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科技大学考研(南方科技大学考研难度)

南方科技大学考研,南方科技大学考研难度

5月22日,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本次党代会,擘画了广东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提出聚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南科大是一所快速发展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南科大供图

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作为快速发展的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当前,南方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南科大”)正在助力“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与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的建设,为广东省的高质量发展注入高等教育的力量。

“去筹转正”十年来,南科大在校学生由创校之初的45人到现在的9000多人,教师人数从两位数到现在的1000多人,已经建成8个学院、33个系(中心),形成了以理、工、医为主,兼具商科和特色人文社科的学科体系。今年2月,南科大正式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

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讲席教授李凤亮。人民网 江佳玲摄

“南科大要争当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冲锋舟和先遣队。”近日,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讲席教授李凤亮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表示,该校自筹建以来,始终将追求一流作为自身的战略目标,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正向着建成贡献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这一目标,大步前进。

2020年3月,南科大与深圳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联合首次描绘灭活新冠病毒真实形貌。南科大供图

“新型研究型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变量和增量”

人民网: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创新”是关键词之一。在推动创新方面,您认为南科大应该做出怎样的贡献?

李凤亮: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这也意味着广东科技和产业创新优势将被推向新的高度。近年来,广东省在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三大奖”上表现突出,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成效显著,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建设,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挂牌运作,区域创新能力领跑全国。

报告提到,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推进人才强省建设,这方面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感受特别深。过去五年,广东高等教育快速高质量发展,不仅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技师学院实现地市全覆盖,而且通过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大学及“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计划,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举个例子,今年2月,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广东就增加了3所,这显示了国家对广东创新驱动的大力支持,也反映了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高瞻远瞩,大力度推动实施“冲补强”计划的突出成效。

作为广东高校,我们如何在广东高质量发展中有更大作为?我认为,一是明确创新目标,在探索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广东路径”中找准大学定位、贡献“高教力量”;二是打好创新人才基础,助力人才强省建设。南科大应当在全省创新格局的构建中充分担当起基础研究的重任,并进一步培养、汇聚高水平人才,持续打造“人才蓄水池”,助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

省党代会擘画了广东未来五年发展蓝图,未来五年也是南科大“双一流”建设的关键节点。南科大将结合筹备召开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将省党代会精神学习传达好、深入贯彻好、创新实践好,早日实现建设扎根中国大地、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新型研究型大学的目标。

南科大检测中心。南科大供图

人民网:当前我国提出,要加强高校基础研究,布局建设前沿科学中心,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为何强调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和传统高校、尤其是传统的研究型大学相比,它有哪些特点?

李凤亮: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而科技创新正是其中的关键。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国家希望新型研究型大学能够作为“尖兵”,对国家重大战略科技问题进行攻关探索。

新型研究型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变量和增量,肩负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试验田的重任。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有利于加强基础研究、推动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人才教育培养。

与传统高校相比,新型研究型大学有办学时间短、高起点、研究型、对外开放程度高、小而精等鲜明特点,不但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创造一流学术成果,还肩负着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等使命。

作为深圳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创建的一所高起点、高定位的公办新型研究型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有责任也有义务进行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探索,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人民网:您说新型研究型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变量和增量,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李凤亮:新型研究型大学不是中国首创。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地区等,根据科技发展的最新形势,率先在高等教育的体制机制、学科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尝试,是当今世界新型研究型大学探索的先驱者。

我认为,国家将新型研究型大学作为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看到它在创新人才培养、基础研究、重大技术攻关等方面的潜力。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较为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包括本科高校、职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等,在校大学生数量、高校数量已居世界前列。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现有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培养路径,在支撑我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变量、增量作用体现在,能够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借助集中力量干大事的举国体制,结合国际优秀的办学经验,走出一条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新路。

我们看到,现有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规模较小,具有很强的创新性、探索性,集聚全球高水平教学科研人才,形成了人才引育的矩阵,国际化程度非常高;在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方法,例如南科大的书院制、导师制等,这为实现创新人才培养、基础研究、应用技术攻关等目的做出了有益探索和贡献。

人民网: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作为党的十八大以后快速成长起来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党建引领在南科大建设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李凤亮:加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特色,也是办好大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保证。在这方面,新型研究型大学也不例外。

南科大是党在新时代建设的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建校十年来,坚定不移加强党的领导,走出了一条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学校党委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教育工作各方面各环节,立志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范例。我们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提出并深化探索了“党的全面领导和现代大学治理双融双促”理念,实现了党的领导、行政治理与学术管理的有机统一。学校不断完善基层党组织架构,构建起党的领导“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的工作格局。

