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考研(美术教育考研可以考哪些学校)

美术教育考研,美术教育考研可以考哪些学校

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学术研讨会嘉宾合影

由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主办,中国美术学院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协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所支持的“国之华光: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之路——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学术研讨会”于2021年11月19至20日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帕伽玛雕塑研习室举行。来自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馆等机构的24位学者,就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研究的现状、研究方法及其个案进行了深入研讨。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黄骏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

开幕式上,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黄骏教授致欢迎辞并介绍举办此次研讨会的初衷。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是中国美术学院于 “十三五” 规划期间建设成立,其目标指向多元社会美育的跨越转型。近年新建的艺术管理与艺术鉴藏专业拓展了原有的教育结构,逐步在学院形成了跨学科新型复合型教育体系,期冀此次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研讨会可以为未来艺术教育的远景提供可资借鉴的现实经验。

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馆长张坚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

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馆长张坚教授指出,使用古典石膏雕像进行临摹训练是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方式的突破,而此次会议的地点——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帕伽玛雕塑研习室则为探讨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诸种命题提供了一种场域的关切,表达了一种面向未来的思索,希望学校教育的大树越长越丰茂。

本次研讨会召集人彭飞教授为此次会议作了精心的策划。他编制了《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大事年表(1852-1949)》和《中国近现代美术院校及沿革一览表》并以挂轴形式悬于会场内。会议现场还陈列展示了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藏民国美术教育珍稀图书文献,它们承载着百年学院文脉,凝聚了中国近现代美术的泰半历史。

筚路蓝缕一一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文献展

研讨会中,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孔令伟教授指出,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曲折历史是在中与西、古与今之间反复纠缠的历史,大部分中国近现代艺术家都是由学院培养的,他们的知识结构以及面貌、气质是由学院塑造的。中国现代艺术运动应以现代艺术教育为讨论的基点,从西方舶来的艺术风格与艺术手法应纳入学院教学体系,但需注意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独特语境。

加州艺术学院副教授刘宓亚探讨了30年代电影中的裸体作为民国美术教育人体写生争论的一个后续,在中国传统艺术中裸体艺术的缺席是由于身体艺术的整体性被“分散”成功能性,而她尝试用理想的电影目光将裸体这个争议问题中所代表的不同的现代性连结起来。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瑞林在发言中提出,应充分关注新式学堂的教学,开展对新式学堂与美术学校的研究;还需特别关注新中国成立初期美术教育改革与重建的历史细节。

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汪涤在发言中首先分析了大夏大学的成立过程、学校领导层浓厚的国民革命政治背景以及其对上海地方事务的影响力,以及大夏大学科系设置、教师学术渊源及其与美术的关系,随后又以马公愚为主要线索探讨了大夏大学在美术教育和学艺机构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历史意义。

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魏祥奇在发言中对广东近代美术教育做了梳理,着重介绍了以高剑父为代表的岭南画派与以赵浩公温其球为代表的传统派之间的分歧,间接影响了“春睡画院”与广东国画研究会前身“癸亥研究画社”的出现。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李若晴指出,在山水画风格流派形成的诸种元素中,地理环境的影响十分重要,就岭南画派而言,接受西方写生观念,对真山实水进行写实性描绘需要一个蓝本,而这一个蓝本正是位于广东肇庆的鼎湖山,基于此岭南画派总结出一套成熟稳定的教学体系,成为山水画语言体系的重要表征。

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王来阳探讨了潘天寿先生的教学贡献、教育思想、教学目标,论述了潘先生其人其艺。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华天雪在史料基础上讲述了徐悲鸿于抗战胜利后接收北平国立艺专,经历了一个不满一年的“第八分班”时期。在央美校史上,这是一段颇不为人重视和缺乏相应研究的时期,因此这段历史的重建还原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美术教育一个错综迷离的历史现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马文甲结合他做雕塑创作和从事雕塑实践的教学经验,探讨了进行雕塑教学时的价值立场的问题。

