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藩镇研究,唐代藩镇研究百度网盘
中晚唐时期的历史,可以说是一段藩镇之间彼此倾轧掣肘的历史。在“安史之乱”前唐代的藩镇主要为九个节度使与一个经略使,史称为“天宝十节度使”。但自安史叛乱被平定后,藩镇节度使却得以由边镇向内地蔓延。根据后世学者对唐代藩镇类型的研究,唐代藩镇的类型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即“河朔型”、“中原型”、“边疆型”以及“东南型”四类,这四类藩镇虽然都属于藩镇,但却各有不同,如“东南型”藩镇所安置的大多是观察使,而唐王朝最终的灭亡则是“中原型”藩镇做大的结果。
历史上灭亡唐朝的宣武军节度使朱温,实际上便是“中原型”藩镇势力。“中原型”藩镇通常所指的则是宣武、武宁、忠武、泽潞等镇,这些藩镇的拥兵数量少则三五万,多则能达到十万人之众。其中《旧唐书》对此也有过记载“国家常宿数十万兵以守御”可见,同河朔藩镇一样,唐代中原地区的藩镇也有着不容小觑的力量。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在“黄巢起义”之前,手握重兵的中原藩镇却始终没有形成割据。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中原地区的藩镇所以没有在“黄巢起义”前形成割据,主要还是在于起义发生之前,唐朝内部军事框架的稳定。历史上“安史之乱”结束后,中原地区的藩镇节度使所以会被保留,而没有被裁撤,主要就在于唐王朝需要以中原藩镇的力量来对抗河朔藩镇。因为,河朔藩镇所割据的河北地区,自古以来便是耕战之地。所以,中原藩镇的存在主要就是为了制衡河朔藩镇而存在的。这也就为何能说得通中原藩镇无法割据的原因了,那就是中原藩镇在牵制河朔藩镇的同时,也受到了河朔藩镇的牵制。例如,历史上朱温所在的宣武镇崛起的时候,恰巧也正是河朔藩镇衰败的历史时期。
除了河朔藩镇的制衡外,中原藩镇在百年时间里不敢窥测神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个原因就是唐王朝始终都维持着一支庞大的禁军力量,这就是神策军。神策军存在的目的,主要的目的就在于压制中原藩镇以防止其做大。其中,在穆宗一朝的时候,神策军的规模更是达到了二十万人之巨,并且装备精良。由此可见,军事上的势均力敌,始终都是限制中原藩镇崛起的重要原因。直到唐朝与河朔藩镇于“黄巢起义”后共同衰落之后,这才给予了中原藩镇以一个崛起的机会。
其次,中原型藩镇所以没有在晚唐早期形成割据,主要还在于唐朝历代君主对其绝不姑息的态度。唐朝对河朔藩镇的姑息,主要还在于需要河朔藩镇维系边疆地区的稳定,而中原藩镇显然没有这份职责,并且对中原藩镇的控制还关乎着唐王朝同东南经济命脉之间的联系。
如发生于武宗一朝的泽潞镇叛乱,便是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当时泽潞镇因世袭职位发生叛乱,名相李德裕便明确指出了,中原藩镇同河朔藩镇有根本上的不同,一旦世袭必将尾大不掉。因此,唐武宗对泽潞镇采取了坚决打击的态度。当然,武宗一朝所发生的泽潞镇叛乱并不是个例,历代唐朝君主都清楚地知道,一定要将中原藩镇掌握在手中。
纵观中晚唐历史,便能发现,这一百多年的过往苍生所蕴藏着的要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历史上的大唐终结者朱温,所以能够从乱世之中崛起,主要原因就在于唐朝与河朔力量的衰败。但就“黄巢起义”前的情况来看,唐朝对中原藩镇的控制还是十分成功的。可积重难返大势已去的情况,早已成为了晚唐历史的写照,唐朝虽然能控制藩镇,但最终还是免不了被藩镇反噬的结局。
唐代藩镇研究(唐代藩镇研究百度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