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业大学考研,北京工业大学考研分数线
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上,我国高校学生作为志愿者将青年人的热情与自信展现给世界。4月8日上午,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148人荣获“突出贡献个人”称号,其中有志愿者5人,北京工业大学志愿者、大四学生高文彬便是其中之一,他作为获奖代表上台接受表彰。
4月9日,高文彬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仍难掩激动之情,他表示,会牢记这一刻的荣光,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传承“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和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
志愿者高文彬在国家体育场。 北京工业大学供图
高文彬身材瘦高,人如其名,戴着眼镜的他显得文质彬彬,言语谦逊却不失自信。高文彬是北京工业大学信息学部自动化专业大四学生,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他作为北京冬奥村(冬残奥村)国家(地区)奥委会/残奥委会(简称NOC/NPC)助理志愿者,协助各国家(地区)奥委会及残奥委会开展工作,保障运动员顺利参赛。在志愿服务期间,他和小伙伴们尽职尽责,倾情奉献,向世界展现着北工大人的青春风采。
“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志愿者给予了热情问候,肯定了我们志愿者的付出,让我感到特别温暖。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也特别提到了广大志愿者用青春和奉献提供了暖心的服务,向世界展示了蓬勃向上的中国青年形象,让我和全体志愿者无比振奋!”提起接受表彰的那一刻,他表示仍感到非常激动和自豪。“这一荣誉不仅是对我个人的肯定,更是对全体北工大冬奥志愿者的认可和鼓励,我为能够成为万千朵小雪花中的一朵而无比骄傲。”
从每日反馈乘车、排车信息到跟随前往场馆比赛,从日常领取防疫物资到事无巨细提供生活用品,从提供接待、翻译服务到熟悉住宿设施与生活环境,高文彬带领NOC/NPC志愿者热情服务,全天候第一时间响应代表团的各类需求,保证参赛人员在村内生活的各个方面感受到宾至如归、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他帮助代表团克服语言障碍、心理差异、陌生地域等方面的“水土不服”,充分发挥志愿者“润滑剂”作用,安慰受伤运动员、陪伴单独训练的运动员,为营造安全、温馨、舒适的“运动员之家”贡献青春力量。
志愿服务的50多天里,他带领NOC/NPC志愿者冲在一线,帮助排查、寻找核酸阳性人员,协助阻断初检阳性人员进入鸟巢参加冬奥开幕式;多次协助寻找走失的运动员,在冬奥村快速找到未按计划抵达“鸟巢”的某国领奖冠军兼闭幕式旗手;经常性紧急联系各类紧急交通需求,帮助错过班车的运动员最终赶上飞机等。他带领NOC/NPC志愿者负责冬奥会、冬残奥会开闭幕式运动员集结和返村,确保零走失、零滞留;4次引导中国代表团参加开闭幕式。
高文彬告诉新京报记者,就像父母之前总教育他的那样,他会把这次难忘的志愿经历当成人生的起点。接下来,他将加入学校的研究生支教团,远赴新疆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服务,将志愿服务行动继续发展下去。
对话:
高一时就期望成为冬奥志愿者
新京报:当时为什么想到要做冬奥志愿者?有没有想过会获得如今的荣誉?
高文彬:我本身就非常热衷志愿服务,我认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很好地体现个人价值,当时完全没有想过还会有表彰这个环节(笑)。
其实,我想成为冬奥会志愿者的愿望在高一时就种下了。在一堂课上,老师提到了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算了算,到2022年我们刚好在上大学。我当时就开始幻想在2022年能否作为志愿者参与冬奥会?
上大一时,我就主动加入了我们学校的阳光志愿服务总团,大三时担任了团长。我大学四年的时光,参与的活动基本都跟志愿服务的工作相关。尤其北京冬奥会,它既是一个很难得的志愿服务机遇,又是国家的重大活动,青年人应该为重大活动贡献力量,这也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报名参加了冬奥志愿服务。
高文彬与中国代表团合影。北京工业大学供图
新京报:什么时候得知入选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的哪一刻最令你印象深刻?
