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东财考研班该如何选择是考生很关心的一个问题,需要从以上几点进行判断,在短时间内对考研班的情况有全面的了解,针对性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机构和培训方式,可以全面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现在的考研难度在不断加大,考生在考试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要关注到最核心的考试模式,在短时间内对考试相关方面的信息有全面的了解。  如果想要更好的工作,想要有更好的收入和人生,选择考研这条路是必然的。只有能够获得更高的学历,你才能够走得更远。但是想要轻松考研上岸还真不是简单的事情,没有一个靠谱的考研辅导机构支持,基本上成功率就是零。所以对于济南考研生来说,如何在众多的济南考研辅导机构排名中挑选能够助力自己成功上岸的机构就是非常重要的!今天就来简单说几个可进行鉴定的角度。

陆德铭院长生平

中国共产党党员,上海市首届名中医,我国中医外科学奠基者之一,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原上海中医学院院长、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原院长,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中医外科专家陆德铭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月3日凌晨3时6分于龙华医院逝世,享年88岁。中医药界失去了一位引路人、学校失去了一位领导者、学生失去了一位好老师、百姓失去了一位良心医。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精神和思想将永远指引我们前行。

陆德铭教授1935年7月出生于浙江平湖,19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党龄近70年。他27岁从上海中医学院医疗系毕业,曾先后任上海市奉贤县齐贤公社卫生院医生、院长,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副院长,上海中医学院副书记、副院长,上海中医学院院长、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在职期间,他还曾先后担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外科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顾问等职。退休后,被聘任为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他是首届上海市名中医,曾先后主持了国家“七五”攻关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等科研课题20余项,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2022年获得上海市中医药杰出贡献奖。陆德铭教授先后主编中医外科学教材和著作12部,对现代中医学、中医外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陆德铭教授是上海中医药大学改革发展的引路人。在担任上海中医学院院长期间,积极贯彻“继承、创新、现代化、国际化”的方针,全力推进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创建中医教学改革试点班,实施中医药教育学年学分制等均开全国之先河;作为首任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院长,积极推动大学与研究院“二块牌子一套管理机构”的体制建设,为中医药科技管理创新及繁荣学校和研究院医教研各项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作为一名学术大家,陆德铭教授是“中医外科学”发展的奠基人。在学术传承方面,作为海派顾氏外科第四代传人,他全面继承和发扬了顾氏外科的学术思想与经验,将顾氏外科拓展为集疮疡病、肛肠病、乳腺病、皮肤病、急腹症等为一体,具有中医特色和优势的中医外科学术体系。顾氏外科已成为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和上海市海派中医流派杰出代表,是目前国内唯一具有完整的传统中医外科学术体系和建制的临床学科。2018年他成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医诊疗法(顾氏外科疗法)”的代表性传承人,为顾氏外科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临床救治方面,他首先提出中医外科“先辨病后辨证”,成学界共识;首先确立粉刺性乳痈(浆细胞性乳腺炎)病名、病因病机及其诊治规律,改进手术方法;首倡调摄冲任法治疗乳癖,以调摄冲任、疏肝活血立法研制的特色制剂“乳宁冲剂”使乳腺增生病的治疗有效率进一步提高到93%以上,申报新药“复方仙蓉颗粒”获得国家新药临床试验批文,并已成功运用于临床;以益气养阴、调摄冲任为大法辨证治疗乳腺癌术后,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抑制复发转移的发生。陆德铭教授一生活人无数,他的学术思想和成就被收入1988年美国传记学会《世界著名领导者辞典》、1990年英国剑桥世界传记中心《世界名人辞典》及《当代中国科技名人成就大典》等,广为流传。在学科发展方面,陆德铭教授领衔开展大学“中医外科学”的建设和发展,以整体引领中医外科学的学术发展以及中医防治乳腺疾病的创造性贡献;他在全国中医界最早成立了中医外科实验室、中医乳腺病研究室,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中医外科研究所,中医外科实验室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1989年中医外科学成为国家教委重点学科,2001年成为教育部重点学科,2008年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外科学”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作为一名前辈师长,陆德铭教授十分重视学术传承、培养后学,是学生们口中的“好老师”。他是全国中医外科界继顾伯华(陆德铭先生恩师)后的第二位博士研究生导师,并担任第二至五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班指导老师,培养博士生24名、名老中医师承班及西学中班学生10余名,他培养的学生已有17人担任了全国各地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中医外科、乳腺科、脉管病科的科主任和学科带头人,在各个领域传承发扬陆德铭先生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理念。2002年龙华医院成立了“陆德铭名老中医工作室”,2006年入选上海市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项目,2011年成为第二批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陆德铭先生始终淡泊名利、心系病家,是百姓们口中的“良心医”。纵使高龄行动不便,他依旧坚持常年习惯“门诊早到半小时、晚走半小时”,只为更多的病人能够看上病。他不忘初心,牢记医者济世救民本心,为了让更多农村郊区等缺医少药地区的百姓看上病,他每周一的门诊时间专门安排为这类病人看病,坚持每周一次到曾工作过的市郊奉贤洪庙卫生院免费出诊为百姓看病,风雨无阻,直到年过75岁才改为每月一次!陆德铭先生在临床上注重疗效、在服务上心系病家的做法,是当代中医大家的典范!

