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岁考研(32岁考研究生意义大不大)

32岁考研,32岁考研究生意义大不大

在央视知名栏目《百家讲坛》上,曾有过这样一位特色鲜明的讲师:他面容清正,精神矍铄,一头浓密的黑发使他看上去比实际年岁年小了些,一对外斜的招风耳则加深了观众对他的印象。

他说起历史的时候如同讲故事一般娓娓道来,语气沉稳,语速平和,逻辑清晰,再加上他那从容质朴又不失严谨的态度,令听过他讲课的不少人都发自内心地感到如沐春风。

他既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也是一个德艺双馨的名人,他是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王立群。

一代“名嘴”的成长之旅

1945年,王立群出生于安徽省霍山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是齐鲁大学英文系的毕业生,母亲也曾就读于女子师范学校,父母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且都拥有先进的理念。

在那个年代,王立群俨然算是书香世家的后代了,他父母的涵养与眼界以及杰出的教育方式,必不可少地为其学业的成功带去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小学的时候,王立群就已经是同学间的优秀学子了。1958年,王立群小学毕业,他梦寐以求能去公立学校读书,可限于家族成分,最终他只是去了一家私立中学,这难免会让他感到有些遗憾。

好在有善解人意的母亲对他进行了贴心的安慰,令他明白优秀与否并不完全取决于所在学校的条件。

也让他意识到自我努力与内心强大的重要性,从而树立了更为坚定的学习信念。也成为了王立群在日后的学习道路中支撑他勇渡难关的精神力量,陪伴他走过了漫长的人生旅途。

1965年,王立群报考了清华大学的土木工程系。但因为一些特殊情况,他没有及时去学校报到,而是成为了开封市某小学的一名代课教师,还在那里待了七年之久。

爱好广泛的王立群,会给孩子们教授多种课程,除了语文、数学这类学科类课程,他还教过书法、美术、音乐这类素质类课程。

甚至有这样一起轶事,说当年王立群为了给小学生上音乐课,硬是用一周的时间就学会了脚踏风琴。从中也可以看出,在学习方面,王立群确实有着出众的天赋。

在小学教了7年后,王立群又在中学教了七年。

这也使王立群逐渐从一个意气风发的青春少年变为了一个行事稳重的成熟男人。十多年教学生涯的打磨,令王立群的学识积累更为丰富,学习追求也更为远大。

因不符合1977年恢复的高考招收条件,故1978年国家恢复招收研究生时,王立群不多犹豫就报考了河南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文学专业。

尽管他有着良好的文学素养,但毕竟是以高中毕业生的身份来考取研究生资格,压力还是不小。

于王立群而言,考研的压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没有教材,这会导致他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来找书本和资料,甚至有可能会搞偏考题方向;

没接受过大学教育,这意味着他在本科理论上会有所欠缺,考研的难度会比那些上过大学的要大;

没有充足的时间,因为他要兼顾工作、学习还有生活,有时候难免会手忙脚乱。

三重压力叠加,使王立群的考研之路可谓是难上加难。但好在他有着过人的头脑,也甘愿付出超人的努力,最终成功地考入了自己理想的院校。

其中,王立群政治课的分数高达91.5,这是他当年考得最高的一门。

和王立群顺利成为重点大学的研究生一样,顺利成为《百家讲坛》的主持人,也是使得他的事业大获成功的重要进程。

众所周知,央视的《百家讲坛》是一档涉及文化、历史、经济等多个领域的讲座式栏目,有易中天,阎崇年等知名人物,而王立群主讲的是历史栏目。

王立群跟历史颇为有缘,就连最初促使他对古代文学产生强烈兴趣的书籍,都是《史记》。他研究生毕业留校讲课后,讲课的内容就有《史记》,他后来在《百家讲坛》所录制的节目里,比较多的也是对《史记》的解读。

或许对王立群来说,《史记》既是给他的人生起到显著帮助的智慧典籍,也是他用来征服一干听众与学生们的知识“武器”。

在《百家讲坛》,王立群凭借他扎实的史学功底和浅显的描述用语,使得他讲述的内容受到了无数欢迎,被誉为“百家讲坛最佳学术主讲人”。

连《百家讲坛》的制片人聂丛丛都对王立群赞不绝口。

“我觉得岁月留给他的,不单单是学问岁月留给他的除了学问沉淀下来,还有一些精神、情怀、他的历史观,所有(的一切)他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一个个体。”某档访谈节目中,聂丛丛这样夸奖道。

