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教育学历年参考及答案(江西专升本教育学历年参考及答案)

专升本教育学历年参考及答案(江西专升本教育学历年参考及答案)

专升本教育学历年真题及答案,江西专升本教育学历年真题及答案

河南省专升本教育理论大联考

教育学、心理学

一、选择题(教育学1—20题,心理学21—40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1.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集中体现在( )

A.为人类社会所特有 B.培养人 C.具有历史性 D.起源于劳动

2.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

A.《论语》 B.《学记》 C.《理想国》 D.《雄辩术原理》

3.西汉初期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了教育的( )

A.永恒性 B.历史性 C.相对独立性 D.继承性

4.“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锻炼法 B.陶冶法 C.说服法 D.榜样法

5.“孩子是由一百种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方式、游戏方式及说话方式。”这句话表现出教师劳动的( )

A.复杂性 B.示范性 C.持续性 D.长期性

6.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在一定社会中培养具有什么样政治方向、思想意识的人,是由( )所决定的。

A.政治制度 B.经济制度 C.生产力发展水平 D.教育规律

7.学校自己开发的适合本校实际,能够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的,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课程是( )

A.核心课程 B.地方课程 C.国家课程 D.校本课程

8.最早系统论述终身教育的学者是法国教育家( )

A.布鲁纳 B.斯金纳 C.保罗·朗格朗 D.赞科夫

9.有利于教育普及的学制是( )

A.双轨制 B.单轨制 C.分支型学制 D.多轨学制

10.“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A.循序渐进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启发诱导原则 D.直观性原则

11.我国古代培养“君子”的目的决定了以“四书”“五经”作为基本教育内容。这是教育目的( )的具体表现。

A.导向功能 B.选择功能 C.控制功能 D.评价功能

12.科学课上,老师让学生分小组观察自己养的蚕宝宝,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并在全班交流学习成果。老师运用的教学方法是( )

A.谈话法和参观法 B.演示法和讨论法 C.讲授法和讨论法 D.演示法和讲授法

13.对于转化“后进生”,李镇西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还他们以本来应该拥有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这,又必须从每一位“后进学生”独特的精神需要入手。这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

A.因材施教原则 B.知行统一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14.人的身心发展速度呈现出加速与平缓交替发展的状态,这体现的是身心发展的( )特点。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15.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

A.复式教学 B.个别化教学 C.分组教学 D.班级授课制

16.法国教育家卢梭的代表作是( )

A.《理想国》 B.《爱弥儿》 C.《教育漫话》 D.《教育与文化》

17.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杨贤江的( )

A.《教育学》 B.《论共产主义教育》

C.《新教育大纲》 D.《民主主义与教育》

18.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是师生之间的( )

A.被管理与管理 B.被保护与保护

C.被教育与教育 D.相互尊重与平等

19.为了使课程与教学适合于学习者的需要和背景而在一门课程或一个学习单元开始之前对学习者所具有的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条件进行的评估。这种评价属于( )

A.形成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内部评价

20.在班级管理中,一个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被称为( )

A.校长 B.班主任 C.教师 D.行政干部

21.心理学把人的心理现象划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部分:心理过程和( )

A.性格 B.能力 C.认识 D.个性心理

22.华生在研究儿童恐惧心理的实验中,当儿童抚摸小白兔时就用力敲锣,结果使这个儿童不但对小白兔甚至对其他白色东西都产生了畏惧心理。该实验违背了心理学研究的( )

A.客观性原则 B.教育性原则 C.发展性原则 D.系统性原则

23.“一千个人的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表明人的心理具有( )

A.客观性 B.主观性 C.目的性 D.社会性

24.()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低部位,它的基本功能是进行反射活动和传导神经冲动。

A.脊髓 B.大脑 C.小脑 D.延脑

25.格式塔用英文表示是“Gestalt”,以“G”开头,它的意思是( )

A.行为 B.整体 C.精神 D.人本

26.新生儿生下来遇冷空气就哭,这种反射是( )

A.经典性条件反射 B.操作性条件反射 C.无条件反射 D.条件反射

27.“侧耳倾听”“举目凝视”“屏息凝视”等现象属于注意的( )

A.转移 B.广度 C.内部状态 D.外部表现

28.从冷水里出来再到稍热一点的水里觉得热水更热了,体现了( )

A.感觉后效 B.感觉适应 C.感觉对比 D.感觉差异

29.人们在看动画片的时候,能把原本是静止的图像看成是在运动的,这是因为存在( )