无论为院长、为医生还是为教授,陆德铭先生都心系国家需求、百姓疾苦、行业发展,用兢兢业业的治学态度和勤勤恳恳的工作理念将全部的热情和活力都倾注到了他所热爱的中医药事业,用毕生时间深刻诠释了“大医精诚”的伟大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陆德铭先生一生的最好写照,更是我们这些后学小辈们的光辉楷模。

斯人已逝,呜呼哀哉!我们将永远铭记陆德铭教授的谆谆教诲,永远缅怀陆德铭教授的高尚品格和医学精神!

安息吧!

追思缅怀

陈红风(上海市名中医,主任医师,现任龙华医院中医外科教研室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外科研究所乳腺病研究室主任):

我敬爱的老师——陆德铭先生于2023年1月3日走完了他人生88个春秋。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热爱的中医药事业,为中医外科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和宝贵的学术思想。

这几天,我脑子里全都是先生的音容笑貌。从我第一次见到先生至今,36年过去了,岁月没有冲淡记忆,那些珍贵的回忆就像溪水冲刷后的鹅卵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那是1987年,在龙华医院门诊部二楼的乳腺病专科门诊诊室,我从外地赶来参加研究生入学复试。我第一次见到先生,没有想象中的拘谨无措,先生爽朗的笑声抚平了我所有的不安。作为先生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无论在学业上、临床上还是科研上,先生在我身上倾注了诸多心血。先生对我在学业上要求非常严格,但知道我有一定的临床基础,临床上对我很是放手。先生为了能让我全面系统地学习掌握中医外科学的诊疗技能,除了跟着他出门诊外,还安排我在完成理论课学习后就直接进龙华医院中医外科病房临床实习。先生当时要求我跟随顾伯华先生查房,在唐汉钧、陆金根老师等的具体指导下学习疮疡、周围血管疾病、肛肠疾病、乳腺疾病等手术和外治方法。在门诊跟随顾伯康、马绍尧、汝丽娟等老师出诊,学习外科疾病尤其是皮肤疾病的诊疗。先生知道我体质不好,生活上对我诸多照顾。先生于我,既是严师,更是慈父。

毕业后我留在龙华医院外科工作,先生继续担任了我的一些人才培养计划的指导老师,比如上海市科委科技启明星计划(1993年)、上海市百名优秀学科接班人培养计划(1998年)、第二批全国优秀临床人才培养计划(2009年)等。并对临床、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工作予以悉心指导,从2001年龙华医院乳腺科的成立及发展,2003年起《中医外科学》国家规划教材编写、2008年国家精品课程建设、2013年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2002年陆德铭名中医工作室成立、2009年陆德铭名师工作室建设、2011年全国名老中医学术传承工作室建设等等。先生还定期到病房查房,讨论疑难患者的病情,指导临床诊疗。他无私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我和我的同事、学生们,使我们受益颇深。先生的谆谆教诲伴随着我的每一步成长,也指导着学科的不断发展。

