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科技大学考研真题,苏州科技大学考研真题及答案
最后,确定深圳考研辅导班之前,当然还是需要去试听一下。通常在报辅导班的时候都会有试听课的,大家一定不要嫌麻烦,最好是每一个科目都听听。重点考察实际情况是否与考研机构宣传的内容相符,看看老师讲课的水平如何,选择一个更适合自己的考研培训机构。 当然并非所有的线上课堂都能具有高途考研这样的教学品质。毕竟高途是采用了双师模式,通过主讲老师和二讲老师的工作配合,来解决学员随时随地的答疑解惑,并且能够对于学员所有课后的习题,刷题等等进行分析,找到学员短板,进行陪伴式教学的模式,这是很多线上机构都不具备的。
2013苏州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100分):
1.汉谟拉比法典
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全文用楔形文字铭刻,1901年通过考古发掘发现于伊朗苏萨古城。法典由序言、正文(共282条)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内容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处理、军人份地、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婚姻、继承、伤害、债务、奴隶等,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时期的社会情况。法典在债权、契约、侵权行为、家庭以及刑法等方面所确立的一些原则,对后世立法具有重大影响。
2.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是古希腊卓越的长篇叙事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相传为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所作,故名。实际上它是许多民间行吟歌手的集体口头创作。它取材于特洛伊战争的故事。《伊利亚特》由约1.5万行诗句组成,包括24篇,描写希腊人同小亚细亚的特洛伊人战争第十年的故事。《奥德赛》由约1.2万行诗句组成,包括24篇,描写伊大卡国王、远征特洛伊的将领奥德修斯在回国的路上历经艰险,在海上十年漂泊的奇遇。荷马史诗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结构严密,不仅是古代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优秀的作品,而且对研究古希腊早期历史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它保存了一些对于迈锡尼文明的模糊回忆,更为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社会情况。
3.安吉拉(徙志)
又成为“希吉拉”,意为“出走”、“迁徙”。 伊斯兰教创立之初的一次重要事件。622年,穆罕默德因受迫害而带亲信从麦加迁往雅特里布,该地从此改称麦地那,伊斯兰教称这一迁徙事件为希吉拉(旧译徙志)。后确定希吉拉为伊斯兰教纪元,并以迁徙的那一年作为阿拉伯太阴历的岁首(622年7月16日),即伊斯兰教历元年元旦。希吉拉是阿拉伯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的传播和建立国家奠定了基础。
4.价格革命
16至17世纪西欧社会上出现的金银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使欧洲贵金属的储量急剧增长,从而引起欧洲各国通货膨胀。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升四倍多,英、法、德等国的物价平均上涨二至二点五倍。价格革命打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其结果是从事商业的人大发横财,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愈益增长,而靠传统方式收取地租的封建地主的地位受到削弱,收入微薄的劳动者的生活日益下降,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各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和封建制的解体。
5.启蒙运动
17-18世纪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开始于英国,逐渐扩展到法国、德国以及全欧洲。启蒙运动思想家们反对上帝和宗教迷信、批判中世纪的经院哲学;经济上主张以自由放任对抗封建官僚机构的束缚,政治上以社会契约论否定王权神授,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或民主共和政体,限制王权,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提倡法治,反对人治。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洛克、霍布斯等,法国的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德国的席勒、歌德等。
6.清教徒
英国清教信徒。最初出现于16世纪60年代。起初该派只要求根据新教加尔文宗教义清除英国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反对主教制和偶像崇拜。到16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人数的增加,逐渐脱离国教,建立起独立的宗教组织。16世纪末清教徒形成两个主要派别——长老派和独立派。国内的清教徒日益成为一个政治派别,并积极参加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革命中的领导人物均系清教徒。第一次内战后,清教徒在议会中占优势地位。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政府实施《克拉伦登法典》对清教徒加以迫害。
7.1787年联邦宪法
美国宪法,也是近代西方国家第一部成文宪法。1787年9月17日费城制宪会议上通过。宪法以三权分立为基本原则。以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权分立为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实行总统制。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任期4年,有权任命部长、缔结条约,但须经国会同意,国会对总统、部长的渎职行为有权弹劾;国会是立法机关,由参、众两院组成,负责批准条约,制订税率立法。但总统对国会立法有否决权。司法权属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须经国会批准,任取终身,有解释宪法的权力。以上三条旨在将立法、行政、司法之权分立,互相制约。宪法同时也带有明显的种族压迫条款,没有触动奴隶制。后增加了10项关于人权的补充条款,规定言论、出版、集会等权利。宪法对加强联邦政府权力,巩固资产阶级统治有很大作用,沿用至今。