同时,推动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在基层党组织创新“党建+教学”“党建+科研”“党建+业务”模式,实现了基层党建与教学科研管理深度融合。

针对学校“海归高知”聚集的特点,学校持续做好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归国留学人员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工作,包括院士在内的一批高层次人才纷纷递交入党申请书。我们创新构建“三大圈层”思政育人新体系,形成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实践支撑+文化协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链条。

南科大校长薛其坤与院士代表、师生代表齐唱《共和国之恋》。南科大供图

“要把年轻学子培养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人民网:今年是南科大“去筹转正”十周年。这十年来,南科大在创新办学思路、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做了怎样的探索?

李凤亮:2012年4月16日,教育部正式发文,批准南科大建立。当时批复文件上,明确写了两个“探索”——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因此,南科大从筹建之初就打破常规,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构建起适应新型研究型大学发展的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机制。

人才培养模式上,南科大率先改革招生制度,采用“631”基于高考的综合评价录取模式,面向全国招收优秀学生,被全国一流高校广泛借鉴。学校关于自主招生、通识培养、学真本事等方面的提法,均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人事管理方面,我们完善了“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择优聘用、合同管理”的全员聘用制度;全面实施国际通用的终身聘期制、准终身聘期制和固定聘期制教师分类聘用、考核评估、晋升制度体系,建立教师晋升和退出机制。

这个机制的建立是国际化的,事实证明,也激发了教师队伍的动力、压力、活力。南科大的教师之所以能保持高水准、充满活力,跟这一机制的实施有很大关系。

无论是独具特色的理事会治理架构,还是“631”综合评价录取模式,或者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南科大一直坚持开展具有首创精神的实践探索,持续为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贡献“南科大智慧”和“南科大方案”。

“南科新青年·一起向未来”青年演说会现场合唱。南科大供图

人民网:南科大的创新制度、机制在科研成果的提升或研发力量的提升方面有哪些体现?带来了怎样的促进作用?

李凤亮:南科大办学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扎根中国大地,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新型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新时代担负起教育报国、科技报国的历史重任,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在办学过程中,南科大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同时尊重“追求卓越、学术自由、学者自律”的大学精神。我们实行独立的课题组负责人制度,无论是年轻的助理教授,还是院士,到学校后都能根据配置或自己争取来的科研资源,迅速组建科研团队。学校充分保障每个课题组负责人对项目的主导权,真正把学术研究的自主权交到每个老师的手中,极大激发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创造性。

同时,我们注重科研平台的打造。一方面,建立了创新材料研究院、前沿生物技术研究院、深圳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等一批跨学科研究平台,促进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并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各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协同攻关。

另一方面,与深圳的龙头企业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双聘制”联合设立实验室,打造由龙头企业牵头、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参与的创新联合体,助力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们还和深圳各区建立了紧密联系,牵头筹建深圳海洋大学、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协同共建深港微电子学院、南方工业技术研究院(深圳)、光明高等研究院、坪山生物医药研究院等一批产学研合作与人才培养平台,在“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双改”示范中体现大学作为。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大力推进科研评价改革,将科研评价的周期拉长。这些努力非常有成效,如2019年、2020年南科大科研成果两次入选科技部“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近5年学校在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了60多篇论文等,这对于一个刚满10年的大学来讲,非常不容易。

南科大学生参与科学实验。南科大供图

人民网: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创办南科大的一个重要目的。目前南科大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怎样的特色?在实践中是如何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

李凤亮:要把年轻学子培养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是我们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真正要实现的目的。通过10年左右的探索,南科大已经形成了以学分制、导师制、书院制(“三制”)为基础,以个性化、精英化、国际化(“三化”)为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其中,书院制是南科大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核心组成部分。书院紧扣立德树人的目标,致力于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人格养成、社会适应、个人特长等方面的多维度成长,助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综合素养、创新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导师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在学习生活中给学生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因此,在南科大,所有的教师、教授都要在书院担任学生的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人格成长、朋辈交往、社会适应、生涯规划的教育。

与此同时,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到真本事,更要学到做人处事的道理。南科大一直坚持“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我们正在探索关于学生培养的六大通识,当中,除了理工通识、文科通识、美育通识、劳体通识、创业通识之外,还专门设定了成长通识,由书院和思政中心共同完成。

根据数据,南科大的本科毕业生里,每年70%左右能够在境外或国内的一流大学继续深造,30%在粤港澳大湾区实现高质量就业。这些人才培养的成效和我们实行“三制三化”是密不可分的。

南科大校园鸟瞰图。南科大供图

“南科大10年来的创新探索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人民网:您认为近年来南科大的探索,能否给国内其他地方的高校建设带来借鉴意义?