先生是全国著名的中医外科大家,是顾氏外科第四代传人群体的杰出代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顾氏外科疗法”的代表性传承人,他全面继承发扬了顾氏外科的学术精髓,不断创新发展,对乳房病、甲状腺病、痈疽、皮肤病、毒蛇咬伤、急腹症等疾病的治疗具有丰富经验,尤其擅长乳腺疾病的治疗和研究。先生在学术上刻苦钻研,敢为人先,在研究上立意高远,思路清晰,一生硕果累累,卓有建树。先生曾主持国家“七五”攻关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市局级科研课题20余项。在国内首先提出“冲任失调”是乳腺癌不同于其他肿瘤的病机关键;研制协定方“乳宁冲剂”“乳宁Ⅱ号”“乳癌术后方”“乳腺小叶增生方”等,并开展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以切开扩创、拖线、灌注、垫棉压迫等中医外治方法为主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先生提出乳腺增生病的冲任不调证乃是妇女周期性激素失调所致,指导研究生通过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证实乳腺增生病的发病关键是排卵前期雌二醇和黄体生成素水平低下,中药“乳块消”“乳宁冲剂”能调整周期性激素失调,拮抗异常激素的刺激,从而恢复乳腺组织的正常结构,获得满意的疗效,其对乳腺增生病的病因学和治疗学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先生带领研究生在国内率先开展中医药抑制乳腺癌复发转移、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的研究。抑制如“三阴性”、“HER-2/neu阳性”类型的临床预后不良的乳腺癌,以益气养阴的“乳癌术后方”为主进行治疗和实验研究。研究成果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甲级成果奖(1985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年)、上海市中医药科技成果二等奖(1996年)、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009年)、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7年)等。

先生勤求古训、温故知新、知常达变、不断创新,时刻把握中医外科学特点。在1995年主编国家统编教材《中医外科学》第6版的时候,先生就明确将中医外科辨病识病的重要性写入教材。先生重视将中医外科教学与临床实践密切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辨病辨证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先生授课思路清晰、资料翔实、语言生动,不用讲义、不需笔记,他在讲台上的风采让学生三十余年后仍记忆犹新。先生十分重视培养后学,倾心传授,诲人不倦,为中医外科、中医乳腺学科培养了众多人才,培养了博士研究生、师承学生、名中医工作室学生40余名,大多已成为全国多地三甲医院中医外科、乳腺科、脉管病科的科主任和学科带头人,为我国中医外科学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先生从医60余年,他德高望重、医术精湛、造诣深厚,得到了同道和病家的肯定和赞誉。他的坚韧豁达、大气包容、睿智严谨一直影响着身边的人。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待患如亲,以一颗赤诚之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实践着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些优秀的品质也一直深深地感染着学生。先生永远是我们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楷模。

哲人虽逝,风范长存!

何清湖(湖南医药学院院长,兼任国家教育部中西医结合专业类教指委副主任委员)

1月4日接到上海师兄弟们的电话,告知陆德铭老师因病医治无效,于1月3日凌晨驾鹤西去。虽然陆老师已有88岁高龄,但平素身体也还硬朗,卒然听到老师去世的消息,不愿相信,不胜悲伤,这几天来,脑海中总是回想起与老师交往的点点滴滴,眼前总浮现着老师亲切的音容笑貌,师恩如海,却再也无法回报,真是让人感伤不已。书房几度踟蹰,几番徘徊,强忍悲痛,写下这篇短文,深切缅怀我的恩师陆德铭教授。

