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科考研,护理专科考研可以报的学校有哪些读护理,还需要考研?
“护理还有研究生吗?”这是我组织拍摄的微电影里的一句台词,亦是我常被问到的问题。“为什么护理专业还有研究生?”“护理专业,读个专科就够用了吧。”
如今我已读研三,与初次听到这样的疑问不同的是,我不再生气地辩驳,只是付之一笑,并且更加坚定“要努力改变这种刻板印象”的想法。
2019年寒假开学后,班里的气氛有了微妙的改变,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目标,考研、考编或转行。而我,为了高考时就心心念念的城市——杭州,也为了将来拥有更多的机会,决定考研,选择了我认为富有挑战性的危重症方向。
其实当初读护理并非我的第一选择,只因为高考分数不高,加上家人的建议,才走上了这条路,期间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迷茫和磨合,在实习、升本、考研的过程中,才逐渐从心底里接纳了自己的专业。
2020年初疫情爆发之际,我正在家中准备复试,而我实习所在医院的许多老师都去了武汉支援,这其中就有我的带教老师,还有我心仪的导师。
当疫情在城市上空肆虐,他们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如一盏灯,用自己的微光撕开了黑暗的一角,亦用“躬身入局”的精神感染了学生。我的师姐也主动参与家乡的疫情防控工作,坚守在村口管理进出人员、登记进出车辆、对过往村民测量体温。
如果说最初报考危重症方向是出于向往,那不同城市却拥有相同信仰的两位老师,则在我摇摆不定时用一往无前的勇气激励了我,用矢志不渝的初心启发了我,让我越来越笃定自己的选择。
读护理专业是否需要考研,这个问题从来没有绝对的答案,它只和我们的选择有关。而我的想法很简单,提升学历,精进专业,这样未来无论是考医院、考公还是进校,至少都能有更多尝试的机会。
护理人的千面生活
2020年秋天,我开始了读研生活。初来杭州,这个城市的节奏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快,但我们宿舍倒是统一的快节奏,没有睡懒觉的习惯,没课的时候都自觉泡图书馆。
结束了一学期的课程,我们就开始了一年半的实习,早出晚归、夜班成了生活的常态。这已经是我的第三次实习,相比之前已经老练了许多。
某个夜班
我的导师曾说,“解决患者的实际需要,与患者共情,就是我们专业的意义所在”。而共情能力让我在工作中变得更专注、更愿意主动思考。
在ICU常见到许多令人泫然欲泣的画面,有次遇到一位因车祸而颈椎骨折的患者,我拿着手机让他与哥哥视频,他们说着我再熟悉不过的方言,那一刻我却全然没有“老乡见老乡”的激动,只是希望他能赶紧好起来。
与普通科室不同,ICU的患者是孤独的,患者与家属的距离不仅仅是一道门。以前每次看到在外面等待的家属,我都会立即收起笑容,像个犯错的小孩,觉得自己的开心都是不合时宜。
但有次师姐来拍毕业照,有家属站在一旁微笑着看着我们,我想,也许他们也很需要一些美好的画面来稀释内心的苦楚,暂时忘却当下的烦恼。
后来,再遇到他们,如果不忙,我会和他们聊上几句,或者笑一笑打个招呼,沟通时也会耐心地尽可能解答他们的疑问,只希望能给他们一丝丝慰藉。
如果当初没有选择读研,我大概会在家乡的医院工作,不会遇到我的导师、师姐以及其他许多人,而他们让我看到了护理人的多种可能性。
科室有位范老师,用一条视频里的话来说,「有的人表面上是ICU男护士,私下却是爱音乐、爱摄影的文艺青年」,他在接受《人物》的采访时讲述了机智的护士生活,还因为拍摄了一组名为《窗外》的照片,上过热搜。
身处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下,每天都在见证生死离别,时常有深深的无力感,但我看到许多像小范老师一样的人,他们像热爱工作那样热爱生活,工作时是解决各种突发情况的超人,工作之外乐于捕捉世间的美好。