高文彬:大概是去年7、8月份得知入选的,当时非常高兴!NOC/NPC助理志愿者主要负责服务奥运村/残奥村各代表团的工作,比如带他们去参与开闭幕式,尽量帮助和满足他们需求。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们第一次把中国代表团带到国家体育场“鸟巢”参与开幕式,目送运动员走入场内,听到全场观众响彻云霄的欢呼声,我们每个志愿者都感到非常激动和自豪,大家都为祖国感到骄傲。
新京报:志愿服务期间克服了哪些困难?
高文彬:前期准备阶段是累心、累脑,当冬奥会正式开始时,是身心俱疲(笑)。
在前期准备阶段,我主要负责梳理志愿者定岗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会有新人加入,他们的岗位也在不断因为他们各自的能力而发生变化,我电脑里好多excel表格,每天都要核对好多次,头昏眼花。
越到后期越忙,一开始,我隔一天从学校去一次,早晨7点去到晚上再回来。后来天天去,我记得有一段时间,每天都12点以后才回到宿舍,每次都把“楼妈”(宿管)敲醒了给我开门,“楼妈”都认识我了。
后来冬奥会快开始时,我要带着这些助理志愿者熟悉场地,我所负责的领域共有205个志愿者,不能一下全带上,我就一批一批地带着他们,此外还要发放物资。我记得当时一天下来,走了4万多步,这样的工作持续了4天。
在冬奥村收获最纯粹的友谊
新京报:你在工作中帮助代表团解决了不少问题,可以具体讲讲吗?
高文彬:北京工业大学是北京冬奥村/冬残奥村通用志愿者的主责高校,去年10月我就提前进了冬奥村,和各个业务领域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对接,对工作环境非常熟悉。于是,在正式参与冬奥会服务工作中,我相当于做了管理岗位,各个助理解决不了的问题会报给我,我再去帮忙协调。我印象较深的一次是,北京冬天的天气比较干燥,有些热带国家的人不太适应北京干燥的气候,需要加湿器。但是冬奥村里的防疫政策比较严格,也买不到加湿器。于是我们一起想办法,协调驻地,终于找到了加湿器,帮助他们解决了问题。
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经历,我记得有一位助理志愿者因为一时间没能帮代表团找到他们需要的东西,还在电话里急哭了。为什么我们这么全心全意的服务?其实,每一位参与冬奥会的志愿者,都有一种情怀,就是我们作为东道主,要向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展示中国开放、富强的形象。我们陪伴在他们身边,让他们感到宾至如归,我们也在冬奥村里营造“一起向未来”的浓厚的氛围。
新京报:你们的热情得到了代表团的哪些反馈?
高文彬:走在冬奥村里,我们都会热情打招呼。有一次,两个外国人看到我们,还特别用刚学的中文对我们说“你好啊、大家好!”在服务期间,我们收获了最纯粹的友谊,彼此都留了联系方式。
送别的时候感受最深,很多代表团的成员和志愿者都哭了。我们还一起为他们唱《送别》。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格鲁吉亚代表团,团长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因为疫情防控要求,最后我们带着他们在车上参观了长城。临走的时候,团长流着眼泪跟我们志愿者说,“等疫情结束的时候,我一定会再来中国,到时候你们就是我最棒的导游。”大家都是因为冬奥结缘。
北京工业大学40名冬奥志愿者代表和校团委3名教师也受邀来到大会现场。 北京工业大学供图
新京报:是什么支撑你们坚持下来?在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结束那一刻是什么心情?
高文彬:主要靠一种信念和情怀吧。而且不论学校还是冬奥村,北京冬奥组委都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了我们很大支持。结束的那会儿,真实的感受就是大梦初醒、怅然若失。因为我跟冬奥会结缘太久了。
虽然有风险和挑战,但那段时间因为太充实,所以感觉过得非常快,时间从指缝中溜走了。但冬奥的记忆、情怀和冬奥精神,会永远留在我们每一个志愿者的心里。我们收获的成长和感动,能够让我们未来继续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力量。
新京报记者刘洋 校对 付春愔
北京工业大学考研(北京工业大学考研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