授学业师恩如海

时光真是飞快呀,屈指算来,我投身陆老师门下到今年刚好是30年。1993年,刚在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工作2年的我,有幸考取了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外科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就是陆德铭教授。在当时,陆老师是中医外科界为数不多的博士生导师,他为人亲切,治学严谨,思维创新进取,对我的影响十分深远。由于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正在湖南牵头整理编纂大型中医文献典集《中华医书集成》,需要有很多时间在长沙工作,不能完全脱岗全职在上海学习,陆老师在了解了具体情况后,给予了我大力的支持,主动帮助我联系了湖南中医学院的中医外科专家谭新华教授作为我的二导,以方便我的学业完成。在二位导师的精心指导下,1996年,我顺利拿到了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外科的博士学位,同时,《中华医书集成》也得以陆续出版。这套大型文献丛书整理、汇编了上至黄帝、下至民国五千年中华历代著名医学典籍二百一十余种,计四千五百万字,系中华五千年中医经典之荟萃,是中医经典文献整理的一大成就。今日回想起来,在年轻时代,能够学业和事业兼顾,并行起步,真正要感恩的是陆老师的创新培养和大力支持。上海中医学院博士毕业后,我就调动到了湖南中医学院工作,主要从事中医外科和中西医结合教育工作。如果说我在专业领域还算做出了一点小成绩的话,上海的三年学习之路,对我的裨益真是无穷的呀。师恩如海、如山,可十分遗憾的是,毕业以后,没有待在老师身边,回报老师的真是太少太少,很多时候只能是年节的电话问候,以及偶尔去上海参加学术会议的拜访。树欲静而风不止,弟子欲报而师长不待,惭愧万分,师恩难忘,师恩永存!

培后学胸怀如宇

在学科发展上,陆老师不但引领学术,更是花费了毕生精力培养学生、提携后学,在中医乳腺科、中医皮肤科、中医肛肠科、中医男科等各领域,都培养了一批卓有成绩的学科领军人才。事业代有人才出,中医外科事业近几十年取得长足进展,陆老师功不可没。在培养学生、提携后学方面,先生是君子坦荡,胸怀如宇,让我十分敬佩。就我个人而言,在学科发展上,陆老师更是给了我很多的机会和机遇。我记得,2001年,陆老师亲自带我一起主编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临床医学丛书”《中医外科学》,让我全面系统地学习掌握了中医外科的学术源流和学科架构。2010年,陆老师更是大力提携,由我接替他担任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外科学》(第二版)的主编,陆老师把关担任主审。这套丛书被誉为是中医药学界最具权威性、代表性的学术专著和教学参考书,这让我有机会结识全国中医外科界的当代精英,学习进步良多,也为我后面担任人民卫生出版社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行业规划教材《中医外科学》主编打下了学术基础。我深知,所有的这些点滴成绩,都离不开陆老师在专业上的培养和提携啊。老师仙去,今后再有困惑,他老人家再也不能指点了,真是让人感慨涕泪。

树功绩吾辈仰止

陆老师生性敦敏聪慧,精勤不倦,开拓进取,取得了丰硕功绩。在学术上,他学贯中西,传承创新,编写《中医外科学》教材,于全国首先提出中医外科“先辨病后辨证”的学术思想,成为学界共识,开创了近代中国中医外科的新篇章;临床上他续顾伯华教授薪传,持之以恒躬耕临床,对乳房病、甲状腺病、痈疽、皮肤病、蛇咬伤、急腹症等疾病的治疗有丰富的经验,并有不少独到学术建树,造福了无数患者;他淡泊名利、心系病家的大医精诚医德,更是有口皆碑。陆老师一生,心系祖国医学,心系普通百姓,他立德、立功、立言,为吾辈竖起了一道难以逾越的丰碑。今老师仙游,吾学生辈惟有化悲痛为力量,承其大志,努力工作,创造成绩,以告慰老师一二。

陆德铭老师去世,我深为悲悼。他正直的精神,精勤的态度,将永远是我的激励!

