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期刊
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加深了其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新媒体的涌现在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虽然新媒体的应用与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相互契合,但也存在部分问题,无论是部分学生过于依赖新媒体,教育主体媒介素养不足,新媒体使用中舆论监督机制不完善,教育载体、教育渠道建设不力等,这些问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为此,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有助于大学思政教育工作的革新,提高教育效率,切实解决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困难。
教育主体媒介素养仍需持续提高
在新媒体影响下,大学思政教师对自身作为教育主体的观念有待提升,从新媒体中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存在难度。大学思政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主动剔除传统、老旧的教育理念和内容,结合新媒体时代特征对自身的主体观念进行及时更新。与此同时,教育主体自身媒介素养的缺乏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思政教育在新媒体时代下的顺利开展,必须及时更新自身的主体理念,做到与新时代发展相适应。现阶段大学生思政教育内容与新媒体教育目标并不匹配,必须持续更新和完善。
教师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结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个性化和创造性的思政教育。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在内容上体现为碎片化、陈旧过时。部分大学思政教师难以即时更新授课过程中所需用到的教案、课件等,只是简单的对既定教学任务进行完成,缺乏对学生接受知识能力的考虑,致使在当前时代需求发展下的思政教育内容已不适合。在课堂授课中学生感觉接收到的信息过于乏味,难以形成有效的教育传播效果,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多为无效互动,致使学生丧失思政学习兴趣,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对所授知识的接受效果也不佳。
部分大学思政教师在开展思政教学的过程中,对于知识的讲授欠缺逻辑性和系统性,难以将现实和理论紧密联系在一起,无法在渗透时代特征和思政学科特点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进行教育传播,始终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新媒体影响下教师的地位会随着教育环境的变化而发生转变,存在部分教师在媒介素养方面的创新有所缺失,只是依据自身教学经验,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导致在教育主客体之间出现冲突,存在严重的脱节,难以实现个性化和时代性的思政教学。
网络舆情监督机制仍需不断完善
舆情监控的有效性是保证大学生思政教育得以有效开展的基础前提,以确保大学生思政教育能够在法律允许范畴内顺利运作。基于法律层面分析,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虽然已经获取到显著成效,但倘若在法律层面上缺少对新媒体开放性、虚拟性、隐秘性特点的保护,则会为不法分子的干扰或破坏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尤其是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学生而言,诸多负面信息的传播会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扰乱,这全然与法律法规的要求相违背,非但会对校园和社会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还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所限制。
基于高校构建监督机制方面入手,在大学中已经构建出相对完善的新媒体思政指导制度,但在教学管理方面仍有所欠缺。例如受到教学环境保障缺失的影响,导致教学管理出现秩序问题。又如,教师队伍中专职和兼职的界限模糊,教师难以在各自的岗位上体现自身作用。此外,因互联网的复杂环境,现阶段对于网络环境的净化和引导尚不全面,缺少对舆情变化的关注。最终导致大学思政教师难以利用新媒体顺利开展思政教育。对于新媒体网络思政教育而言,必须确保教学的规范性。但考虑到新媒体中涵盖的信息良莠不齐,信息的筛选和排查具有较高难度,极易导致大学生思维模糊,难以辨明是非。由此可见,网络舆情监控具备的复杂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媒体下大学思政教育的顺利进展。
思政课堂教育载体仍需加大投入
新媒体时代社交媒体平台得到飞速发展,演变出多样化的信息传递形式,大学思政教师并不需要照着教材原搬知识向学生进行灌输,只需要借助多样化的新媒体方式,则能够实现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采用说教方式进行教育传递,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对思政教育兴趣平平,加上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固化,致使学习效率始终得不到提高。
大学生思政教育理应依托于多种新媒体载体,利用多媒体、互联网、实践平台等展开教育,而非仅针对教材中知识进行教学。新媒体时代下社会的飞速发展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在新媒体环境下不断提升教育主体的媒介素养,进一步帮助教育客体对所处的新教育环境进行适应。学校应加强对新媒体教育载体的投入,持续提升教育创新意识,尽可能激发学习热情。紧扣新媒体时代特征,对思政教育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及时解决,从根本角度推动思政教育的发展。
从载体角度来看,大学生思政教育载体应从多方位和多层次上加大投入,基于新媒体时代的教育目标和方法,构建出更具新颖性,符合大学生现实生活实际的思政教育模式,并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和优化。同时,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需重视起教育成果的转化成效。新媒体为信息的获取提供了更为丰富和多样的手段。考虑到思政教育中大学生思维和行为的变化是重中之重,因大学生难以控制自身程序波动,心理承受能力较弱,需要大学教师进一步提供正确的引导和关怀,利用新媒体推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思政教育渠道建设仍需继续加强
传统思政教育将知识的灌输作为重点,教育目标鲜明,存在明显的针对性。同时教育主体地位凸显,具有强烈的阵地意识,可保证教学效果。但对于新媒体下的思政教育来讲,因大学生受到多源价值和丰富信息资源的影响,导致教育主要渠道会在客观层面上受到相应的削弱,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传统教育渠道的权威性。在此背景下,传统思政教育做出转型,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从而在更好的学习环境下实现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作为施教者,是思政教育中四大关键要素之一,具有重要主导作用,对思政教育的影响最大。强化大学思政教育渠道建设必须坚持不懈,在原有渠道基础上持续开展资源整合,将教学课堂作为主要的思政教育渠道,调整教学方式。同时重视起教材和课程大纲的完备性,以国家政策方针为基础,在思政教育中针对性的开展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持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进一步激发学校在思政教育中起到的主要渠道作用,巩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位置。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