8.东方会议
1927年日本田中内阁为制定侵略中国的方针政策而召开的重要决策会议。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田中内阁为制定对华侵略方针、转嫁国内危机而在东京召开的重要决策会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所谓“满蒙政策”。会议通过了《对华政策纲领》,制造了旨在把中国东北和内蒙古地区分离出去的“满蒙特殊论”。在日本侵华史上,东方会议是一次决定“国策”的重要会议。《对华政策纲领》勾画出田中内阁企图攫取“满蒙”和武力侵华的“积极政策”的基本轮廓,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决定侵占整个东北,加快实现大陆政策。“满蒙特殊论”则成为后来日本侵略中国和亚洲的理论根据。东方会议预示着一系列重大的武力侵华行动即将展开。
9.雅尔塔体系
二战后形成的国际政治格局。1943年至1945年,美、英、苏三国先后举行了三次首脑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确定了它们安排的战后世界秩序,形成了以雅尔塔协定为主体的国际关系体系。该体系主要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中心,在欧洲和亚洲建立各自的势力范围,形成了两极对峙的战后国际政治格局。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以两大军事集团对峙为基本特征的国际格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雅尔塔体系瓦解。
10.洛美协定
1975年欧洲经济共同体9国同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46个发展中国家在多哥首都洛美签订的经济贸易协定。其主要内容是:亚太地区签字国的全部工业品和94.2%的农产品可免税不限量地进入欧共体成员国,欧共体成员国向46国出口时只享受最惠国待遇;欧共体建立稳定出口收入基金,以补偿46国12种初级产品出口下跌造成的损失,欧共体5年内年向这些国家提供42亿美元的经济援助。该协定明显有利于非、加、太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直到2000年被新协定所取代。
二、简述题(80分):
1.简述文艺复兴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文艺复兴对欧洲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 为中心,在于唤起人的觉醒,使人们把关注的重点从来世转移到现世。
(一)它把人们从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发扬了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的精神。资产阶级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创造近代资本 主义世界的。
(二)虽然文艺复兴在哲学上成就不大,但是它摧毁了僵化死板的经院哲学体 系,提倡科学方法和科学实验,这就为17-19世纪自然科学的大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文艺复兴为以后的思想进步扫清了道路;打破了经院哲学的统一局面,使各种世俗哲学兴起,其中有英国的经验论唯物主义;推动了政治学说的发展,为后来的启蒙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渊源。
(四)文艺复兴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教会神学,但它造成的思想解放却动摇了教会精神统治的根基,促进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文艺复兴也不免有一些缺陷。首先,这个时期的艺术家、文人和学者们虽然大力表现和发扬人文主义精神,认识到和揭露天主教会和教皇的腐朽、罪恶,但是他们还是乐于接受教皇及教会的保护和豢养,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而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其次,大多数人文主义者把在古代受到维护的那些迷信落后的东西保留了下来。
2.分析法国大革命的彻底性
(一)君主立宪派时期
1789年8月,制宪议会通过的第一个立法文件是八月法令。法令宣布将封建制度全部予以废除,对源于土地的封建义务,法令规定要以赎买的范式予以废除。八月法令在根本原则上废除了封建制度,在法律上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二)吉伦特派时期
1792年立法议会颁布了一些新的土地法令,包括将没收来的逃亡贵族土地作为国有资产分小块出租或出售的法令,在各农村公社按户无偿分配公有土地的法令。特别是8月25日关于进一步废除封建权利的法令。这个法令明文规定“没有无领主的土地”这一封建原则,凡不能提出拥有不动产的原始契劵的地主,一概废除其封建权利。
(三)雅各宾派时期
1793年6月3日,国民公会颁布法令,宣布将逃亡贵族的地产分小块出售,地价10年付清。11日又规定农村公社的公有土地可按人口分配给居民。7月17日,颁布的土地法令最为重要,它发展了吉伦特派关于地主必须出具原始契劵才能继续享有封建权利的规定,宣布无条件的废除一切封建权利,这就使全部永佃田成了农民的私产。
3.简述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
(一)内容。1918年1月8日,威尔逊在国会讲演中提出了被称为“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原则”,集中体现了美国对一战后国际秩序的设想。主要内容是: (1)战后的世界应当是一个“开放”的世界。(2)抵制并消除苏俄的布尔什维主义影响。(3)要求在给欧洲及近东各民族以自决权的基础上恢复和建立民族国家,或建立受到列强保护、实行门户开放原则的保护国。(4)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使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这是达到永久和平的全部外交结构的基础。
(二)意义。(1)十四点原则涉及有关列强瓜分世界的原则、战争与和平、建立 国际组织等一系列重大的国际政治问题,被认为是美国企图冲出美洲、对长期以来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国际格局发出的公开挑战和冲击,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总纲领。(2)它是第一次提出关于全球性的和平计划,提出在民族自决权基础上恢复和建立欧洲民族国家的主张,在当时受到极大的关注,成为巴黎和平谈判的基础。
