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本科生考“双非”研究生!专家:逆向考研,但正向发展

“985”本科生考“双非”研究生!专家:逆向考研,但正向发展

记者巩悦悦

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于12月24日至26日举行,这也意味着,留给考生们的备考冲刺时间还有最后10天。据多所高校及报考点公布的数据显示,“逆向考研”成近年来的考研新趋势。

考研升温,“双非”院校现“报考热”

不久前,“双非”院校武汉科技大学通过官微发布了该校在2022级招生数据,并指出“不少双一流高校学生逆向上岸武科大”,其中不乏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等名校的本科生。

一组数据显示,武汉科技大学2022级硕士研究生新生总数3188名,来自双一流高校的新生有64所高校的159人,分布于武科大18个学院。其中来自985高校、第一志愿报考武科大的2022级研究生新生有8人,来自211高校、第一志愿报考武科大,被录取的2022级研究生新生有38人。

王正是武汉科技大学2022级研究生,他本科毕业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考研调剂到了武科大国家环境保护矿冶资源利用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张一敏团队。据他介绍,当时可调剂的学校比较多,但是本着选择团队和老师比学校更重要的想法,经多方权衡,最终选择了武科大。

武汉科技大学航拍图。(资料片)

记者注意到,“逆向考研”并非个例。去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公布数据,报考该校研究生的12146名考生中,有602名来自“双一流”高校,仅浙江大学就有96人,此外还有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名校毕业生。

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双一流”院校的硕士研究生报考增速放缓,相比之下,“双非”院校的报考热度上涨。

而从2023年考研报名情况来看,这种趋势仍在持续,报考人数增幅超30%的院校很多都是“双非”院校。如:云南民族大学的报考人数较去年增加3385人;海南医学院第一志愿报考人数较去年增加900人;江西农业大学报考人数较去年增长39.52%……

在考研持续升温的大背景下,“双非”院校报考热度上涨的新趋势受到广泛关注。

放弃名校光环,不意味着失败

“双一流”应届生为何选择“双非”院校?

对于“逆向考研”现象,原全国教育家协会理事陶华坤认为,这是基于竞争压力、专业方向、学校层次、城市位置和就业前景等因素的综合选择,是更理性的考研规划。

“我认为,学术水准大于学校层次。自己专业内较好的大学才是好大学。如果选择了名校,但该专业很差,那样也不是很好的选择。”陶华坤建议,要克服“名校情节”,理性规划考研,关注学校的整体办学质量和专业特色,实现从“挑学校”到“挑学科”的观念转变,可以选择办学实力强的学科、专业。

此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选择“双非”高校报考研究生,客观上分离了就读学校与个人能力之间的关联,破除了唯名校论。对于已有“双一流”身份的高校,相当于多了一次对学生进行选择的机会,显然对学校的品质提升和增加流动性更有利。对“双非”高校无疑也属利好,有助于打破唯名校论,促进各种办学资源更理性地依据专业实际需求而非学校的名气配置。

个体“逆向考研”,或为教育生态“正向发展”

如何理性看待“逆向考研”?

北京社科院研究员王鹏表示,从“双一流”到“双非”,这看起来是人才浪费,但实际上,学校的能力水平是综合评定,并不代表每个学生自身的能力水平就差多少。归根到底,找工作还是要看实践能力和市场的接受程度。

李骏翼是一位跨界教育研究者,他认为,个体的“逆向考研”或许寓意着教育生态的“正向发展”。

具体来看,“逆向”本身就残留着“线性思维”的痕迹,过去只有“由低向高、由职向普、由普向优”才是被接纳的正向成长路径,在人才规模小、空间大、维度少的年代,没有太大问题。如今情况已经迥然不同,线性路径下成长起来的人,猛然发现自己的生存力和竞争力并无优势,自然会寻求差异化的探索路径。

李骏翼指出,当更多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期望,选择认为能学有所成并创造价值的方向,才是更加健康的教育生态。而要实现这种状态,并不意味着教育的“散漫”和“失控”,反而只有在教育实现高度数字化治理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实现。

“研究生教育发展已经破除单一数量扩张的路径依赖,向着多元高质量的方向发展。”陶华坤认为,应理性评判学历、学位与能力之间的关系,提高研究生教育的“专业性”,注重培养和适应国家“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想获得更多考研相关资料

京ICP备14027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