A.幻觉 B.感觉记忆 C.静止运动 D.错觉

30.对于“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认识反映了人类思维的( )

A.间接性 B.直接性 C.概括性 D.具体性

31.解几何题的时候,需要做辅助线,我们就在头脑中设想出一张图,做了辅助线之后会如何,这样的思维是( )

A.直觉动作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创造性思维

32.意志是人的重要品格。成语“百折不挠”体现出意志的哪种品质( )

A.自觉性 B.果断性 C.坚韧性 D.自制性

33.在解决问题中,有的学生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

A.场独立型 B.沉思型 C.冲动型 D.场依存型

34.节俭属于性格的( )特征。

A.态度 B.行为 C.意志 D.情绪

35.小丽平时比较踏实,遇事沉着、冷静,但是做事比较死板,缺乏灵活性,其气质类型是( )

A.抑郁质 B.黏液质 C.胆汁质 D.多血质

36.“音乐家必须去创造音乐,画家必须作画,诗人必须写诗……一个要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就必须真实地面对自己。”根据马斯洛的观点,这段话体现了人具有( )

A.归属与爱的需要 B.尊重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 D.安全的需要

37.我们说“学习努力、成绩好”的学生是“好学生”,“热爱集体、关心他人”的学生也是“好学生”,从“好学生”概念的上述特征来看,“好学生”这个概念属于( )

A.人工概念 B.关系概念 C.合取概念 D.析取概念

38.人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称为( )

A.美感 B.理智感 C.道德感 D.成就感

39.“心静如水”“心有余悸”是对人的情绪状态中( )的描述。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40.人们在和他人接触时,有时会产生“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之感,此时产生了( )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认知启发

教育学部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41.古代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是

42.教育能够把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这体现了教育的 功能。

43.近代教育史上, 首次试图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和哲学的基础之上。

44.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是

45.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 关系。

46.美国的 提出了目标管理的班级管理方法。

47.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注自我阶段”,其发展的主要途径是

48. 是伴随20世纪初的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而产生的,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

49.利用优良的校风和班风,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以达到培养品德、净化灵魂的目的。这种德育方法属于情感陶冶中的

50.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借鉴的蓝本是

51.提出“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的西方教育家是

52.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是

53.情境教学法的核心是

54.裴斯泰洛齐认为:“发展个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目的。”这种观点反映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是

55.格塞尔通过双生子爬楼梯做比较,证明了 因素对人的发展有关键影响。

56.某堂课以传授系统知识和理论为主要目的,应选择的教学方法是

57.我国20世纪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受教育家的 影响。

58.“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这句话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59.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治理国家的哲学家,提出此观点的人是

60.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是

三、简答题(共16分)

6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62. 简述教学过程的特殊性的表现。(3分)

63. 简述建立学制的依据。(5分)

64. 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5分)

四、案例分析题(9分)

65.一位教师的经历与感受

我班新进一名学生,叫李猛,他十五岁因犯错而被留校察看。进班以后,他每天穿着脏衣服,满身臭味,手臂上到处都是用烟头自残的伤口。他上学从不带书、纸和笔,上课时他总是双臂交叉懒洋洋地坐着。我身为班主任觉得必须帮助他、引导他,于是我给他提供了必要的材料并帮助他解决作业方面的问题。他开始动笔了,我对他强调:“你听讲很认真,而且有很好的数学天赋。”我还对他说:“只要你真的想学好,即使我不帮你,你的作业也可以得到‘A’或者‘B’。”

回家之后他把我对他说的话全告诉了他爸爸。第二天他带了自己的学习用品来上学,我表扬了他。上课时,他开始做笔记,并几次举手请求帮助,我满足了他的要求并告诉他:“我为你自豪。”大约过了两个星期,小李同学开始洗澡、梳头,并穿着干净的衣服上学。他手臂上的伤口正在愈合,也能正常做作业了。最后我在他的成绩单上确实打了个“B”。他非常自豪,觉得辛勤的努力获得了回报。

(1)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体现了什么德育原则?(3分)

(2) 并结合材料谈谈如何贯彻这些德育原则。(6分)

五、论述题(10分)

66.在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二者之间的关系?

