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22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分数线
教育机构来说,对于品牌的一个追求往往比其他的产品来得更加重要。因为其他产品不好,我们可以申请退换货,服务不好,我们可以要求对方服务更多,并且需要适当补偿。但是教育机构一旦授课了,就没有办法重新来过,就算是因为发现教育质量不好,你想要退货,时间也已经过去了,因此品牌才是决定这个机构是不是靠谱的关键。现在市场中的线上机构是相当多的,那么考研机构有哪些算得上靠谱的呢?以前已经具有一定的教育品牌和口碑的往往是不错的选择。比如说高途考研就是一个例子。高途原本就是教育行业的,具有相当的教育经验。因此高途推荐的线上课程更具有选择的可靠性。 2、看教学方法
中国传媒大学专硕报考指南
一、招考专业分析(MJC)
中传 MJC 共 10 个方向,但其实每个方向就相当于一个专业,它是单独招生的,报
考的时候就要选择方向。与学硕初试是按照整个专业来划定分数线不同,专硕是按照每个方
向划定分数线,这一点要特别注意。此外,每年的接受统考的人数和推免的人数招生简章里
面都有表明,2018 年共招收 95 人,每个方向接受推免生 3-4 个。
2014-2018 三年国家线: 350 分、345 分、350 分、345 分、345 分。
1、新闻实务
2014——2018 年的分数线分别是:365、366、350、363、372。
导师很牛,有白岩松等明星导师,实力雄厚,就业面广,几乎所有和传媒有关的地方都可以
去,比如报社、广播、电视台、网络等等。研究的就是采写编评摄播等业务类的东西。
2、媒介市场调查与分析
2014——2018 年的分数线分别是:350、363、350、371、372。
主要做收视率调查,像索福瑞公司这种, 有理科背景比较好,不然开学了统计学啥的课程
会把自己搞晕的。
3、以下03国际新闻与传播 、04 电视新闻采编、05 新媒体采编实务,都属于电视学院,
分数线不同:
03 方向, 2014——2018 年的分数线分别是:363、345、350、381、381。
04 方向, 2014——2018 年的分数线分别是:363、345、350、381、392。
05 方向, 2014——2018 年的分数线分别是:363、360、350、389、384。
这三个其实是一起上课一批老师,学的内容一样的,具体研究啥主要看导师。
03 国新方向复试时候要求用英文做自我介绍,以前复试笔试会考英语,近年复试改革,三
个方向和学硕一张卷子,不考英语了,就业方向比如中央四台,或者央视北美分台。04 就
是电视新闻编导,去央视 13 台。05 就是视听新媒体,比如去爱奇艺、去搜狐,研究网络
视频等。
4、06 体育新闻传播
这是 2016 年新开的方向,属于电视学院,2018 的分数线是 366。
5、07 口语传播实务
属于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2014——2018 年的分数线分别是:350、345、350、366、354。
主要学播音主持,初试前需要提交作品,就业方向是主持人。
6、08 品牌营销传播
属于广告学院, 2014——2018 年的分数线分别是:350、360、350、380、384。
这是广告学的专硕,主要就是去广告公司或者去普通公司做品牌形象推广等工作,做文案等等。
7、09 融媒体传播
属于传播研究院, 2016-2018 年分数线是 350、386、366。这是 2016 年新开的方向,
学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专硕。所以,偏理论,实践性想对较弱。
8、10 国际广播电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属于国际传媒教育学院, 2016-2018 年分数线是 350、355、370。这也是 2016 年新
开的方向,可以拿国内国外两个学位,一年国内一年国外,也可以两个国内,但是费用较高,
一年学费 8 万块。 主要就业方向也是广播电视以及视频节目方面。
二、分数线、报录比和难度分析
中传的最大的特点就是报的人多!