刘胜(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回忆30多年来,我们在陆老师的言传身教、关心指点下不断成长的点点滴滴,往事历历在目,不禁潸然泪下。

作为中医外科学大家,陆老师带教学生十分重视临床能力的培养。他抽出每周三下午时间,专门在学校零陵路530号众益达大药房开设专家门诊,老师唱方,我们抄方。陆老师临证时,先辨病后辨证,衷中参西,对于病人的中西医处理适应症准确把握,处方用药经典,虽然病人看诊时间不长,但临床处理周密合度,中医治疗圆机活法,看诊后病人常常反馈效如桴鼓。老师的临床经验用方,直到现在我们临床还在使用,并且重复有效。

老师带教,从不私藏,常常是有所心得,就知无不言。他对临床协定方,从来都对学生、对病人公开。老师师古而不泥古,即强调要传承顾氏外科的临床经验,又鼓励学生不断创新发展。老师曾鼓励我说:“师我像我不是我,师我不像我但根在我。你已经有比较丰富的临床经验,逐步形成自己的用药特点,当然是在进步了。”老师在科研上更鼓励我们不断创新。并通过不断的提问,完善我们的治疗方案。正是在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顾氏外科三代人的不断努力,终于结出了成果。

作为陆德铭老师的学生和门人,大家都有一种“以师门为荣”的自豪和“为师门争光”的责任。因为,老师以身作则,就是学生的好榜样。陆老师为人心胸开阔,谦虚好学,尊敬师长。他对老师顾伯华教授敬重有加。与人交往,重情重义。复旦大学肿瘤医院的沈镇宙教授,与他同龄同月,又是都专注于乳腺病的治疗,中西医互敬互重,成为上海乳腺届的一对“老兄弟”。

老师常说:“医者,仁术。”他对病人又关心又尊重。老师看病的三个规矩,即早到半小时,晚走半小时,每周为郊区患者看病一次,早已成为上海中医界的美谈。

老师,我敬爱的如父亲般慈祥的老师,您安详地离开了我们!老师,老师!一路走好!

万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乳腺科督导、中医外科教研室督导,主任医师):

1996年年底,陆老师正式收我为学生(全国第二届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在学习了半年的时候,有一天陆老师在门诊结束后对我说:“小万啊,由贵州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全国老中医药经验集,要写我的经验,我觉得你与毛佳琳合适,你们三年后毕业也用得上,就你们写。”我马上答:“好的。”陆老师有那么多硕士、博士研究生,却让我们两位刚学习的师承学生写这么重要的“中医外科名家陆德铭”。从生平,到学术思想、医论医话、临证特色、用药等等,我们经过学习、整理,并请王庆其老师加以提炼,这对我与毛佳琳而言是最得益者。经过这样的学习总结,我们对中医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提高,为以后临床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是陆老师的胸怀与远见,使我后来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就会想到陆老师的教诲。

三十多年来向陆老师学习的点点滴滴使我终生收益,陆老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秦悦农(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西医结合乳腺科主任,主任医师):

我只是陆师众多学生中的一员,跟随陆德铭老师20个年头,师徒名分,情同父子。

我是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从事普外专业的,我的很多病人在乳腺癌术后都会去零陵路(上海中医药大学旧校址)找陆德铭院长就诊。我诚恳地表示,想要在乳腺疾病领域,做一名中西医结合医者的心愿。陆院长欣然接纳了我,于是我成了顾氏外科的第五代弟子,开始了跟随陆德铭老师的抄方学习生涯。

2004年,上海市卫生局开设了高级“西学中”研修班,我报名参加以系统学习。两位导师,一位当然是陆德铭教授,还有一位是中西医结合医院脉管科的奚九一教授。陆德铭老师的大度是业界闻名的。陆师赞奚教授的处方非常有特色,希望我认真地学习借鉴。另外,陆老师一开始就对我说,你是西医的手术医生。一旦哪天你手术不能及时完成,不用和我打招呼。真是大家风范,免去繁文缛节,一切从病人出发。