心理学部分

六、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67.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是指

68.小丽在商场购物时,喜欢一件连衣裙的款式,又嫌价钱太贵,这种心理冲突属于

69. 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

70.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是

71.“任何知识都可以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这一说法违背了心理发展的

72.“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从条件反射的角度进行解释,这是因为发生了

73.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是

74.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75.“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所属的心理防御机制是 心理。

76.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类:权威型、放纵型和

77.美国精神分析学家 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

78.所有鸟类都有羽毛,燕子也属于鸟类,由此推理出“燕子也有羽毛”的结论。这种推理是

79.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比较持久的 的变化。

80.通过分析学生的活动作品(手工、绘画、作文等)来了解其心理活动的方法是

81.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视 方面的研究,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他们不是受无意识欲望驱使的野兽。

82.通过观察实物、标本、演示性实验以及教学性参观等方式,为知识的领会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方式是

83.在注视向某一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相反的方向运动。这种现象是

84.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中,感知运动阶段(0~2岁)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儿童渐渐获得了

85.一般认为, 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86.小张总怀疑自己手脏,所以一天不停地洗手。这种行为属于

七、简答题(共18分)

87.什么是时间知觉?时间知觉的影响因素有哪些?(5分)

88. 简述思维的品质。(5分)

89. 简述心境、激情和应激的含义。(4分)

90. 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4分)

八、案例分析题(7分)

91.心理学家把一个小白鼠关在笼子里,用隔板隔开,每次摇铃时,笼内一边就通电,小白鼠就由笼子一边跳过隔板到没有电的另一边,然后,心理学家慢慢提高隔板的高度,小白鼠想尽方法尝试了很多次,可是再怎么努力也跳不过去。之后,心理学家降低隔板的高度,即使比原来最低的高度还要低,再摇铃,小白鼠还是不跳。

(1)小白鼠为什么不跳了?(2分)

(2)你怎样使小白鼠再跳起来?(5分)

九、论述题(10分)

92.怎样运用感知规律,提高直观教学的效果?

河南省专升本教育理论大联考参考答案及名家精析

一、选择题

1.【精析】B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和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精析】B《学记》是中国教育学的雏形及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文献。

3.【精析】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西汉初期实行的文教政策,反映的是某一个历史阶段在教育内容方面的不同,故体现的是教育的历史性。

4.【精析】A题干的全文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意思是:上天将要把重大职责降临到某人身上的时候,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遭受折磨,使他的筋骨经受劳累,使他的身体肠胃忍受饥饿,使他的全身困苦疲乏,使他的行为总是遭受困扰麻烦。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显然,这体现了实践锻炼的重要性。

5.【精析】A题干所述说明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千差万别的。孩子们有着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兴趣和能力,使其发展具有不同的水平和特点。因此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

6.【精析】A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在一定社会中培养具有什么样政治方向、思想意识的人,是由社会的政治制度所决定的,并由此决定相应的教育政策和制度。

7.【精析】D校本课程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类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能够体现学校办学思想和特色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在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不可或缺的。校本课程的特色通过校本课程的针对性、独特性和适应性来体现。

8.【精析】C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最早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

9.【精析】B美国的单轨制开创了从小学直至大学,形式上任何儿童都可以入学的单轨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普及。

10.【精析】A题干所述意思是:没有一步半步的累计,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的地方;不积累小河流,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海。比喻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韧不拔最终才能达到目的。循序渐进原则,也称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故题干所述体现了循序渐进原则。

11.【精析】B教育目的具有导向、选择、控制、激励和评价功能。其中选择功能是指教育目的为教育内容的选择确定了基本范围,保证了教育能够科学地对人类丰富的文化做出有价值的取舍。“四书”“五经”正是在教育内容上的选择。

12.【精析】B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和通过示范性操作实验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教学方法。题干中,老师让学生观察蚕宝宝,这体现了对演示法的运用。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补充或争论,以提高认识,获得知识的方法。题干中,老师让学生在全班交流学习成果,这体现了对讨论法的运用。

13.【精析】A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从题干中“必须从每一位‘后进学生’独特的精神需要入手”可知,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

14.【精析】C人的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题干的描述体现了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特点。

15.【精析】D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16.【精析】B卢梭代表作是《爱弥儿》,《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代表作,《教育漫话》是洛克的代表作,《教育与文化》是斯普兰格的代表作。

17.【精析】C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18.【精析】D师生间的平等与尊重是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

19.【精析】B诊断性评价也称“教学前评价”,一般是指在某项教学活动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的预测。通过这种预测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准备状况,以判断他们是否具备实现当前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条件,为实现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20.【精析】B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校领导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他对一个班的学生工作全面负责,组织学生的活动,协商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对一个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21.【精析】D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学把统一的人的心理现象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部分: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22.【精析】B教育性原则指在进行心理研究时,研究的选题、使用的方法和程序不应损坏被试(即被研究者)的身心发展,而应该符合教育的原则。题干所述的实验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即恐惧心理,因此,违背了教育性原则。

