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本考研去复旦的几率,二本考研去复旦的几率大吗
最近在看黄灯老师的《我的二本学生》,这本书中黄灯老师介绍了一些她所教过的学生,其中有两个都想考研的学生让我印象深刻。
这两个学生一位叫做冉辛追,一位叫姚大顺,两人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也都有一颗考研的心,可冉辛追三次考研,最终跨专业进入复旦读研,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可大顺并未如愿。
冉辛追出生在一个甘肃平凉泾川县一个小康家庭,爸爸接替爷爷的位置在邮局上班,一直做到了邮局一把手,妈妈原本在棉纺厂工作,后来国企改革下岗,为了更好的照顾孩子,辛追妈妈选择了全职。
冉辛追的父母对儿子的教育还是非常重视的,尤其是妈妈,在辛追小时候,一次次鼓励儿子考北大。
当看出辛追从小对阅读特别感兴趣之后,父母特地为他订了不少报刊,当时许多报刊杂志都挺贵的,一本漫画要七块八,可是因为儿子喜欢,辛追的父母也照样给儿子订。
而当时他们那儿一顿饭才只要一块八,足以看出辛追的父母在儿子教育上面是非常舍得投资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辛追才能从一个二本院校如愿进入复旦大学读研,毕竟他是考研三次才能得以进入梦寐以求的复旦。
一个人能在考研两次失败之后还能继续考研,说明他的家庭也是非常支持的,不然当身边的同学都陆续工作挣钱之后,自己还在花家里的钱读书考研,家里又不支持,压力还是非常大的。
02
辛追还是幸运的,他的父母非常支持他考研,在他考研期这三年来,父母每月给他提供三千元的生活费。
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辛追第三次考研,一百二十名考生,复旦只招十多人,其中还有八名同学是保送生。
辛追考出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和第一名只差四分,所以尽管他的第一学历并不是特别好,但还是最终凭借自己的实力进入复旦读研。
辛追的例子和我一个高中同学小周的经历也非常相似,小周毕业于一所北方一所三本院校,和辛追一样一心要考研,而且目标是进北大读法律。
第一次考研没考上北大,可以调剂去北师大,小周放弃了,选择再次考研。
第二次考研,小周笔试过了北大的分数线,可是面试被淘汰,最后调剂去了社科院学法律。
虽然小周没有像辛追那样进入自己心仪的学校,可是能从一个三本院校考进社科院也是非常厉害了。
同样小周的父母也和辛追的父母一样,非常支持孩子考研。
03
黄灯老师的另一位学生,同样想考研的姚大顺也同样想跨专业考研,可结果却和辛追不同。
姚大顺出生在广东汕头的多子女家庭,潮汕是比较重商的地方,父母对教育并不如辛追的父母那么重视。
再加上家中还有两个弟弟,而大顺的父母虽然做生意,也没挣到多少钱,所以大顺的父母并不像辛追的父母那样支持儿子考研。
大顺在毕业之后就选择了工作,可因为爷爷的去世错过了最佳的找工作机会,大顺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并不顺利,先后换过几个工作,在事业上也无太大长进。
而大顺的妈妈对儿子的现状一直非常不满,想让儿子稳定下来进入比较好的单位,作为家中的长子,父母对大顺有着比较大的期望。
这也是虽然大顺对自己是有着清晰的规划,可他却不能像辛追那样一心一意地考研的原因。
黄灯老师在书中也提到大顺工作几年后还是决定考研,一边备考,一边创业,最终结果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不同的家庭,父母对待教育的态度不同,也直接导致辛追和大顺两个人考研结果的不同。
04
黄灯老师在书中也这样写道:不同的家庭和成长环境,决定他们选择不同的抵达路径。
如果大顺的父母也能像辛追的父母那样非常支持儿子考研,大顺可能也早就考研成功了。
近年来原生家庭这个词一直不断有人提起,或者真的是原生家庭确实能够影响孩子的人生吧。
父母的受教育的程度、工作、性格等都直接影响着孩子一生。
就像欢乐颂里面的关雎尔和邱莹莹也同样是在上海租房的女孩,可是因为父母的不同,两人的命运也不同。
关雎尔的父母是中产阶级,邱莹莹的父母是普通工人,两人对孩子的教育和事业的帮助也不同。
再比如作为独生子女的邱莹莹又比出生在重男轻女家庭的樊胜美又幸运的多。
如今我们也为人父母,我想说不管我们原本的原生家庭如何,都不妨碍我们通过努力,力所能及地给予孩子更好的生活,更高的起点。
二本考研去复旦的几率(二本考研去复旦的几率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