4.简述第三世界国家就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所做的努力。
第三世界是指那些在历史上受过殖民统治和剥削,独立后经济落后,在国际经 济政治中处于不平等、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在地域上大多位于南半球的亚非拉国家。这些国家也被称为民族独立国家、发展中国家、南方国家。第三世界国家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先后发起或召开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
(一)亚非会议。1955年4月18—24日,亚非会议在万隆召开。会议通过了《关 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这个宣言连同其他有关经济、文化合作及人权、民族自决权等共七项决议,构成《亚非会议的最后公报》,并经最后一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亚非会议的意义在于它是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而由亚非国家自己处理自己事务的国际会议。会议及其决议创造了一种“万隆精神”,这就是在维护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反帝反殖的斗争中,加强亚非国家团结战斗的精神。
(二)不结盟运动。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举行首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有25个国家参加,形成了以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为基本原则的不结盟运动。不结盟运动形成以来,坚持了反帝、反殖、反霸以及反对种族主义的斗争方向。不结盟运动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积极维护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权益,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为提高第三世界国家的国际经济地位,为改善南北关系,促进南南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七十七国集团。1964年在联合国第一届贸易与发展会议上,七十七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联合起来,发表了《七十七个发展中国家联合宣言》,明确提出了“建立一种新的公正的世界经济秩序”的主张,自此被称为“七十七国集团”。七十七国集团以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为目标,以联合国为讲台,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权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做了大量工作,在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中发挥了先导作用;它为推动南南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做出了积极贡献;为推动南北对话,缓和并改善南北关系,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三、论述题
1.对比分析两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在19世纪最后30年展开,至20世纪初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成就应用于工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电和石油的发现和广泛利用;内燃机和电动机的创制;远距离通讯手段的发明与完善。在19世纪科学技术向纵深发展的基础上,在理论上出现了新的突破。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其结果使世界由“蒸汽时代”跨进了“电气时代”。内燃机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应用技术上的又一重大成就。内燃机创制与广泛应用带动了石油开采业和石油化工业的迅速发展。在通讯领域,电话、无线电报的发明,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在冶金工业中,贝塞麦、马丁、汤麦斯炼钢法被广泛应用。新技术也广泛应用到化学、冶金、造船和机械制造产业。石油不仅是重要的能源,而且是新兴的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
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表现出如下的特点:
①科学和技术的结合程度: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发明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济,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的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科学与技术结合取得了巨大成果。
②进行的范围: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其他国家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比较迅速。
③开展过程:对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国家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既可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又可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其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
2.分析战后世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国家资本主义的企业体系。这个企业体系的核心是国有化企业。战后欧洲资本主义各国国有化企业数目增加迅速,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突出,影响巨大。
