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研招网(华中师范大学研招网报录比)

华中师范大学研招网(华中师范大学研招网报录比)

华中师范大学研招网,华中师范大学研招网报录比

克服ORR缓慢的动力学过程一直是燃料电池面临的重大挑战。目前,尽管Pt基催化剂是应用最广的商业催化剂,其高昂的成本和在酸性条件下的不稳定性极大地影响了其应用。因此,减少Pt的使用或开发新的替代品,同时保证良好的ORR催化性能是目前该领域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单原子催化剂(SACs),尤其是Fe SACs,因其独特的电子和几何结构,已成为最有潜力的替代品之一。然而,提升其在酸性介质中的活性及稳定性依旧是发展的主要瓶颈。金属位点与O 2 /含氧中间体间的相互作用涉及给电子-电子回馈过程。更重要的是,O物种与金属位点之间不同的轨道相互作用极大地影响了中间产物的吸附模型、键的断裂和吸附/脱附过程,从而控制了反应途径及活性。因此,调控金属位点的自旋状态有望从本质上改变其与中间体的轨道相互作用,进而提高ORR性能。

近日,华中师范大学朱成周教授团队以超细Pd纳米团簇(Pd NC )为协同组分,制备了自旋态可调节的Fe单原子催化剂(Fe–N–C/Pd NC )。在超低贵金属负载的情况下,Fe–N–C/Pd NC 在酸性介质中的活性及稳定性优于商业Pt/C催化剂。一系列表征及原位监测显示:Pd NC 与Fe单原子之间的强电子相互作用触发了Fe位点从低自旋(LS)向中自旋(MS)的转变。进一步通过理论计算证明:中自旋Fe(II)有利于O 2 的side-on吸附模式,促进直接4e-路径的发生。此外,中自旋Fe(II)中半充满的d Z2 轨道与OH*中的O 2p轨道产生的σ*键加速OH*的快速脱附,有效抑制了位阻效应,加速整个ORR过程。Fe–N–C/Pd NC 在H 2 -O 2 燃料电池中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其最高功率密度(P max )在2.79 A/cm 2 时达到920 mW/cm 2 ,优于Pt/C催化剂(在2.62 A/cm 2 时,P max =839 mW/cm 2 )。该文章以“Xiaoqian Wei et al. Tuning the Spin-State of Fe Single Atom by Pd Nanoclusters Enables Robust Oxygen Reduction with Dissociative Pathway”为题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Chem(DOI: 10.1016/j.chempr.2022.10.001)上。华中师范大学的魏晓倩为本文第一作者,中国石油大学的宋少佳为共同第一作者。

图1. Fe–N–C/Pd NC 的合成及形貌组分表征(来源:Chem)

图2. Fe单原子的电子结构及配位环境表征(来源:Chem)

图3. Fe单原子的电子自旋态表征(来源:Chem)

PdNC的引入实现Fe单原子自旋态的转变。由于Pd NC 与Fe单原子的电子结构差异,Pd NC 成功诱导Fe单原子中d yz 轨道的一个电子跃迁至d z2 轨道,实现Fe(II)从低自旋向中自旋的转变。

图4. Fe–N–C/PdNC在酸性条件下的ORR活性、稳定性及燃料电池性能(来源:Chem)

自旋优化的Fe–N–C/PdNC在酸性条件的ORR性能优异。Fe–N–C/Pd NC 在酸性电解质中下表现出优异的ORR活性、低的H 2 O 2 产率和稳定性Fe–N–C/Pd NC 的半波电位(E 1/2 )为0.85 V(vs. RHE),优于商业Pt/C催化剂(E 1/2 =0.85 V)及Fe–N–C(E 1/2 =0.83 V)。此外,Fe–N–C/Pd NC 还显示出更低的Tafel斜率、更高的动力学电流密度Jk和更好的稳定性。将其组装于MEA中进行PEMFC测试,结果表明:在2.79 A/cm 2 时其P max 达到920 mW/cm 2 ,优于商业Pt/C催化剂(在2.62 A/cm 2 时,P max =839 mW/cm 2 )。作者进一步探究了ORR性能提升的本质原因。在操作电位下,OH*吸附物种的覆盖阻塞了O 2 的吸附位点(位阻效应),而OH*的离去伴随着Fe 3+ /Fe 2+ 的转化。因此,较高的Fe 2+/3+ 氧化还原电位(E redox )有利于抑制位阻效应。受此启发,作者验证了Fe-N-C/Pd NC 优异的ORR性能主要源自于中自旋Fe(II)比低自旋Fe(II)高的可逆Fe 2+/3+ 氧化还原电位。

图5. 催化机理研究(来源:Chem)

自旋调控可以优化金属位点对反应中间体的吸附/脱附。理论计算表明,O 2 分子在Fe位点上的吸附从Fe–N–C中的end-on模式转变为Fe–N–C/Pd NC 中的side-on模式,加速O–O键的断裂及4e-解离路径的发生。原位红外光谱中,Fe–N–C/Pd NC 上相比Fe–N–C显著消失的OOH*特征峰验证了该结论。4e-解离路径的发生规避了H 2 O 2 的生成,不仅提高了选择性,还避免了H2O2及其产生的活性氧物种对Fe活性位点、碳载体及质子交换膜的攻击,提高了稳定性。同时,Fe d z2 轨道与OH*中间体的2p轨道产生的σ*键削弱了Fe对OH*的吸附,不仅削弱了位阻效应,还有助于最后中间体OH*的脱附。

该工作不仅实现了协同型Fe单原子催化剂的构筑,同时也实现了其在酸性介质中ORR催化性能的突破。本文通过一系列的表征与理论计算手段验证了Fe位点自旋态的转变及其对ORR活性的影响。该研究从自旋电子学角度深入研究了催化剂的构效关系,为催化剂的调控和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新思路。

朱成周教授简介:

朱成周,男,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外高层次人才入选者,德国洪堡学者、2018和2020年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主要研究方向是原子尺度材料催化与传感,至今以通讯/第一作者在Chem. Rev.、Chem. Soc. Rev.、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和Anal. Chem.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 总引近17400次(Google Scholar),H-index为66,26篇论文进入ESI高被引论文;担任期刊Frontiers Bio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副主编、Analytica Chimica Acta和Biosensors等期刊编委和《物理化学学报》青年编委。

CBG资讯一直致力于追踪新鲜科研资讯、解读前沿科研成果。如果你也对科研干货、高校招聘、不定期福利(现金红包、翻译奖励、实验室耗材优惠券等)有兴趣,那么,请长按并识别下图二维码,添加C菌微信(微信号:chembeango101),备注:进群

华中师范大学研招网(华中师范大学研招网报录比)

华中师范大学研招网(华中师范大学研招网报录比)

想获得更多考研相关资料

京ICP备14027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