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清华大学,考研清华大学需要什么条件
1991年,当张晓勇以差7分满分的成绩考上清华大学时,不会想到多年以后的自己,与梦想背道而驰。
对于到底什么样的人生是有价值的,每个人所认为的都不同,以至于始终争论不休。
但至少在张晓勇心里,他所选择的人生是平凡而祥和的。
一、
1974年,张晓勇出生在湖南的一个普通家庭,作为独子,父母对他的期望可想而知,倾尽全力要把他抚养成人。
在父母眼里,为孩子奉献自己的一切是天职,即使未来无法从儿子身上得到什么,他们依然愿意去做。
小时候,家庭贫困,张晓勇看着日常黄土背朝天的父母,幼小的他对世界却有了远超于同龄人的认知,为父母挣取到更好的生活的期望在这个小孩子心里生根发芽。
在学校时,张晓勇学习十分刻苦,虽然别人都说他聪明,说他智力超群,但只有他自己知道:真正决定成绩的只有努力程度,聪明反而不值一提。
一个人真正的成熟,是认清自己,不为别人的赞美诋毁所影响。
那时候,每天的学习结束,张晓勇就会挤在父母身边帮忙,虽然能做得有限,但他希望能更好地帮父母减轻负担。
在别人眼里,张晓勇就是学习的大神,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其他的家长都以他为榜样教育自己的孩子。
而没有展现在大众眼前的,是张晓勇日日夜夜的学习和复习,其中的乏味和苦涩可想而知。
当一个人找到了生存的意义,任何苦难都能克服。
1991年,张晓勇参加高考,以703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跟满分仅差7分,成为当时本市的理科状元。
当长沙市报道张晓勇的那一刻,全家人都处于兴奋之中,考入清华的事迹可以说是光宗耀祖,未来的日子更是充满期盼。
当时,张晓勇选择了火热的生物专业,当时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学习和专研上,期望有一天自己能为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
无疑,超出常人的努力带来了令人羡慕的成绩,在清华大学张晓勇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其论文跟课题都取得了教授的称赞。
如此成绩,在当时的老人和家人看来,张晓勇今后的人生必定是顺风顺水,无人能阻挡住他的脚步。
二、
张晓勇在充实地学习中度过了大学四年,于1996年毕业。在他走出校门的那一刻,他的心中必定充满无限的期盼,在这个人生中的黄金年代。
当时,张晓勇碰巧赶上了国家颁布的“双轨”制度,也就是说部门会给他分配工作,但是地点和性质不能自己选择,除了这条路,唯一剩下的就是校招。
对意气风发的张晓勇来说,他不甘心去做一个充满未知数的工作,不然这四年的学习将毫无用武之地。
最终在多番考虑后,他决定放弃分配的工作,去到广州,进入一家中外合资的制药企业。
当时,因为自己学的是生物技术,而这家制药公司的招聘上碰巧也有制药的科研部门,这完全和了张晓勇的兴致,靠着自己清华大学的简历,很轻松就进入了这家企业。
在实习期,张晓勇每天都充满激情,任何事情都用心对待,虽然工资很低,但未来是充满无数可能性的。
然而,生活的不幸给他浇了一盆凉水,顺利转正的张晓勇没有按照预想进入研发部门,而是被分去了客服部门,每天的任务就是接电话,打电话。
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让张晓勇十分沮丧,刚出社会没多久的他,还没有意识到,如果自己不给生活拿主意,那就会被别人摆布。
在经历过深刻的思考后,张晓勇去找企业领导,想要转去其他部门,谁知给他的回答是,目前国内的条件和设备还没有成熟,根本实现不了产品的独立研究与开发,但是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会实现。
显然,领导的回答有理有据,并没有刻意针对他,但是这也意味着在可预见的范围内,张晓勇始终只能做客服的工作,如果不出意外,这一生都要在这个部门度过。
失去激情的张晓勇可能真的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可能是对自己已经投入的成本不舍,也可能已经安于现状,他终究选择服从安排,在客服部门工作了5年。
那个从清华大学走出的少年,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苦心学习的内容竟毫无用武之地。
三、
今后的路该如何走呢?是否还要追求自己想要的?
在张晓勇还没有做好下一步的决定之前,生活替他做了决定。
一天,张晓勇接到了亲人的电话:晓勇,你爸生病了,快回来看看吧,老人家很想念你。
这一通电话,断了张晓勇所有的念想,父亲病重,需要人照顾。
对张晓勇来讲,如果回家,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到企业闯荡了,更别提自己的理想和期望。
如今,亲情的责任让他不得不告别待了5年的企业,去回家尽孝。
当这位老父亲看到儿子的那一刻,他的心事既高兴又自责的。他埋怨自己得了病,拖累了儿子,这么好的年纪就要整天待在家里,日子就这样慢慢消耗掉了。
然而,张晓勇有非常坚定的立场,没有父母,就没有自己。他决定以后就待在家里,贴身照顾父母的起居。
此时的张晓勇已经30岁了,工作没有,更别提成家。眼下他需要在长沙找一份工作,即使工资不高,也要有足够的时间来照顾家庭。
最终,他找了一个保安的工作,每个月只有几千块。
清华大学毕业生最后只找到了一个保安的工作,这个新闻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很多人都不理解他为何要选择这样,众说纷纭。
其中有一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说他浪费了宝贵的教育资源,根本不配。
铺天盖地的谩骂都被张晓勇看在眼里,但是不知为何他对人生有了新的理解,甚至当上保安之后他感受到了放松和安稳,不像在企业中那样劳累。
对于生活,我们始终只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加以探讨,究竟哪种人生才是有价值的,没有人能说得准。
张晓勇努力过,有过理想,也真心实意地付出过,可惜事与愿违。与其他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比起来,张晓勇的事迹是那样的不堪入目和怯弱。
但是生活跟神话,终究是有分别的。
对于当上保安的张晓勇来讲,别人的言论已经不重要了。从1996年往后的17年里,他一次都没参加过同学会。
与同期同学的差距,像一根针狠狠插进他的心里,这可不是一句“不在意”就能真的说得过去的。
其他的同学有的出国学习,有的成了企业领导,最差的也有着体面的工作。
人生总会遇到这些事,以前明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再见面却是你在天上,我在地下。
张晓勇曾坦言自己为何不去参加同学会:同学问起什么来,我真不知道怎么说。
但有一点张晓勇很肯定,那就是自己绝对不后悔。
总结:
当张晓勇的事被大肆发布后,他自然成为了大部分人宣扬“读书无用论”的最好例子。
并由此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抛开个人的主观观点,从客观世界来讲,生活本来就有“常规”和“非常规”两种大方向,学习是一条路,到社会上闯荡是另一条路。
同时也存在“学习好,在社会上闯荡出名的人”和“学习不好,在社会也闯荡出名的人”。
原来,社会跟校园本来就是不同的,校园是对人生一个阶段的总结,它可能决定不了学生到社会上会是什么样子。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学习能力是必要的,成绩单只是个证明。
你怎么就知道那些简历上没有好学历的人,没有偷偷自学到足够的知识呢?
所以这个问题就变成了,成绩单不一定有用,但人的认知和学习能力是必须要有的。
在张晓勇的事迹被宣发后,学校方面和同学都纷纷来找张晓勇,给他提供各种的工作渠道,什么样的都有。
可惜这些都被张晓勇婉拒了,至于到底是什么原因,可能只有他自己明白。
人到了年纪,终究会在颠沛流离中被生活磨平棱角。
考研清华大学(考研清华大学需要什么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