中央美院教授曹庆晖首先阐述了滑田友与徐悲鸿的师生关系,然后对滑田友与江小鹣的合作时期进行概括陈述,并对其在江苏省立第六师范学校的就读经历展开溯源,以此为主线对发生在其周围的现象与环境进行分析。

中国美术学院研究馆员赵辉探讨了20世纪中国版画史中的几个问题,他指出,在二十世纪中国这个特殊的社会环境里,中国版画与社会运动结合最为密切,它总是与“改良”“启蒙”“救亡”“革命”“现代化”等社会问题相伴随。

上海大学教授潘耀昌在发言中指出,民国初期政府文化新政“引进西学、整理国故”的策略既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又挽救了中国传统文化,为民族的复兴打下了基础。由于没有高等美术学院的存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和上海中国画院因而肩负起国画创作和教育的责任,一度成为上海美术界的活动中心,也成为上海中国画复兴和变革的重地,曾联合举办连环画学习班,具有普及性质,兼有培养与时俱进的国画人才,尤其是主题性、故事性人物画人才的目的,推行不同于体制内美术学院的教学计划。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于洋指出,在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史上,关于中国画教学的分科与统融,已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美术学院教育所面对的重要主题之一。现代学院体系下中国画学科的专业分科与相关体系的建构,一方面深刻凸显了传统的中国画分科与现代美术学院教学体系之间的抵牾与调和,另一方面更体现了近代以来引入的西式学院体系的本土化改造与适应的过程,以及中国画由相对自适自足的传统语境向丰富多元的当代语境转型的历程。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张华军指出,杜威晚期美学著作《艺术即经验》被后来研究者认为是整个哲学思想的核心。杜威哲学当时被阐释为“实验主义”哲学,对当时思想界和普通知识民众都产生过广泛影响。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翁震宇对此话题进行了拓展。陶行知远赴美国求学,于哥伦比亚大学主修教育、师从杜威,根据中国国情和传统教育精神传承并改良了杜威的教育理念,提出包括“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观点的“生活教育”理论。

中国美术学院教师冯逾探讨了国立艺专西迁时期的社会美育问题。

中国美术学院教师刘潇则将天津市立美术馆(1930-1948年)与21世纪以来成立的广东省美术馆、浙江美术馆的机制进行比较,从美术馆建制的角度来展开关于近现代美术教育的话题讨论。

上海大学副教授蒋英提出,土山湾画馆被徐悲鸿誉为“西洋画之摇篮”,它在清末民初西画东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已在学界形成共识,以土山湾画馆的素描传习教材为观察中心,追溯教材的海外源头文献,梳理外来教材在不同时期的传承与发展脉络,在厘清土山湾素描教材源流的同时揭示法国素描教材在中国的本土化路径。

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王犁讲述了解放后国立艺专的教学沿革,并从“全面学习苏联的阶段”“同时期不同于苏派的努力”和“教学停滞时期的个体努力”三个方面对这段历史进行了梳理,从历史的必然和个体的偶然,可以看到在那个激越年代美术院校教师个体所作出的努力。

中国美术学院潘天寿纪念馆馆长陈永怡教授介绍了“浙派人物画”教学改革培养的第一批学生吴永良,从现存吴永良学生时代的作品来看,当时的人物画教学十分注重对传统笔墨技法的临摹和化用,分析他的艺术创作探索的历程可以进一步回溯“浙派人物画”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教授李勇代表大会致闭幕词,对线上线下参与研讨的嘉宾表示诚挚的感谢,这些议题不论从内容上还是研究方法上都开阔了学院师生的眼界,给予同道无穷的启发。

(研讨会文字按发言顺序排列)

来 源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编 辑 |方 舟 童戈辛 周之欣

审 核 |丁剑锋 黄 骏

出品: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中国美术学院新闻中心

CAA融媒体工作室

投稿邮箱:caanews@caa.edu.cn

美术教育考研(美术教育考研可以考哪些学校)

想获得更多考研相关资料

京ICP备14027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