23.【精析】B心理的实质是在社会实践中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主观性即面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与评价。“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表明人的心理具有主观性。

24.【精析】A脊髓是神经系统的最低级部位,它的基本功能是进行反射活动和传导神经冲动。

25.【精析】B格式塔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初的德国,创始人为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Gestalt”在德文中意味着“整体”,它代表了该学派的基本主张和宗旨,所以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

26.【精析】C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种形式。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新生儿遇冷会哭是生下来就有的本能行为,因此属于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其形成的关键在于强化。

27.【精析】D注意的外部表现包括:适应性活动、无关动作减少和呼吸运动的变化。“侧耳倾听”“举目凝视”属于适应性活动,“屏息凝视”属于呼吸运动的变化。故题干所述现象为注意的外部表现。

28.【精析】C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题干所述即为感觉的继时对比现象。

29.【精析】B题干所述是似动运动现象中的动景运动,即当两个刺激物(光点、直线、图形或画片)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刺激物的连续运动。我们看到的电影、电视等都是按动景运动发生的原理制成的。动景运动的产生原理是由于感觉记忆,即短时间内多个图像的连续相继呈现。

30.【精析】C思维的概括性包含两层含义:①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②将多次感知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每次看到“月晕”就要“刮风”,地板“潮湿”就要“下雨”,从而得出“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结论,即体现了思维概括性的第二层含义。

31.【精析】B直观动作思维是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也称实践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是以词为中介,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的思维,也叫词的思维或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具体形象思维是以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在头脑中做辅助线是以图形的具体形象作为支柱,属于具体形象思维。

32.【精析】C意志的坚韧性(坚持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去达到行动目的的品质。故成语“百折不挠”体现的是坚韧性。

33.【精析】B卡根以反应时间与精确性为标准,把认知风格划分为沉思型与冲动型。其中,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有些儿童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称为沉思型认知方式。

34.【精析】A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主要包括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对劳动以及对自己的态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对待他人、集体和社会的态度的优良特征,如集体主义、见义勇为等。②对生活、学习、劳动、工作的态度的性格特征,如乐观或悲观、勤奋与懒惰、节俭与铺张等。③对自己的态度的性格特征,如谦逊或自满、胸怀坦荡和心胸狭窄等。

35.【精析】B黏液质的人情绪平稳、表情平淡,思维灵活性略差但考虑问题细致而周到,安静稳重、踏踏实实、沉默寡言、喜欢沉思,自制力强、耐受力高、内刚外柔,交往适度、交情深厚;但他们的行为主动性较差,缺乏生气,行动迟缓。小丽即属于黏液质的气质类型。

36.【精析】C本题考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所谓“自我实现”,即追求自我理想的实现,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才能的心理需要。

37.【精析】D根据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属性的数量及其相互关系,可分为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合取概念指根据一类事物中单个或多个相同属性形成的概念,这些属性在概念中必须同时存在,如“毛笔”;析取概念指根据不同的标准,由单个或多个属性的结合形成的概念,如“好学生”;关系概念指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的概念,如高低、长短、大小等。

38.【精析】B理智感是在认识和评价事物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美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上的表现予以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成就感指一个人做完一件事情或者做一件事情时,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愉快或成功的感觉。

39.【精析】A“心静如水”“心有余悸”是对心境的描述,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心理状态。

40.【精析】B近因效应指在总的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也叫最近效应。

教育学部分

二、填空题

41.孔子42.经济

43.赫尔巴特44.德育目标

45.授受46.德鲁克

47.自我教育48.目标模式

49.环境陶冶50.美国

51.夸美纽斯52.上课

53.激发学生的情感54.个人本位论

55.生理成熟56.讲授法

57.杜威58.量力性原则

59.柏拉图60.间接经验

三、简答题

61.【参考答案】(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4)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62.【参考答案】(1)认识的间接性。(2)认识的交往性。(3)认识的教育性。(4)认识的引导性。(5)认识方式的简捷性。

63.【参考答案】(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人口发展状况。(5)民族文化传统。(6)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64.【参考答案】(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集体性。

四、案例分析题

65.【参考答案】(1)上述案例体现了疏导性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2)①疏导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向上。材料中,班主任老师面对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没有简单粗暴地处理该学生的问题,而是进行了引导和帮助,最终促进了学生的改变和进步。

②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材料中,班主任老师对该学生提出了考试可以得“A”或者“B”的要求,并且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信任学生,认为学生只要认真听讲,就会取得这样的成绩。

