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理工大学研究生(西安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西安理工大学研究生,西安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通过研究生与导师双向选择等有效举措,实现导师评聘分离,竞聘上岗,这样的创新举措发生在大连理工大学。
近年来,大连理工大学主动适应新时代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启动一系列导师队伍建设综合改革,全力打造新时代高水平研究生导师队伍,稳步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实施评聘制度改革
强化岗位,弱化身份,实现导师评聘完全分离。修订完善《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导则》,通过导师招生资格年度动态审核、研究生与导师双向选择等有效举措,实现导师评聘的完全分离。博导遴选未通过率由2018年的33%上升至2021年的47%,博导招生资格审核未通过率由2018年的3%上升至2021年的11%。竞争上岗的压力唤醒了休眠中的部分导师,从制度上打破了导师“终身制”,激发了导师队伍的新活力。
在导师遴选中,打破论资排辈观念,从申请者政治素质、师德师风、学术水平、育人能力、指导经验和培养条件等方面制定评选条件,将遴选资格与申请人职称脱钩,使得一批学术思维活跃、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年轻副教授成为博导队伍的重要力量。截至2021年底,学校共有博导1088名,其中45岁及以下中青年博导占42%。
推进导师评聘学术权力下放的管理重心下移改革。为激发学部(院)办学活力,经过持续不断的改革,学校将导师评聘学术权力完全下放至学部(院),给予学部(院)话语权和工作抓手,充分调动学部(院)主动作为的积极性和工作活力,同时将招生指标与导师体量完全脱钩,形成权力制约,避免失衡。从实践结果来看,学术权力下放后,导师评聘关口把得更严了,取得了预期效果。
为完善导师岗位退出机制,学校出台管理办法,处理导师师德失范行为;制定导师职责负面清单,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未能履行导师职责的导师,实行限招、停招直至取消导师资格的处理;对于学术水平及学术活跃度考核不达标的导师进行限制招生、停止招生;严格控制导师在籍学生总数,对在籍博士生超过15人的博导,暂停其博士生招生资格。
建立新聘导师培训体系
健全学校主导、学院主责、全员参与的导师培训机制。在原导师沙龙等培训基础上,建立学校主导、学院主责、全员参与的研究生导师培训机制,出台《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导师培训管理办法》,规范学院主责在岗导师培训、学校主导新聘导师培训,实现导师培训的校院两级互动和导师培训全覆盖,近5年在岗导师参加培训累计10000余人次。在制度层面,将导师参加培训作为获得招生资格前置条件,完成规定培训要求的导师方能招生。通过系统培训进一步加强导师师德师风建设,提升业务素质及指导能力,使之更好地担负起研究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建立基于新聘导师能力需求分析的“四维一体”培训体系,包括“意识形态引领”维度的思政教育专题、“政策规矩明晰”维度的初为导师专题、“育人经验分享”维度的名导授艺专题和“风险隐患防范”维度的防患未然专题。近四年共有1008名新聘导师参加岗前培训,为新聘导师开启育人之旅保驾护航。大规模、多层次、全覆盖的学习培训使导师育人能力得到全面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构建导学思政育人体系
构建“四位一体”导学思政育人体系。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研究生导师、辅导员与研究生谈心谈话的实施办法》,开展“导师带我学理论”活动近200期,组织“导师+”校园文体活动数10个;导师带领研究生组队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金奖3项、银奖5项、铜奖7项;参加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获奖140余项。
组织开展校院两级优秀导学团队评选。学校启动首届研究生优秀导学团队评选,从20支团队中评选出刘巍教授牵头的“高端装备复杂构件智能加工与测试技术导学团队”等5支优秀导学团队。对于获奖团队,学校给予团队建设专项经费等多项支持,营造“尊师重教、敬业爱生、教学相长、和谐互助”的导学文化及协同、和谐的研究生培养环境,凝聚育人合力。
通过上述改革,学校建立起完备的高水平导师队伍建设综合改革与实践体系,严把导师队伍入口关,打破导师“终身制”,充分释放导师队伍、二级培养单位的发展潜能与育人活力,弘扬以德立身、潜心育人的师风文化,导师队伍整体水平显著提升,为研究生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西安理工大学研究生(西安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西安理工大学研究生(西安理工大学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