(二)国家垄断资本的财政体系。国家财政收支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逐年升高,是国家垄断资本高度发展的结果。国家通过垄断财政体系实现了部分社会再分配,缓和了社会分化的矛盾,增强了垄断资本的地位,促进了垄断资本的发展。
(三)国家垄断货币体系。包括中央银行和国有化银行、国家信贷机构、国家货币金融政策三个方面。国家垄断货币金融体系相当发达和完备,成为国家垄断资本发展的重要保证。
(四)国家垄断社会管理和调节体系。这主要是指国家制定和执行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协调地区发展平衡,对经济部门结构进行调整,制定和执行社会收入和保障政策等方面所形成的社会管理和调节职能。
3.古今历史学家对世界历史的不同认识
(一)古代历史学家早就已经把记述历史的范围扩大到他们当时已知的世界。 在一定意义上,他们为这个已知地理范围所写的历史,就是他们各自所处时代的世 界历史。代表人物与作品: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西汉司马迁《史记》等。
(二)中古世界历史,受宗教神学影响。历史学家把属于同一宗教地区的历史作 为历史的主体或中心,忽视或蔑视即使已有所知的异族或异教地区的历史。如奥托《年代记》、塔巴里《历代先知与帝王年代记》等。
(三)具有近代意义的世界历史著述开始于西欧文艺复兴时期和稍后的启蒙运 动时期。文艺复兴时期萨贝利科著《恩奈阿德》,记述了从古代到16世纪的世界历 史。这是具有近代意义的世界史著述的开端,特点是一反欧洲中世纪史学的神本思 想,开始把世界历史理解为一个世俗的、以人为本的演变过程。到了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著《论各民族的风格与精神》,不仅进一步突破基督教神学对史学的束缚,而且突破自古以来传统史学以局部世界为全部世界的局限。
(四)“欧洲中心论”。随着西方殖民大国在近代世界日益上升的支配地位,由此形成西方史学中的“西欧中心论”。兰克晚年编著、身后由其弟子据遗稿补足的《世界历史》七卷,是一部以拉丁、日耳曼六大民族为主体的世界史。
(五)把各国历史汇编为世界史的做法,开始于18世纪中叶,如1736-1765年, 英国坎普贝尔等人编写的《自远古迄今的世界历史》。此后,新的大型汇编相继出现。其中最著名的是英国的“剑桥三史”,即《剑桥古代史》《剑桥中古史》和《剑桥近代史》。
(六)20世纪初期,“欧洲中心论”在西方史学中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形态学派历史学家施本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和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从历史的综合比较研究中得出他们不同于兰克的世界历史的观点,他们把世界历史看作多种文明的生长和衰灭的历史,而非单一文明发生和扩散的历史,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对“欧洲中心论”的突破。20世纪40年代,巴勒克拉夫在他的文集《变动世界中的历史》里提出西方史学必须放弃“西欧中心论”,并须重新定向。与此同时,对分国编列式的世界史体系,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就试图打破分国、分地区的编列方法,更多地注重不同时代世界各地区的共同形势以及各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
2013苏州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100分):
1.汉谟拉比法典
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全文用楔形文字铭刻,1901年通过考古发掘发现于伊朗苏萨古城。法典由序言、正文(共282条)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内容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处理、军人份地、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婚姻、继承、伤害、债务、奴隶等,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时期的社会情况。法典在债权、契约、侵权行为、家庭以及刑法等方面所确立的一些原则,对后世立法具有重大影响。
2.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是古希腊卓越的长篇叙事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相传为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所作,故名。实际上它是许多民间行吟歌手的集体口头创作。它取材于特洛伊战争的故事。《伊利亚特》由约1.5万行诗句组成,包括24篇,描写希腊人同小亚细亚的特洛伊人战争第十年的故事。《奥德赛》由约1.2万行诗句组成,包括24篇,描写伊大卡国王、远征特洛伊的将领奥德修斯在回国的路上历经艰险,在海上十年漂泊的奇遇。荷马史诗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结构严密,不仅是古代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优秀的作品,而且对研究古希腊早期历史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它保存了一些对于迈锡尼文明的模糊回忆,更为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社会情况。
3.安吉拉(徙志)
又成为“希吉拉”,意为“出走”、“迁徙”。 伊斯兰教创立之初的一次重要事件。622年,穆罕默德因受迫害而带亲信从麦加迁往雅特里布,该地从此改称麦地那,伊斯兰教称这一迁徙事件为希吉拉(旧译徙志)。后确定希吉拉为伊斯兰教纪元,并以迁徙的那一年作为阿拉伯太阴历的岁首(622年7月16日),即伊斯兰教历元年元旦。希吉拉是阿拉伯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的传播和建立国家奠定了基础。
4.价格革命
16至17世纪西欧社会上出现的金银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使欧洲贵金属的储量急剧增长,从而引起欧洲各国通货膨胀。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升四倍多,英、法、德等国的物价平均上涨二至二点五倍。价格革命打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其结果是从事商业的人大发横财,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愈益增长,而靠传统方式收取地租的封建地主的地位受到削弱,收入微薄的劳动者的生活日益下降,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各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和封建制的解体。