③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材料中,班主任老师针对该生的情况进行了有针对性、有的放矢的教育,最终使学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五、论述题

66.【参考答案】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表现如下: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为智力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只有具备了某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离开了知识,智力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学生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是他们进一步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必要条件。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智力水平的高低。智力水平高,知识学得就快、就好。

(3)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既不能像形式教育论者那样,只强调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忽视知识的传授,也不能像实质教育论者那样,只向学生传授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有用的知识,忽视对学生认识能力的训练。在教学中,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4)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存在内在机制。

①从传授知识的内容上看,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是规律性的知识。只有掌握了规律性的知识,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实现知识的“迁移”,才能由已知推至未知,才具有真正的思维能力。

②从传授知识的量来看,一定时间范围内所学知识的量要适当,不能过多。

③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从始至终都应唤起学生积极的思维,启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始终使学生处在一种对知识的追求状态。

④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因材施教。

心理学部分

六、填空题

67.学习期待68.趋避冲突

69.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70.动机

71.阶段性72.泛化

73.练习74.感觉

75.投射76.民主型

77.埃里克森78.演绎推理

79.行为或行为潜能80.作品分析法

81.人格82.实物直观

83.运动后效84.客体永恒性

85.技能86.强迫行为

七、简答题

87.【参考答案】(1)时间知觉是对事物发展的延续性、顺序性的知觉,具体表现为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量、对时间的预测。

(2)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有:

①感觉通道的性质。在判断时间的精确性方面,听觉最好,触觉次之,视觉较差。

②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人们觉得时间越短。

③人的兴趣和情绪。

88.【参考答案】(1)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

(2)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

(3)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4)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

(5)思维的创造性。

89.【参考答案】(1)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心理状态。

(2)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通常是由对个人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

(3)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的急速而感到紧张的情绪状态。

90.【参考答案】(1)道德认识。

(2)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

(4)道德行为。

八、案例分析题

91.【参考答案】(1)小白鼠不跳是因为产生了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接连不断地遭受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习得性无助的产生是因为个体总是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不可控因素,如能力,所以感到绝望,自甘下一次失败。

(2)可以采用强化法使小白鼠再跳起来。对小白鼠来说,如果通电始终不跳,那么可以适当加大通电的强度以惩罚它的不跳行为;小白鼠只要产生跳的行为,即使没有跳过隔板,也可以给予负强化,如适当降低隔板的高度,或者降低通电的强度,并可以通过奖励的方式强化其跳的行为不断产生。通过这种方式,让小白鼠认识到不是因为能力不足而跳不过隔板,而是因为努力不够,从而消除习得性无助的消极影响。

九、论述题

92.【参考答案】(1)运用被感知的强度律(强度律)。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我们清晰地感知。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声音要洪亮,语速要适中,板书要清晰,要让全班同学听得懂、看得见。教师在制作、使用直观教具时,也要考虑到直观教具的大小、颜色、声音等是否能被全班学生清楚地感知。

(2)运用对象与背景差别的感知觉规律(差异律)。当知觉的对象与背景在颜色、形态、声音等方面有较大差别时,知觉的对象容易被感知。如讲课时,对于重要的知识,可以反复几次,可以提高音量;板书时,重要的部分可以用大一些的字,可以在那些字下面加点、画线,可以用彩色高图;制作教具时,要注意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上突出出来等。

(3)运用静止背景上的活动性对象易被感知的规律(活动律)。在静止的背景上,活动的对象容易被感知,也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因此,教学中使用活动性教具,演示实验,放幻灯片、教学电影或录像等,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运用知觉的组合规律(组合律)。在时间上彼此接近、在空间上彼此接近或相似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因此,教师在板书时,章与章、节与节等不同内容之间要留空;讲课时,语言流畅,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语速,对不同的内容加以分析、综合,使学生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

(5)让学生交替使用多种感官感知对象。如果学生能使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同一个知觉对象,那么,从不同感官获得的信息将传递到大脑,从而获得对事物的全面的认识。有研究表明,在接受知识方面,看到的比听到的给人留下的印象深。只靠听觉,一般能记住15%;只靠视觉,一般能记住25%;既看又听,能记住65%。

↓ ↓ ↓更多河南专升本《教育理论》试题

专升本教育学历年参考及答案(江西专升本教育学历年参考及答案)

专升本教育学历年参考及答案(江西专升本教育学历年参考及答案)

想获得更多考研相关资料

京ICP备14027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