考试题目的难度相对而言比较中规中矩,没有特别新奇的内容,比较容易摸索,但是因为竞
争激烈,录取难度也很高,报录比按照往年的规律差不多(+-)15:1,并且呈逐年增高之
势。对英语和政治的小分要求也比较高。
(1)2018 年
国家线 345(文学类)
(3)2016 年
国家线 350(文学类),统一分数线 350,政治 53,英语 80
(4)2015 年:
国家线 345(文学类)
(5)2014 年:
国家线 350(文学类)
(6)2013 年:
国家线 350(文学)
三、学校与学院简介
简称“中传”,每年向全国各地媒体、电视台、电台输送专业人才,名声在外,就业率
高,实力强劲。位于首都北京,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 工
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新闻传播学“双一流”学科高校。前身是创建于
1954 年的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是我国广播电视工科高等教育的起源。1959
年 4 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升格为北京广播学院。2004 年 8 月,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
中国传媒大学。知名校友有罗京、白岩松、鲁健、欧阳夏丹等。中国传媒大学的 MJC 属于
中传的新闻传播学部,由电视学院、新闻学院以及传播研究院组成,师资雄厚,水平较高。
从“传媒”二字可知,新闻传播学院是中国传媒大学的招牌学院,多年以来培养了很多
明星校友,知名主持人,以及各方向专业人才,每年报考中传新闻学院的考生不胜枚举,无
论在教学的软件与硬件设置上都有着极大地竞争力,并且具备丰富的经验。
四、老师介绍
1、新闻实务方向:
新闻学院的导师比较多,新闻实务与学硕新闻业务方向的导师是同一批,一般老师每年会带
3 名学生。
(1)刘昶:( 教授 博士生导师,新闻学院院长,欧洲传媒研究中心主任)
法国文化教育骑士勋章获得者。1983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同年以全国第一
名的优异成绩考取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研究所出国研究生,1984 年国家
公派留学法国,获法国新闻与传播学硕士、博士学位。旅法 22 年间,分别在法国的电台、
电视台、报纸从事新闻工作,任编辑、资深记者、副总编辑,后供职法国传媒企业,任执行
总经理。2005 年回国执教。
(2)张丽:(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新闻学专业,广播电视新闻研究方向。主讲课程:电视新闻与节目制作、广播电视节目评析
研究领域:电视新闻节目与节目制作研究数字电视与新媒体研究。主要科研成果:校级课题
《现代电视技术对电视新闻采制及其传播的影响》负责人。中宣部课题《新闻宣传质量评估
标准调研 设计与论证》成员广电总局项目《科技新闻传播》负责人。国家级课题《广播电
视多出精品的机制研究》成员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项目《世界广播电视发展与趋势》负责人。
中国传媒大学“382 人才工程”项目《中国数字电视研究》负责人
(3)潘力: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常务理事、中广协会交通宣传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传媒大学
广播产业研究所所长、传媒博物馆馆长,新闻学硕士生导师、教授。
(4)方毅华 :
博士生导师 新闻业务教研室主任新闻学新闻业务,广播电视新闻类节目,媒介研究先后在
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山西人民广播电台任记者、编辑。8 年期间发表大量新闻作品并多次
获得省级、中央级奖励。发表若干学术论文并参与主编《中国优秀广播作品文选》一书。参
与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科研项目有《 CCTV-2 时尚改版研究》《 CCTV“ 对话 ” 改版
研究》《网络调查和网络统计方法研究 》和《当前中国社会价值观研究》等。专著、教材《广
播电视新闻性节目规范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共 33 万字。
(5)李舒女
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共中央党校政治学博士后。为新闻
学、传播学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主讲《中外视听新闻作品研究》、《新闻评论》、《广播电视
新闻评论》等课程。主要研究领域:新闻业务、媒介政策、大众传媒与政党政治。教育部考
试中心全国自学考试命题专家。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新闻评
论》编写专家,教育部全国自学考试统编教材《新闻评论写作》编写专家。