病痛也浇灭不了他培育学生的热情

王立群不仅是一个声名远扬的优秀讲师,更是一位辛勤耕耘的人民教师。他的才学令人佩服,他的成功令人羡慕,这些都是使他倍受尊敬的原因。

而更令人们对他肃然起敬的,是他对自身事业的热忱与坚守,即便病痛盘桓,身体欠佳,也依旧阻止不了他工作的积极性。

常年以来,王立群坚持辛勤工作,甚至曾多次超出了正常人所能承受的负荷,这必然会造成他的积劳成疾。2008年,王立群因病住进了北京阜外医院,并先后做了两次心脏支架手术,心脏搭了6个支架。

病发之前,他还一直以为自己身体不错,结果做了检查后才发现他的身体已经非常危险了。那时候王立群还在《百家讲坛》录制秦始皇系列的节目,为了不让工作人员担心,王立群都没跟节目组的人透露过自己的病情,直到录完最后一期,他才低调地进行了手术。

等《百家讲坛》的工作人员知晓的时候,王立群都休养一段时间了,这令大家又愧疚,又钦佩。愧疚的是大家没有及时发现他的情况并给予他照顾,钦佩的是哪怕在如此难受的情况下他依旧坚持工作。

住院期间,王立群不顾自己的身体还没痊愈,哪怕是躺在病床上,也要指导他当年带的学生完成论文。

其中在当时准备博士毕业的一名学生清楚地记得,那会儿他得知导师住院后就心急如焚地前去探望,赶到医院时,导师才完成了一项4个多小时的手术不久。看着导师憔悴的面色,听着导师关怀的语言,这位博士生感动不已。

“我所能做的,只有自己加倍努力,不辜负老师的指导与期望。这就是王老师的敬业精神,这就是王老师的言传身教和人格力量。”那天在医院跟王立群的近距离沟通,令这名学生毕生难忘。

出院后没多久,王立群就重新返回了他热爱的讲台与讲坛。于他而言,这就是他发光发热的美好舞台,只要还有力量,他就要站在那一方小小的天地之间,传授知识,讲述故事。这是他的使命,也是他的骄傲。

受王立群感召,不少被他带过的学生也在后来逐渐成长为各自单位的重要骨干,为团体的发展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

除了王立群的敬业精神,他在讲课时的出色表现也深入人心。曾经有某位在郑州刚参加工作后不久的同学,为了更好的前途,报考了汉语言文学的自学辅导,某次有幸碰到了辅导站的老师请王立群教授来讲课。

那学生本以为没什么稀奇,可当看见王立群在课堂上因满腹经纶而自然流露出的精彩描述后,看见王立群灵巧地将各种典故融入相对应的知识后,看见王立群明明学富五车却不轻易卖弄的翩翩风度后,那个学生被彻底征服了。

“我想,如果能在河南大学的课堂上,天天聆听王立群先生讲课,那简直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希望有那么一天,我还能睁大眼睛、竖起耳朵、坐在台下,再听王立群先生讲一次课。一个好的老师,确实能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那学生深情地回忆道。

观点犀利引争议

由于王立群所从事的是历史和古代文学领域,而这两个领域又时常存在着各种争议,王立群本人自然也不可避免的,有时会被置于舆论的中心。

2007年,王立群在《百家讲坛》解读《史记》中的某段内容时,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原本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称为是“欺骗世人两千多年的爱情神话”。

不久后,王立群还在博客上发表了相关的文章,认为司马相如追求卓文君是别有目的,是为了财色兼收,还说司马相如对感情并不忠贞,有“包二奶”的嫌疑。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不管在历史上到底如何,到底也是流传了千年的爱情美谈,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理想爱情。王立群这样解读这段感天动地的经典伉俪,自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争论。

不少名人,如号称“巴蜀鬼才”的魏明伦等,都公开对王立群的观点进行了反驳。还有卓文君老家的“文君文化研究会”的十几位文史类专家,针对王立群发起了“倒王运动”。

他们千方百计地搜罗了大量史实资料,以此来证明王立群的观点是有偏差的。甚至有些媒体猜测,王立群教授是为了“走红”,才故意说这些话来造势的。

对于外界的质疑,王立群自然有他的一番道理。他认为,反驳他的人是因为没有看到相关的文献,没有仔细阅读史书。

对此,王立群举出《史记》《汉史》等正史中对于司马相如经历的记载,以及《解嘲》《史记索隐》等古典文献中对司马相如的描写评价,来证明司马相如就是对卓文君“骗财骗色”。

对于文人们的激烈反驳,王立群以真凭实据来证明自己言论的合理性。对于个别媒体的恶意揣测,王立群也没有过多回应。或许在他看来,帮观众认识到历史的真相,比他本身走不走红更有意义。

“美丽的爱情人人都想要,揭穿近乎残酷,但历史的真实却更为我所爱。”王立群如是说道。

由于汉字“去简还繁”的说法多次成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提案,也引起了国内的广泛关注。2009年,王立群在自己的博客里发表了他个人的看法。

