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考研(工艺美术考研考什么科目)

工艺美术考研,工艺美术考研考什么科目

沈建强,第六届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1957年,他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蜀山脚下的一个紫砂匠人世家,11岁时因生活所迫,帮助父母制作紫砂壶配件,高中毕业后下乡务农6年,1981年成为紫砂厂陶坯加工户,1990年开始从事紫砂创作,翌年开始找准艺术定位,潜心研究紫砂筋瓤壶。

沈建强如今已成为业内颇有名气的“筋瓤圣手”,代表作品有《飘菊》《三丁合菊》《英雄壶》《大合菊》,因其工艺精湛,造型锐意创新,在业内屡次获得殊荣。

从“臭头子”到“香头子”

“艺术的路和生活的路,哪条路不是充满了艰难险阻?”回首往事,沈建强向记者回忆起了曾经的艰难岁月,“我从11岁就帮母亲做紫砂壶配件,一直到高中毕业,整整7年时间。那时候,平均每天要敲60块泥片、20条泥条,周末还要敲120个壶盖,捻120粒的子(壶钮)。”

“高中毕业后,又回乡务农了6年,‘臭头子’就是那时得来的谑称。”沈建强说,“6年的务农经历充满了艰辛。早上五点起,晚上零点睡,每天午饭只有半小时,经常是一口夹生饭配着发着绿毛的黄豆酱。高强度的劳动让我连睡觉的时间都不能保证,更别说洗衣服了。所以,我总是穿着脏衣服去劳动,不久公社同组的工友就开始指着我说‘沈建强身上发臭了’。”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后,沈建强结束了6年的务农工作,被推荐进了乡里的采石厂工作。在一次事故中他被乱石砸伤,休养的过程中,沈建强想了很多,他想起了从小写完作业后抓紧时间敲的泥片,想起了务农时的夹生饭和来自工友“发臭了”的鄙夷,想起了这么多年的辛劳和艰苦。他忽然有了这样一个想法,“既然上天安排我这么活,那么我做个‘臭头子’还不如做个‘香头子’”。

在经过务农、矿工、安全管理、鞋厂厂长等一系列的工作历程后,沈建强又重新回到了紫砂制作行业,重新“全工全职”地坐回了泥凳前。在他的心中,一方面是对制壶技艺的不舍,另一方面也是生活带来的压力。

沈建强说:“当时放下国家的‘铁饭碗’专做紫砂壶,我就想着一定要做出点名堂来。做壶就要做技术要求最高、难度系数最大的品类。”究其原因,沈建强表示:“当时,随便翻开一本紫砂图鉴,筋瓤壶品类少之又少,以至于整个紫砂历史上筋瓤器都寥寥无几。”

抱着必胜的决心,沈建强开始着手制作第一把自己创新设计的筋瓤器《百合壶》。沈建强向记者介绍:“《百合壶》是一把模型壶,其模型的制作需要投入大量的心血,光模型就要镗十二个小时。经常是早上六点开工,晚上六点结束工作。由于模型是有接缝的,如何才能做到没有接缝?嵌盖怎样做到天衣无缝?都成为了当时攻坚克难的重点。”沈建强凭着一定要做“香头子”的执着信念,经过反复的调制,终于将《百合壶》烧制成功,这也让沈建强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受到客户与壶友追捧,在业内逐渐崭露头角,小有名气。

紫砂壶 《元亨大条》

被盗版逼出来的“筋瓤圣手”

“严霜单打无根草。”在沈建强凭借筋瓤器紫砂《百合壶》在业内小有名气的时候,又遇到了一件令他意想不到的事情——自己被“低仿”坑了!沈建强说:“当时,每次出了新款紫砂产品的时候,客商都是只买两把,然后便不再要货。我当时就很好奇,既然觉得好卖为什么会没有后续订单了呢?结果了解情况之后才发现,客商之所以只买两把壶,是因为一把拿回去做展示推广,一把则用来找人做‘低仿’。‘低仿’壶虽然质量一般,但是巨大的价格差距让客商获得了更多的利润。”

当时,“沈建强”的名声越来越响,但壶却卖不出去,甚至有一年春节,沈建强要等着卖壶换钱才能过年。面对这种情况沈建强经过苦思冥想,想出了一个解决的办法——“你们要做低质量的仿造,那我就做你们仿不出的壶!”