5.启蒙运动
17-18世纪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开始于英国,逐渐扩展到法国、德国以及全欧洲。启蒙运动思想家们反对上帝和宗教迷信、批判中世纪的经院哲学;经济上主张以自由放任对抗封建官僚机构的束缚,政治上以社会契约论否定王权神授,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或民主共和政体,限制王权,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提倡法治,反对人治。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洛克、霍布斯等,法国的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德国的席勒、歌德等。
6.清教徒
英国清教信徒。最初出现于16世纪60年代。起初该派只要求根据新教加尔文宗教义清除英国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反对主教制和偶像崇拜。到16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人数的增加,逐渐脱离国教,建立起独立的宗教组织。16世纪末清教徒形成两个主要派别——长老派和独立派。国内的清教徒日益成为一个政治派别,并积极参加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革命中的领导人物均系清教徒。第一次内战后,清教徒在议会中占优势地位。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政府实施《克拉伦登法典》对清教徒加以迫害。
7.1787年联邦宪法
美国宪法,也是近代西方国家第一部成文宪法。1787年9月17日费城制宪会议上通过。宪法以三权分立为基本原则。以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权分立为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实行总统制。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任期4年,有权任命部长、缔结条约,但须经国会同意,国会对总统、部长的渎职行为有权弹劾;国会是立法机关,由参、众两院组成,负责批准条约,制订税率立法。但总统对国会立法有否决权。司法权属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须经国会批准,任取终身,有解释宪法的权力。以上三条旨在将立法、行政、司法之权分立,互相制约。宪法同时也带有明显的种族压迫条款,没有触动奴隶制。后增加了10项关于人权的补充条款,规定言论、出版、集会等权利。宪法对加强联邦政府权力,巩固资产阶级统治有很大作用,沿用至今。
8.东方会议
1927年日本田中内阁为制定侵略中国的方针政策而召开的重要决策会议。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田中内阁为制定对华侵略方针、转嫁国内危机而在东京召开的重要决策会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所谓“满蒙政策”。会议通过了《对华政策纲领》,制造了旨在把中国东北和内蒙古地区分离出去的“满蒙特殊论”。在日本侵华史上,东方会议是一次决定“国策”的重要会议。《对华政策纲领》勾画出田中内阁企图攫取“满蒙”和武力侵华的“积极政策”的基本轮廓,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决定侵占整个东北,加快实现大陆政策。“满蒙特殊论”则成为后来日本侵略中国和亚洲的理论根据。东方会议预示着一系列重大的武力侵华行动即将展开。
9.雅尔塔体系
二战后形成的国际政治格局。1943年至1945年,美、英、苏三国先后举行了三次首脑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确定了它们安排的战后世界秩序,形成了以雅尔塔协定为主体的国际关系体系。该体系主要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中心,在欧洲和亚洲建立各自的势力范围,形成了两极对峙的战后国际政治格局。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以两大军事集团对峙为基本特征的国际格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雅尔塔体系瓦解。
10.洛美协定
1975年欧洲经济共同体9国同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46个发展中国家在多哥首都洛美签订的经济贸易协定。其主要内容是:亚太地区签字国的全部工业品和94.2%的农产品可免税不限量地进入欧共体成员国,欧共体成员国向46国出口时只享受最惠国待遇;欧共体建立稳定出口收入基金,以补偿46国12种初级产品出口下跌造成的损失,欧共体5年内年向这些国家提供42亿美元的经济援助。该协定明显有利于非、加、太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直到2000年被新协定所取代。
二、简述题(80分):
1.简述文艺复兴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文艺复兴对欧洲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 为中心,在于唤起人的觉醒,使人们把关注的重点从来世转移到现世。
(一)它把人们从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发扬了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的精神。资产阶级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创造近代资本 主义世界的。
(二)虽然文艺复兴在哲学上成就不大,但是它摧毁了僵化死板的经院哲学体 系,提倡科学方法和科学实验,这就为17-19世纪自然科学的大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文艺复兴为以后的思想进步扫清了道路;打破了经院哲学的统一局面,使各种世俗哲学兴起,其中有英国的经验论唯物主义;推动了政治学说的发展,为后来的启蒙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渊源。
(四)文艺复兴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教会神学,但它造成的思想解放却动摇了教会精神统治的根基,促进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文艺复兴也不免有一些缺陷。首先,这个时期的艺术家、文人和学者们虽然大力表现和发扬人文主义精神,认识到和揭露天主教会和教皇的腐朽、罪恶,但是他们还是乐于接受教皇及教会的保护和豢养,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而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其次,大多数人文主义者把在古代受到维护的那些迷信落后的东西保留了下来。