在王立群看来,以“美不美”来规范汉字让人想不通,汉字要美,更要实用!一旦汉字的“整容之风”盛行,汉字就会被一直改动下去。

他觉得简化字应该更利于大众的学习与记忆,太多的繁体字会给不少群众的识字过程带去困难。同时,他认为由修改汉字所引起的电脑字库的变更会耗费巨大的经济成本,不划算,也没必要。

当然,作为一名专业的古代文学专家,王立群也不是完全反对“去简还繁”,部分异形字得到恢复,会更有利于大家的使用这种情况他就是肯定的。

王立群发的那篇《汉字要稳定,不要折腾》的博文,在当时吸引了接近20万的点击量和几万条评论,大多数网友都赞同他的观念。就连一些学者,如张颐武、钱文忠等,也大方地对王立群的看法表示了支持,称汉字的改革应该遵从民意。

还有一次影响较大的发生在2013年,当时有个名为王根权的学者,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上发表了一篇《“焚书坑儒”一场旷日持久的弥天大谎》,引起了轩然大波。

文中有个观点更是令许多网友觉得奇葩,“所谓‘焚书’之事应该解读为:秦始皇三十四年,国家进行了一场教学课本改革,收焚了‘天下’所藏之‘《诗》《书》《百家语》’这些过时的不适用的教学课本。”

对此,王立群也发表了他个人的观点,他比较赞同“焚诗书”、“坑术士”这类说法,因为他早在先前解读秦始皇的时候就说过《史记》里记载的秦始皇卖掉的不是儒生,而是术士。

除了以上三次较为著名的引发争议的事件外,身为文史界名人的王立群,多少还有其他一些令他饱受关注的言论这都来源于他常年的严谨治学,由此可见,对于自己专注的领域,王立群是非常仔细,非常认真的。

同时他也有自己鲜明的观点,不会因为某些权威的批判或某些言论的抹黑,就轻易地改变自己。

教授去哪儿了

到目前为止,网上能查到的有王立群教授在内的近期的社会活动寥寥无几。

比较著名的,就是他于2020年10月参加了江苏徐州举办的首届汉文化论坛,于2021年8月接受了中华读书报的采访。

在那次访谈中,王立新向中华读书报透露,他在媒体上花的时间并不多,他有时一次剪几集视频,“有时间发一集,或者隔几天发一集。”。

他对于自己当时的生活状态比较满意,说自己“除了晨练必不可少,偶尔玩玩哑铃,其他时间就是读书和写作”。

“我觉得目前的生活节奏很好,时间可以自己掌控,一般不接受采访”

他的新浪博客停留于2017年3月10日的那篇《宋词,就是你坐在这里,它就是整个世界》,知网上能查到的他的最新期刊还是他2019年12月15日所发表的《王立群妙品古诗词》。

王立群教授去哪儿了?

虽然,在现在的网络媒体上,很难再看到王立群的踪迹,但王立群个人的抖音和微博,仍旧保持着更新。

最近一条的抖音是他于2022年2月16日所发布的《胡亥如何说服李斯让自己继位》,而他最新一条的微博则是他于2022年2月15日所分享的,他发表在《中华读书报》上的《不断推进史学的大众化》。

或许,他仍旧活跃在他教学数年的校园之中,孜孜不倦地给学生们传授知识。或许,年事已高的他需要更多时间休养身体,除了定期撰写文章和录制视频外,他会给自己更多时间放松清闲。

但无论他怎么度过现在的岁月,大家都相信,他依然会保持自己对古代文学和历史的喜爱,流连在那些风格各异的诗词歌赋中,徜徉在那些精彩绝伦的历史事迹里,感受古人的情思,学习古人的智慧。

而那些看过他讲史的观众和那些听过他上课的学生,也都会从他曾经的传授过程中得到启发,不仅学到更多知识,也懂得更多道理。

当人们因为跟着王立群学习使自己的生活或人生有了更多意义时,得知这一切的王立群,也会由衷地感到欣慰吧。

参考文献

1.《母爱家风 | 名家王立群话家风:牢记母亲教诲 名利面前自带免疫》–澎湃新闻

2.《王立群:接受的历史,未必是记录的历史》–澎湃新闻

3.《王立群 温润之魅》–南方人物周刊

4.王立群–河南大学新闻网

5.《王立群反对先例整容”:先例一开将没完没了》–中国新闻网

6.《王立群《百家讲坛》上称司马相如“包二奶”惹争议》–搜狐新闻

7.《钱文忠赞同王立群观点:汉字“整容”还须慎重》–中国新闻网

8.《百家讲坛主讲人王立群反对秦始皇焚书坑儒说法》–京华时报

9.《王立群不认同“焚书坑儒”新解》–京华时报

32岁考研(32岁考研究生意义大不大)

想获得更多考研相关资料

京ICP备14027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