参加过包括国家社会基金重大项目在内的 6 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出版专著《传播学方
法论》,合著《新闻评论写作教程》、《广播电视新闻评论》、《新闻评论与电子媒介》、 《21
世纪初我国大众传播媒介发展战略研究》,发表学术论文 20 余篇。论著《21 世纪初我国
大众传媒发展战略研究》(副主编)获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论文
《开放 联合:中国广播发展的必然选择》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第 11 届全国广播电视学术
论文一等奖。多次获得中国传媒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入选中国传媒大学“382 人
才工程”。
(6)宫承波:
博士生导师,媒体创意教研室主任新闻与传播理论、媒体创意,文化创意产业个人著作《新
媒体的多维审视》《传播学纲要》《媒体创意导论》合著《新媒体产业论》《新媒体失范与规
制论》《文化创意产业总论》《民族审美心理学》《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以及主编教材《现
代报刊概论》《广播电视概论》《新媒体概论》《动画概论》《广播电视创意与策划》《出版策
划》《新闻历史与理论》《新闻业务》等。
(7)段鹏:
职务: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著作:《国际传播与国际形象——
国际关系的新视角》(刘继南、段鹏合著)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
生导师。传播专业委员会主任。1974 年 12 月生于北京,1997 年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毕
业,保送直读硕士学位。
受学校委派 1997-1998 年度在北京电视台新闻早间节目部工作锻炼一年,参与组织拍摄
大型新闻专题片《送别小平 72 小时》等系列新闻专题片,受到一定好评。1998-2000年,
在北京广播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期间共发表论文学术成果近 60 万字。2000 年留校任教
并攻读传播学博士至今,先后任《广播学院报》主编、网络传播教研室主任、传播和媒体创
意教研室主任、传播理论教研室主任。期间曾多次赴美国和港台地区交流讲学及国内外各类
学术研讨会。 四年来累计出版专著(含与人合著)7 本,主编 4 本,完成国家重点课题
一项,省部级课题六项,发表学术论文30 余篇,主讲《传播理论研究》、《受众分析》、《网
络广告》、《电子商务》等多门课程,多次受邀赴国内各省级媒体评奖、讲学,在中国大陆广
电体制、媒介受众心理、传播制度研究等方面颇有心得。
此外,还有一些优秀教师如王宇 罗哲宇 刘年辉 凌昊莹 李飞雪 牛慧清 王志 白岩松等
2、媒介市场调查与分析这个方向主要只有三个导师:丁迈、沈浩、肖明。
他们主要研究的是就是大数据。他们成立了自己的研究所,学生负责在研究所帮老师做项目。
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SSI)成立于 1992 年,是一家集教学、科研和媒体/市场
调查服务于一体的研究机构,设立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目前的研究主要涉及网
络调查方法、互联网使用与青少年创造力、网络关注度模型、广播电视节目评估体系、受众
需求与满足、奥运会媒介传播效果和数据挖掘等领域。在对外服务方面,主要着重于媒体/
市场研究的设计和分析,也可提供具体调研项目的全方位服务,主要研究人员均接受过海外
的专业培训,按照国际的规范和准则操作,在市场研究领域具有良好声誉。
3、03 国际新闻与传播;04 电视新闻采编;05 新媒体采编实务
这三个方向都属于电视学院,尽管这些方向分方向招生,但是,复试面试都是同一批老师。
考入之后也是在一起上课,各个方向的培养课程基本相近。据了解,有以下导师数量比较多:
(1)顾洁:
2004 年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并留校教学,澳大利亚留学读取博士研究生。
为电视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业内资深专家。他理论知识扎实,由他翻译的著作《演播室导
播》(罗德•费尔韦瑟著 2004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被国内外学者多次引用。先后主讲专业
课程《电视导播》、《摄影技术》和《摄影
构图》。其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2)杨凤娇: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电视系讲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专业,获硕士生学位。
主要著作有《电视分众化传播趋势的发展策略》 发表于 2001 年 6 月《电视研究》杂
志;2001 年参加部级课题“中国电视史”研究,承担中国电视经济报道发展史部分;《新
闻采访写作》课程教改获得 2001 年北京广播学院课程教改截项评比二等奖。教授的主要