李凤亮:当初国家支持创办南科大,不仅是为了给深圳这座城市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也希望这所学校能在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突破发展过程中,探路先行,实现更大的作为。

南科大在发展过程当中,一直坚持改革探索,不管是创新办学理念,还是创新治理体系、人事管理、科研管理、人才培养,以及创新党建和大学文化建设等,其中很多创新举措,我相信是可以复制推广的。

目前,国内有一批新型研究型大学,如上海科技大学、西湖大学等,我们也经常进行交流。例如,怎么进行理念引才、事业育才、科学管才、文化润才,这些工作实际上都是有规律的。

与此同时,南科大这些年做的探索,如全员聘任、分类评价等,正在被国内的新型研究型大学甚至一些传统体制的高校学习并应用。事实证明,这些制度创新是能够激发教师队伍的潜力和活力的。

此外,还有刚才提及的书院制、导师制,创新人才培养举措等等,也成为不同高校之间交流互鉴的重要内容。所以,我觉得南科大这十年来的创新探索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需要不断向国际、国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学习借鉴,求取其他学校的创新探索经验,实现交流互鉴,争取早日跻身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

南科大第七届运动会。南科大供图

人民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当前,您觉得南科大如何实现自我提升,加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进程?

李凤亮:南科大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心怀“国之大者”,善谋“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加速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

南科大的创校精神是“敢闯敢试、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追求卓越”。从筹建至今的十几年间,我们始终将一流作为自己的战略目标,坚持争一流、创一流、建一流。

今年2月,学校进入第二批“双一流”建设名单。这既是国家对南科大的充分肯定和信任,也赋予了我们重大的使命和责任。学校经过认真思考和讨论,已经制定了未来发展的“三三五方略”,即“三步走中长期发展规划”“三大发展战略”“五大行动计划”。全校上下正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而不懈努力。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因此,在新的发展征程当中,学校也提出坚守“两个探索”、坚定科技担当、坚持文化铸魂,努力形成政治稳定、学术活跃、文化繁荣的现代大学治理文化。未来,我们将继续锚定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这个目标,选好新型研究型大学这个赛道,建设扎根中国大地、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新型研究型大学。

当前南科大正在筹备第二次党代会,这是学校全面进入“双一流”建设的新时期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我们将认真总结过去,找准方向定位,勾画未来的发展蓝图。在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程当中,我们希望能够争当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冲锋舟和先遣队。

人民网:不久前,南科大确立了“三步走”中长期发展规划,并提出到2049年要“成为贡献力、创新力和影响力卓著的世界一流大学”,提出这一目标的底气来自于什么?

李凤亮:南方科技大学的“三步走”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优势学科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跻身中国高校第一方阵,成为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到2035年,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世界一流大学;到2049年,主要学科位居世界一流前列,成为贡献力、创新力和影响力卓著的世界一流大学。

我们提出“三步走”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是经过认真的研究、审慎的思考的。

第一个底气是借鉴境内外大学的办学经验。在科技快速发展、信息交换频繁的时代,大学发展路径也在不断创新。已有经验证明,快速汇聚资源、快速进行体制机制改革,是可以走出一条弯道超车的新型研究型大学之路的。

第二个底气来自于国家的高度重视。南科大从最初创立,到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包括入选“双一流”,坦率地讲,这都是国家大力支持的结果。广东省委省政府、深圳市委市政府也给了我们很多政策和资金的支持。这些都是南科大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此外,实现这一目标,还与我们所处的粤港澳大湾区、所在地是深圳这样一个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密不可分。粤港澳大湾区与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外部条件与发展环境,给南科大提供了源源不竭的能量。深圳是中国最具有硅谷气质的城市,也是最具有创新活力的城市。在办学实践当中,我们既能感受到这座城市对南科大急迫的人才需求和科技需求,也从中获得了强大的发展动能。例如,我们与深圳及周边地区一批高新科技企业,以及港澳一些高校,已经建立了常态科研合作关系或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良好的人才培养、科技合作互动。

以上几个因素,也是我们能够有信心、有底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贡献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底气。我相信,只要始终锚定目标,持续努力,我们与这一目标的距离会越来越近。

南方科技大学考研(南方科技大学考研难度)

想获得更多考研相关资料

京ICP备14027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