在工作上,仁心仁术、大医精诚、虚怀若谷,可以作为对恩师陆德铭教授的评价。陆师成为龙华医院副院长后,要求药房常年常备蛇毒血清。陆师说,损耗一些药物,如果能换回生命,绝对是值得的。浆细胞性乳腺炎是一种难治的疾病,陆师却说,我们龙华医院在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诊断治疗上是有独到之处和突出贡献的,尽心尽力地用你掌握的专业技术,精心治疗,才是最应该做的。陆师作为顾氏外科的第四代传承代表人物,像老一辈那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把学术精华传授下去。

生活中,陆师是至善至诚的真性情。用陆师的话,入了师门都算是“有情人”,都要相亲相爱、互帮互助。陆师每年辞旧迎新的晚宴都是老师请学生,并且尽量兼顾到更多的学生。陆师从不追求名利,然桃李不言自成蹊。2014年的大部分时光,陆师都在陪伴生病的师母。在师母不幸离世之后,陆师将深深的爱埋藏在心底。

在我的成长道路中,陆师则是倾注了无限的爱和信任。2006年11月,在陆德铭老师的推荐下,我正式来到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乳腺科工作。到了乳腺科,陆师又让我加入了名老中医工作室,因为有了师姐陈红风教授、师兄刘胜教授的悉心指导、鼓励、帮助,使我短时间内收获良多,才能正式开始中西医结合的行医历程。

2017年,一天下午,收到了上午还在门诊的陆师“中风”的消息。陆师曾经说“施维锦教授是倒在手术台上的,是倒在心爱的工作中,这是上天对大医的恩宠”。陆师耄耋之年工作后“倒下”,又何尝不是上天的眷顾?

斯人已逝,幽思长存。

叶媚娜(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乳腺科,主任医师):

先生于我,既是师爷爷,也是恩师,言传身教,无论治学为人,均令我终身受益。硕士期间,我的导师陈红风教授远赴哈佛大学深造。面对一个几乎零基础的研究方向,我一个从未接触过实验研究的小白不能说不惶恐。先生从不问我你现在实验具体做得怎么样了,但抽空的时候会跟我说说他年轻的时候怎么做研究,怎么写文章。随诊抄方时,我问题多,先生从不嫌烦,忙完了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也从来不以为自己是老师就一定正确,碰到新知识,他会不耻下问,这也让我养成遇到新知识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习惯。

对学生,先生总是满怀着最大的爱护和鼓励。记得有一次抄方时,先生提到生黄芪的一个罕见副反应:腹泻。我一听就非常感兴趣,当晚回去就查资料找原因,连夜写成论文,次日拿给先生看,先生非常高兴。从此以后,先生几乎每次见我就说:小叶文思敏捷,文笔很好!先生就是这样,学生的一点点长处,他总记在心里,引以为豪。

岁岁旧事音容在,朝朝嘱托频回顾。临行更饮一杯酒,天地之间任逍遥!

殷玉莲(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乳腺科,主治医师):

我曾有幸随侍陆德铭先生门诊,在相处的几年中,陆老的一言一行犹如春风,温暖柔和。陆老为人洒脱豁达,健谈风趣。与每一位患者的沟通更像是老友间的闲谈,诊疗结束后患者往往舒心展眉,喜笑颜开,仿若病痛已消了大半。陆老常说需注重情志对乳腺疾病的调摄,这也是陆老治病的特色。

陆老患有多年的糖尿病,但他从不拒绝远道而来的加号患者。记得有一次抄方临近12点,陆老突然低血糖发作,幸得我带着一块巧克力“救了急”。我们都劝他控制下加号,勿耽误了饭点。陆老还是觉得患者跑来不容易,而且正好可以吃巧克力。引得我们哭笑不得。思及此,我又感慨先生之心怀患者,治病不忘医心。

陆老虽已离我们而去,但也感谢他曾给世界留下的一片光亮,愿他去新的地方自由畅游于天地,把酒言欢乐逍遥。

供稿:陆德铭同志治丧工作小组

图片:陆德铭同志治丧工作小组


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想获得更多考研相关资料

京ICP备14027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