科目:新闻采访写作、电视采访。课程逻辑严谨,内容详实。
(3)曾祥敏:
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文艺编辑系,2003 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攻读传播学博士学
位。2005 年 8 月——2006 年 8 月,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访问学者。
参与编撰《电视摄影创作》、《世界遗产与我们》、《电视节目策划》等著作。参与编导拍摄了
20 集电视系列片《中国广告二十年》。主要讲授课程“电视新闻”、“影视观念探悉”。课程
内容宽泛而又不失深刻。
(4)祝虹: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教授,曾多年留学法国,翻译和创作了一批有分量的论文;还参与编写
了《影片分析系列教程》,是《欧洲电影分析》的主编之一。主要从事电影艺术分析等方面
的研究和课程,其课程理智与激情交融,深受学生喜爱。
(5)陈默: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教授,电视节目研究所所长。媒介文化传播方向和电视艺术理论方向的
研究生导师。1995 年在武汉大学获西方哲学博士学位。1996 年在北京大学做经济学访问
学者。主要著作包括《中国电视与市场经济对话》《电视文化传播》《影视文化学》等。
(6)赵淑萍: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教授。1977 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采编本科。现任中国新闻教育学
会理事、中国广播电视学会节目主持人学术研究委员会学术委员。主要著作包括《广播电视
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权威与个人魅力--美国新闻节目主持人成功之路》等。主要讲授
课程包括:《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电视采访》《电视新闻节目》DV 创作训练等。
(7)任远: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教授,硕士生导师。11959 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
本科。担任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理论委员会主任;历任四川“金熊猫”国际电视节、
广东“金龙”华语国际电视节评委。1975 年 5 月以“荣誉嘉宾”及唯一一位学术报告人
身份出席芝加哥“风城”国际纪录片节。主要论著有:《东西方纪录片对比研究》、《电视编
导基础》、《屏幕前的探索》等专著 20 部;发表学术论文、评论 200 余篇。编导电视纪录
片 30 余部(集)。1985 年担任编剧的《大林和小林》木偶连续剧获二等奖。1987 年因
编导纪录片《大连漫游》、《神功之谜》及中日合拍《丝绸之路》在全国第一届优秀电视专题
节目评奖一等、二等及荣誉奖。
(8)郭镇之: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1982 年留校任教。1985 年 9 月
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师从中国新闻史专家方汉奇教授,研究中国电视史。1988 年至
1994 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从事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与广播电视学的研究工作。
1994 年至今,在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任教,主要讲授新闻传播史、广播电视史和外国广播
电视课程。曾在加拿大、美国、韩国作学术研究。发表研究文章逾百万字。代表作包括《中
国电视史》《北美传播研究》、《传播论稿》、《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主译),即将
出版翻译文本《传媒历史的分析:大众媒介在加拿大》和主编文集《韩国的文化与传播》、
《国际与文化间传播》。
(9)孙振虎:
北京广播学院博士研究生,现为电视与新闻学院电视系讲师,同时为电视系摄影研究室副主
任,学院副教授,业内资深专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电视新闻和电视纪录片。他多次担任《国
视 DV》等影像大赛的评委,并在各专业报刊杂志上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实践创作经验丰
富。 “幽默风趣”、“博学多才”、“激情四射”――这是孙振虎老师留给每个上过他的课的学
生的最深印象。每次上课,他风趣的话语和丰富的面部表情总是引起学生们的哄堂大笑,而
他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着实让学生折服。除了教授学生关于摄影和影视的理论知识外,