筋瓤器紫砂壶《飘菊》就是因这个理念而诞生的。1995年秋天,沈建强在迎风飘动的菊花中找到了灵感。“传统的筋瓤器,筋是竖直的,纹是横着的,横平竖直称为筋纹,但是缺乏灵动感。如果以曲线装饰完成,让筋纹有了动感和生命,这不就是创新吗?”沈建强说道。然而,《飘菊》极高的制作工艺,在难倒“低仿”之前,先难住了沈建强自己。因为《飘菊》整把壶的筋瓤都是旋转的,而且需要完美对称,所以每个筋瓤的宽窄、旋转角度都要相同。更难的是,《飘菊》壶盖与壶身,既要延续壶身的旋转筋瓤,又要与壶身严丝合缝,形成浑然一体的整体感。在不懈的努力下,《飘菊》诞生了,也标志着紫砂筋瓤技艺的大门终于被沈建强撬开了。从此,沈建强筋瓤壶的创作势如破竹,一件件可称之为“绝技”的紫砂作品先后诞生。《龙头一捆竹》不但增加了工艺难度,还进行了改革,把本来可以旋转的口盖衔接处做成了齿轮状,对应壶身的64根竹子。《英雄壶》的筋瓤更是达到了108瓤,这是一件“前无古人”的筋瓤器。为了制作《英雄壶》沈建强在工作台前埋头苦干了两年半的时间。面对工艺难度大、器型容量大、技术不成熟、烧制条件落后、次品率达到90%的诸多困境,沈建强曾一度感到情绪低落。然而,骨子里不服输的精神,让他坚持了下来,废坯堆了半间屋子,换来的是制作技艺的运用越来越熟练。在许多同行大师和知名人士的帮助和提点下,沈建强终于完成了《英雄壶》的制作,也让沈建强成为了“香头子”,成为了当代“筋瓤圣手”,从此站在了紫砂技艺的“无人之巅”。

点亮乡村振兴的“星火传人”

作为江苏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沈建强的另一个身份是江苏省劳动模范。谈及劳模精神,沈建强有着自己的观点,他对记者说:“我认为劳模精神就是一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种服务不计个人得失,不顾任何压力,全凭一种无私的信仰,一如既往地做人民利益所需要的工作。我认为这种精神,体现在不同的岗位上,都应该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力所能及的奉献精神。

2009年是紫砂历史上“捏砂成金”的兴盛时期。沈建强离开了“日进斗金”的紫砂村,来到了贫困的太湖边上,那里是紫砂制作家庭作坊最集中的地方。为了提升带动当地紫砂市场发展,提高地方紫砂艺术的工艺水准,解决一部分当地群众的就业,帮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沈建强无偿办起了培训基地,传授他几十年的制壶经验与创新心得。工作中,沈建强对学员手把手地传,面对面地教,把学生们拉出去,把客人们请进来。几年下来,在沈建强的带领下,当地二百多户家庭作坊走向市场、走向全国。

“为带动地方经济,摆脱贫困的帽子,我所付出的这些贡献,可谓是微不足道,能够以一人之力,带动一方致富,是我最大的荣誉。”沈建强说:“我吃过农村生活的苦,因此,我更加关注农村的弱势群体。”多年来,沈建强把爱心送到村民的病床边上,把关心送到飘摇的小渔船上,把暖心送到孤寡老人手上,把支持送到独生子女的军属家,把关爱送到退休老党员的心上,把慰问资金和物资送到抗洪一线。同时,他出资改造农村环境,修造沟渠、道路、池塘和绿化,把建设卫生城市,提升村容村貌落到实处。

沈建强多年来致力于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以“大师之力”通过紫砂技艺,将致富的“星火”播洒到全国多地。2021年12月3日,沈建强爱心慈善捐赠仪式在陕西省延长县双创中心举行。在捐赠仪式上,沈建强捐赠了价值70万元的紫砂工艺品和20万元苏陕协作社会帮扶资金。沈建强捐赠的40件紫砂工艺品将通过拍卖的方式进行公开竞拍,所筹善款将全部用于支持延长县紫砂工艺品事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建设。

在热心公益事业的同时,沈建强也以“大师之力”多次走进校园举办紫砂艺术讲座,在校园中点燃紫砂艺术的“火种”。采访中,沈建强表示,紫砂文化的传承更应重视培养从业人员的奉献精神,传艺者要毫无保留地正确引导学生或徒弟,使其正确掌握传统技法,正确认识传统产品与传统工艺,并积极引导鼓励学生或徒弟去创新。对于创新我认为,全行业的从业人员要走远一点,更多地了解风土民情、了解自然、了解生命的起源、了解“姐妹艺术”的发展。要主动突破“闭环”,多尝试新材料、新装饰、新工艺,要多了解市场的需求与百姓的需求。

回望沈建强的艺术之路,正如同迎寒而立的秋菊,历经艰难险阻,凭借不屈不挠的坚韧意志,迎来了收获的金秋,也迎来了华丽的盛放。

采访结束时,沈建强对记者说:“把紫砂工艺品发展成为紫砂艺术品是我这辈子的梦想。只有艺术紫砂才更能体现紫砂工艺最高的价值,只有艺术紫砂才更能传承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紫砂是一个载体,是一个在手上把玩、在社会上流通、在民间广泛应用的文化载体。通过这个载体去演绎中国的文化、典故、哲学、美学,以体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与辉煌文明。我认为,这就是紫砂的最高境界,也是紫砂最高的价值。”

文|本报记者 贾淘文

工艺美术考研(工艺美术考研考什么科目)

想获得更多考研相关资料

京ICP备14027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