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院)

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院

玉米和大豆,是养殖业中的饲料“双王”——前者为畜禽提供能量、后者主要提供蛋白质,本应是珠联璧合,为何却成了相爱相杀?很简单,在我国的主粮种植区,夏大豆和玉米的种植季节完全重合,玉米和大豆无法兼顾。

一方面,玉米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是加工品种最多、链条最长和增值最高的谷物,深加工产品更是超过2000多种,这是大豆无论如何也比不过的。因此,玉米面对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求复杂性,要远超大豆。

另一方面,中国常年工业化饲料产量在2亿吨以上,需要豆粕6千万吨左右,同期,中国年均进口大豆7838万吨,2020年进口量更是超过1亿吨,达到了历史新高。这样看来,稳粮扩豆,迫在眉睫。

据了解,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要“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以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而四川农业大学的科研人员创新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推广,在保障我国大豆产能提升的同时,展示了川农大的科研实力。

这项技术,是四川农业大学杨文钰教授带领团队历时二十余年攻关的成果。在这项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川农大的专家服务团们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选种、播种周期、种植比例、科学施肥等各个环节“手把手教学”,确保新模式在当地的种植规范化生产。这项“四川造”技术已从实验基地逐步走向老百姓的庄稼地里,让四川、河南、河北等几个省份的老百姓尝到了增产增收的甜头。

川农大的科研人员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将农业技术改良,良种配良法,让这项技术真正落地生根。小编了解到,目前,通过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实现每亩地500-550公斤玉米产量的同时,还可增加100-150公斤的大豆产量。这意味着我们能让1亩地产出1.5亩地的粮食,以实际效果得到了老百姓认可,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川农大科研人员依靠高校的科研优势,以及四川农业大学身为一所老牌农林类高校的全产业方面的优势,不仅仅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推广配备了作物方面的专家技术,更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研制了首台无人驾驶双系统分带喷施机,推进良机良法结合。

川农大的农机专家们从2013年就开始研发喷施装备,能够根据具体需求,改良喷射机,这项无人驾驶技术可以同时给玉米和大豆喷施不同的药物,药箱总容量为600升。

小编了解到,这项技术,是四川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在传统高地隙喷杆喷雾机的基础上进行改进,针对四川省大豆玉米间套作2+3及2+4模式,最大作业效率可达108亩/小时,节省劳动力的同时降低喷施人员的作业风险,这一农机的推广应用将有助于提升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机械化水平。

科研技术研发双管齐下的有效输出,离不开四川农业大学科研人员二十余年兢兢业业的付出。四川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在不同区域进行试验,筛选匹配品种,优化玉米、大豆的带距及二者间的带间距,不断扩间距、缩株距,找到最佳田间配置参数,为形成核心技术提供依据。

四川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研发的这套技术,解决了大豆间作套种生产中存在的田间配置不合理、大豆倒伏严重、施肥技术不配套和病虫草害防控技术缺乏等四大瓶颈问题。用22年的时间,提出并验证一个可以推广到全国的玉米大豆套种方法

这是川农科研人员秉承川农大精神的责任体现,这样的例子在川农百年建校史上还有很多很多,情系三农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一直都是川农人的共同目标。在对地方农业科技方面竭尽全力地支撑的过程中,川农累创社会经济效益1000多亿元

在四川农业大学,有70%的科研成果都能成功转化推广并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川农科研人员不仅仅承担了农林业方面学科前沿的突破转化,更将技术推广的任务肩负起来,备受地方农林业的青睐。

正所谓“笃行不怠,事皆有成”,四川农业大学在建校的百二十年中,将“追求真理、造福社会、自强不息”的川农大精神贯彻在办学发展中。小编认为在拥有精益求精的高校,同学们能够得到的,不仅限于具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是对意志的磨砺,欢迎感兴趣的同学继续深入了解!

关注“志愿集锦”,获取更多关于大学的原创资讯!

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院)

想获得更多考研相关资料

京ICP备14027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