值,但广博寻证,在质疑与否定中审视自我从而提升自我,在证据的泡影下不迷失自我才在这个时代显得更难能可贵。
生活中,人们往往以自我视角看待与判断事物,自我认知或行为的先入为主使得人们拥有自己是正确的认知都不能确凿肯定,因此渴望与自己看法相符的证据来支持自己。亚里士多德说过:“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正因“人非孤岛”,且马斯洛的人类需求理论中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人们受外界确凿证据或他人看法的影响,渴望在他人的支持下证明自己的正确性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诚然,我们需要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来证明自己,实现价值。屠呦呦在青蒿素研究中通过大量实验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而获诺奖,在自媒体时代的如今,在纷繁杂乱的评论中找寻与自己看法一致的观点从而证明自己。寻证意识是种崇高的科学精神。
然而,若是在纷杂观点中机械地取与自己观点相符的证据而忽视其他有价值的观点,刻意追求证明自己的正确性局限了我们寻找真理的视角,就得不偿失了。科学家在试错实验中排除谬误,追寻真理;智慧的人在纷杂的评论中寻找有价值的观点来丰富提升自我认知。(欢迎关注“语文考霸”)屈原在乱世中秉持“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对自我正确性品节的坚持,苏格拉底在庭审席上喝下毒酒是对真理的热爱。因此,不要让一味追求证明自己的正确性局限了我们的成长,广博寻证,不一叶障目,在质疑与否定中反思并提升自我,才是我们生活中应秉持的精神。即使寻求不到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在生活中坚守本真自我,坚持真理,又何尝不是我们生活中的可贵精神?
“于热闹中置一冷眼,可以看出很多真趣味,于冷落中置一热心,可以省去很多苦心思。”在自我看法中广博寻证,获得收获,从而提升自我,在纷杂的证据中保持理性、坚持自我,可以获得很多真趣味。
05
克己然后知明
生活中会有不少人更看重那些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用它们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这样选择论据的方式我是不尽认同的。
首先,从机理层面讲,这种现象普遍存在是合理的。一个人在持有一个观点或看法时,必定会寻找能够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这是因为个体形成了看法的同时,也希望这一看法能被他人所认同,因此,个体势必要去寻找证据来使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然而,这其中追求认同感的心理往往会让人们更趋向于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这样选择的证据往往会据于发表观点的个体的主观判断,往往会使论证不够充分,缺少信服力,从而难以证明个体的看法的合理性。
再者,这对个体的发展也是有一定负面影响的。当个体更看重那些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时,他往往容易忽视其他的具有补充作用甚至是反驳作用的证据。这样不仅会导致使自己的看法更加具有合理性的机会的丧失,更会使个体无意识地屏蔽与自己观点相左的观点。于是,个体的视野被局限,从而使思维方式更加单一。更严重的人,视野的狭隘和思维的局限以及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会使人陷入自己即正确的错误心理,使个体形成偏向于自负和刚愎自用的性格。
因此,我们不能更重视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而是要更平等而辩证地看待所有的事实证据。支持的证据固然能满足自我认同的心理,但也会有被蒙骗的可能:而反对个体看法的证据很可能是客观的、真实的。当我们接受这样反对的证据时,我们将能够更冷静地看待自己的观点,并从这些证据中找到自己观点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这不但能让观点更充分,也扩展了我们的视野,提升了思维的周密性。
而这一行为的背后,其本质是克服内心对认同感的盲目追求。魏征直言敢谏,向唐太宗提出的许多反对性谏言和证据,唐太宗能克服了自己内心的不适,虽有怨气,但最终能反思自我,并开创了“贞观之治”。只有克服内心的、对认同感的盲目追求,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因此,我们不能更看重那些支持自己的证据,而是要打开视野和内心,接纳不同的观点,来改进和提升自我。
06
正反皆思,方知真相
生活的舞台轮回变转,许多人在我们生活中匆匆而过。或许我们会发现,不少人更看重那些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用它们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或许对于这些人而言,“正反皆思,方知真相”是一句箴言。
其实本身看重那些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并非是有害之事,乃为人之常情。正如我们写文章总需引据典,进行论证时总得有先人之事例与发现来为自己的论证撑腰一样,这对于自我观点的证明与说服力是不可或缺的。
然问题出在一个“更”上,这无疑暗示着天平的倾斜,而这就意味着未来这架天平可能会不稳。类比而言,当我们更加看重所谓支持看法的论据时,我们便往往会忽略那些有价值,但与自己意见相悖的看法与观点,久而久之,我们的认知会变得狭隘,“唯我独尊”,乃至偏执与疯狂,陷入故步自封的境地。
可能这些人所未曾认识到的一点是,一个观点脱离了他人与自我之间的联系,自己为证明其正确性是毫无意义的。一个看法与观点真正要产生所谓“价值”,一定需要让世界明确其在某种程度上的正确性。如果人都更倾向于那些为自己辩护,那人与人之间皆寸步不让,社会会变得如硝烟四起的战场,更有无可逾越的障壁横矗其中。
更何况事物是否具有“正确性”是大可商榷的。事实上许多事物从不同角度来看,是“远近高低各不同”的,也正因于此,我们更应当做的是“正反皆思”,只有当“兼听”不同方面的看法时,我们对于事物才会有更全面的认识,可能可以以归谬中进一步论证自己观点的完备,又抑或是从中发现看法的欠妥与不足,从而改善自己的观点一一正是有这种不断完善,互相理解,共同进步的存在,社会得以不断发展,制度与理论得以完善。从反而观之,如果一个人愈发自负地局限在自己的正确之中,他就失去了最为宝贵的品质:包容与好奇心。一个人没有了包容心,他举步维艰:而一个人没有了好奇心,他虽生犹死。
狄更斯的“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在当下犹为明显。这个时代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面与信息汲取方式,让我们得以接受更多元的文化,在“正反皆思”时能更好地发现自己,提升自己。但从另一个角度,这个大数据时代却在逐渐泯灭我们的“兼听”能力,“同化”我们精神。
凯辛在《信息乌托邦》里提出了“信息茧房”的概念,并举了剑桥公司盗取脸书用户信息,以此推送符合他们本身认知规律的信息与看法,从而操纵选民选票的例子,印证了波兹曼《娱乐至死》中“我们看到想被我们看到的东西”的观点。长时间身处于四周都是支持自己的观点时,人会膨胀,最终迷失而碎裂。这就要求我们更应时刻警示自己“正反皆思”,不囿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而主动接受思想的碰撞。这或许才能使我们得以觅得事物的真相,窥见事物的本源,创造生机并突破自我。
考研作文范文(考研作文范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