以前的我只会埋头学习,但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也做了许多新的尝试。
研二时,我和5位同学组团拍摄了一支微电影,讲述护理人的读研生活,以及大家对护理读研和男护士的误解。我们6个人既没有专业的设备,也没有精湛的技术,而且都在医院实习,都是挤出时间用手机完成了每一部分的拍摄,最后还拿了校三等奖。
微视频大赛和摄影比赛获奖证书
我也参加了学校的许多志愿活动,比如社区义诊、抗疫志愿者的招募和培训,去年12月,穿上防护服,参加滨江区的核酸采样工作,获得了“十佳抗疫先进个人”称号。
参加核酸采样和社区义诊
这几年我还养成了阅读和记录的习惯,每天或至少隔天记录发生的事和自己的感想,然后在月末整理成一篇月度总结发在自己的公众号上。记录让我看到了自己真实而具体的成长,也让我学会了反思和内求。
每月记录
不断更新的关键词
有人问我,读研三年你最大的收获会是什么?如今已是研三,过去的点点滴滴凝聚成了许多关键词。
细致严谨。教我们专业英语的外教老师,在我们做pre时会一一指出拼写甚至是标点的错误,有次她在我汇报完后,问我标题页为什么会有一个小女孩的图画,我顿时哑口无言,因为那是PPT模板自带的,与题目毫无关系,而我并未修改。
虽然是个很小的细节,但让我真切地体会到科研、学习和工作一定要有严谨的态度和细致的思考,包括生活上也一样。学院有位老师就时常叮嘱我们要珍惜每一次在公共场合发言的机会,注重发型和服装的搭配,讲话要有条理……
乐在其中。护理工作很苦很累,我会在连续几天日行两万步后累得牙疼腿疼,会在上完夜班后内分泌失调,也常常问自己这条路的出口在哪,可每当遇到一件温暖、有趣的事儿,又仿佛发现了一束光。
我在查房时学会了“嘎嘎晚””“搞不拎清”“可爱是蛮可爱的”“不太灵光”等好玩的方言;病房里的电视在放电影,一位阿姨问我是不是“驴打滚”,我说是《驴得水》;在消化内科实习时,护理员阿姨让大伯拿牛奶给我喝,说看出我饿了……
我的手机上有专门记录趣事的笔记,每次情绪低落时翻出来看一看,心情就会好很多。每天记录发生的三件好事,久而久之会变得积极正向,这或许也是一种吸引力法则。
跳出舒适圈。如果一切都过得顺风顺水,我便会问自己,是否在一个舒适圈里待得太久了,然后思考可以做哪些改变。就如我的一位实习老师说的: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因此我很乐意尝试喜欢但不擅长的领域,口语不好就参加老师组织的英语学习小队;即使不备考英语考试,也在扇贝单词打卡了1700多天;虽然总是怯场,但不错过每个可以站到台前发言的机会……改变常常伴随着阵痛,但跨过去就是重生。
扇贝打卡是日常
批判与变通。实验设计课上,老师布置过一次文献汇报作业,大部分同学都是鉴赏优点,但有一位同学却是从批判的角度去分析,并且还针对文献的不足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我想到之前读到的一篇文章里说,发现一篇文献的优点很容易,但找寻不足才真正考验一个人的逻辑和思维能力。所以现在我会放慢阅读速度,有意识地去思考和分析作者提出的某个观点,随时记录自己的想法,日积月累,就有了不小的收获。
研三开学,实习也接近尾声,现在我正在着手准备毕业论文,同步参加校招,除了参加医院ICU科室的招聘,我也打算尝试考公或进校,总之对于不排斥的方向,都会尽力试一试。
许多人不理解护理读研的意义何在,抛开读研本身,最重要的还是自身的改变。如果三年没有作出任何改变,或许只能得到学历上的提升、头衔的增加。
而意义需要用行动去赋予,无论处于哪个阶段,“用心”才可以获得很多有意义的关键词。最后祝愿我们都能确定自己“忙碌”的意义,日进一寸,寸寸欢喜。
护理专科考研(护理专科考研可以报的学校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