他还凭借自身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他在课堂上给学生传授了很多在摄影和影视创作实践时
的经验以及在今后工作中要注意的事项和方法,让学生们在以后的创作和工作时受益匪浅。
(10)陈刚: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后留校任教。在
校任教期间,曾调中国中央电视台工作三年,参加新闻、新闻专题及纪录片等各类电视节目
的拍摄与制作。目前负责组建“北京市示范广播电视与新媒体实验室”,培养指导“2008 年
奥运会公用信号制作”的摄像师。
讲授的主要课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电视摄影造型》,《摄影造型》。
(11)秦瑜明: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副教授,电视摄影教研室主任。曾赴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深造。主要作
品有《电视传播概论》,《专题化与对象化――电视社教发展走向分析》(《现代传播》2002 年
02 期),《关于电视现场直播的两点思考》(《现代传播》2001 年 03 期)等。
开设课程:电视传播概论。教学以内容丰富和慢节奏著称。
(12)孟群:
1962 年 01 月 10 日生于北京,中国共产党党员。1984 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工程
系电视播控专业,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教授。
1988.11—1989.5 赴日本东京朝日电视台进修。1991.8 参加北京亚广联演播室制作技
术培训班。 2000 访问欧洲十国。现负责组建“北京市示范广播电视与新媒体实验室”。主
要作品包括《电视节目制作手册》、《电视制作技术》、《电视节目制作技术》、《电视数字制作
技术》等学术研究课题主要包括多媒体课件《电视节目制作技术》,为北京市教委教改项目
“现代远程教育广播电视新闻等专业(电视编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创新研究”课题成果,
2002 年 3 月在远程教育网上实施,并已由今日中国出版社出版。主要教授科目:电视制
作技术、非线性编辑、电视节目制作等。
(13)张绍刚: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副教授。担任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大家看法》栏目主持人。其教
学以口才犀利,幽默却不失睿智与深刻而著称。主要担任课程是以小班为单位的分析学生自
己作品的开放课程。台上他是万种瞩目,思维敏捷的著名主持人;课堂里他是嬉笑怒骂尽情
展现的好老师。
(14)张雅欣:
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后留学日本成城大学。先后担任由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文联和广
电总局举办的政府奖“骏马奖”的评委;金鹰奖纪录片部分的评委;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主
办的全国纪录片学术奖的评委。同时,也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河北电视台、中
国教育电视台等制作的大型电视系列片的策划活动。同时,也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
台、河北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制作的大型电视系列片的策划活动,多部作品获“五个
一”工程奖、“彩虹奖”等奖项。著作:《电视概论》、《电视的跨国传播与民族文化》、《中外
纪录片比较》、《纪录片比较研究:民众文化的电视记忆》。发表《异文化的撞击》(《现代传
播》,1996 年第 12 期)、《日本著名新闻节目主持人——筑紫哲也》(《世界电影》,1997 年
第 4 期)、《地域文化与电视》(《世界电影》,1998 年第 5 期)等。
开设课程:中外纪录片比较,课堂风格平实而自然。
(15)何苏六: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纪录片学会副秘书长,国际纪录片协会会
员,中国电视金鹰奖评委,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评委,中国视协行业电视委员会纪录片评
委,1998 年第 6 届(法国)国际青年电视节评委会副主席,纪录片学术网站《纪录•中国》
www.chinadocu.com 创办者、负责人, (北京)国际科学纪录片展评研讨会组委会办公室副
主任。1996 年,创作纪录片《母亲,你别无选择》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5 届国际青年
电视节最佳评委奖和最佳观众奖;其后又任《走进香港》、《大戏女小生》、《家在北
京》、《千秋基业:邓小平与中国教育》、《紫禁城今夜灯火通明》、《为了共和国的"太阳"》、
《"不守本分"的院士》等大型纪录片的编导片
(16)高晓虹: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教授。电视学院院长。1956.10 月生于浙江省杭州市。汉族,北京广
播学院电视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1982 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新闻摄影
专业,法学硕士。社会职务有: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出版的主要著作有《电视专题研
究》《电视摄影与编辑》及 20 小时教学节目、《电视写作》及 6 小时教学节目、面向21 世
纪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研究(北京市的科研项目),《电视广告谋划》和《世
界电视之窗》,并发表论文多篇。通过对大量广播电视新闻奖获奖作品的观摩、解读和批判,
让很多同学初尝电视新闻语的滋味之时,放弃了原有的自以为是,开始重新谦虚谨慎地学习
一门新的语言形态。同时更让大家认识到电视媒体在新闻传播能力上高于、难于平面媒体、
广播媒体之处,这种深刻的差异本能地建立起根深蒂固的媒体人所应秉持的责任感。
4、口语传播实务:这一方向属于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与学硕其它方向一起上课,导师也
是同一批,名单供参考,入学之后选导师。学院领导:院长鲁景超教授;书记郑维林、副教
授;副院长李洪岩,副教授;副书记金北平,副教授; 副院长栾洪金,副教授;博士生导
师汪良老师。还拥有姚喜双、 鲁景超、曾志华、 郭招金、陈晓鸥、赵俐、卢静、喻梅、翁
佳、丁龙江等优秀教师。另外,白岩松老师每年也会带播音主持学院的两名学生
5、品牌营销传播方向,属于广告学院,导师名单如下:
(1)黄升民:
广告学院院长,他是中国广告学术界和传媒学科的代表人物。此人是一个拿破仑式的领袖对
学术一丝不苟,对学生严格要求。除了学术,黄升民的个人魅力指数极高,广告学院有一批
为数不少的学生都将黄升民老师作为偶像,黄升民老师现在通常不直接带学生,和学生的交
流一般通过项目组的工作来进行。但是他对论文审核比较严格,黄老师主要从事广告理论、
媒介、广电问题、数字电视、内容产业等问题的研究。
(2)丁俊杰:
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他是黄老师最久的搭档,更是广告学院最为主要的老师之一。丁老师目
前仍然主持着广告学院的很多项目。丁老师人称“老勾”,他的风格与老黄截然不同。老勾
对人和风细雨,哪怕是批评也是面带微笑的。这是教师风格上的不同,至今仍有很多毕业的
师哥师姐们对“黄勾”的巨大差异津津乐道。
(3)张树庭:
本科是浙大中文的,至今仍有浓厚的福建口音。阿张是正宗黄门弟子。张老师年轻力盛,不
仅教书,还居学校要职。张树庭老师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待学生非常认真负责。主要从事策划、
品牌、营销等方面的研究。
(4)钟以谦:
钟以谦被公认为是广告学院最帅的老师,较为低调严肃。因为事务较多,所以带的研究生也
不多,但是基本上也是要三年的。主要从事广告媒介的研究。
(5)袁方:
袁方老师学科背景复杂,从清华到到国外,从工科到文科。袁老师在 CTR 央视研究机构任
职,主要领域是广告媒介。
(6)初广志:
初老师也有丰富的广告操作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功底。讲课内容充实全面,彬彬有礼,和蔼可
亲。他应该和自己的研究生接触的时间比较多。初老师的领域以广告实务为主。
(7)黄京华:
工科出身,主要研究数据、消费行为,主持多年的《IMI 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年鉴》的编
写工作,同时还有其他很多的调研项目。
(8)齐小华:
公关方向的导师,同时负责研究生的教学工作。
(9)陈宏年和肖虎:
两位是设计方向的导师,前者国画出身,为人随和。肖虎老师在广告学院的楼顶上自己搭了
个工作室,做自己的设计。
(10)何辉:
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广告作品的分析,国家形象、攻关等研究,知识身后可以给学生传授
很多真经的。何辉老师还有自己的武侠小说出版,名为《龙吟记》。
五、参考书目
1、基础书目
2、拓展书目
(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五版)》,复旦大学出版社
(2)张国良:《传播学原理(第二版)》,2014.
(3)《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专题精编·传播学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4)检索:中国知网、谷歌学术搜索、百度学术
(5)期刊:《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新闻与传播研究》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22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