2.分析法国大革命的彻底性
(一)君主立宪派时期
1789年8月,制宪议会通过的第一个立法文件是八月法令。法令宣布将封建制度全部予以废除,对源于土地的封建义务,法令规定要以赎买的范式予以废除。八月法令在根本原则上废除了封建制度,在法律上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二)吉伦特派时期
1792年立法议会颁布了一些新的土地法令,包括将没收来的逃亡贵族土地作为国有资产分小块出租或出售的法令,在各农村公社按户无偿分配公有土地的法令。特别是8月25日关于进一步废除封建权利的法令。这个法令明文规定“没有无领主的土地”这一封建原则,凡不能提出拥有不动产的原始契劵的地主,一概废除其封建权利。
(三)雅各宾派时期
1793年6月3日,国民公会颁布法令,宣布将逃亡贵族的地产分小块出售,地价10年付清。11日又规定农村公社的公有土地可按人口分配给居民。7月17日,颁布的土地法令最为重要,它发展了吉伦特派关于地主必须出具原始契劵才能继续享有封建权利的规定,宣布无条件的废除一切封建权利,这就使全部永佃田成了农民的私产。
3.简述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
(一)内容。1918年1月8日,威尔逊在国会讲演中提出了被称为“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原则”,集中体现了美国对一战后国际秩序的设想。主要内容是: (1)战后的世界应当是一个“开放”的世界。(2)抵制并消除苏俄的布尔什维主义影响。(3)要求在给欧洲及近东各民族以自决权的基础上恢复和建立民族国家,或建立受到列强保护、实行门户开放原则的保护国。(4)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使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这是达到永久和平的全部外交结构的基础。
(二)意义。(1)十四点原则涉及有关列强瓜分世界的原则、战争与和平、建立 国际组织等一系列重大的国际政治问题,被认为是美国企图冲出美洲、对长期以来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国际格局发出的公开挑战和冲击,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总纲领。(2)它是第一次提出关于全球性的和平计划,提出在民族自决权基础上恢复和建立欧洲民族国家的主张,在当时受到极大的关注,成为巴黎和平谈判的基础。
4.简述第三世界国家就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所做的努力。
第三世界是指那些在历史上受过殖民统治和剥削,独立后经济落后,在国际经 济政治中处于不平等、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在地域上大多位于南半球的亚非拉国家。这些国家也被称为民族独立国家、发展中国家、南方国家。第三世界国家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先后发起或召开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
(一)亚非会议。1955年4月18—24日,亚非会议在万隆召开。会议通过了《关 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这个宣言连同其他有关经济、文化合作及人权、民族自决权等共七项决议,构成《亚非会议的最后公报》,并经最后一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亚非会议的意义在于它是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而由亚非国家自己处理自己事务的国际会议。会议及其决议创造了一种“万隆精神”,这就是在维护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反帝反殖的斗争中,加强亚非国家团结战斗的精神。
(二)不结盟运动。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举行首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有25个国家参加,形成了以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为基本原则的不结盟运动。不结盟运动形成以来,坚持了反帝、反殖、反霸以及反对种族主义的斗争方向。不结盟运动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积极维护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权益,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为提高第三世界国家的国际经济地位,为改善南北关系,促进南南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七十七国集团。1964年在联合国第一届贸易与发展会议上,七十七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联合起来,发表了《七十七个发展中国家联合宣言》,明确提出了“建立一种新的公正的世界经济秩序”的主张,自此被称为“七十七国集团”。七十七国集团以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为目标,以联合国为讲台,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权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做了大量工作,在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中发挥了先导作用;它为推动南南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做出了积极贡献;为推动南北对话,缓和并改善南北关系,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三、论述题
1.对比分析两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在19世纪最后30年展开,至20世纪初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成就应用于工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电和石油的发现和广泛利用;内燃机和电动机的创制;远距离通讯手段的发明与完善。在19世纪科学技术向纵深发展的基础上,在理论上出现了新的突破。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其结果使世界由“蒸汽时代”跨进了“电气时代”。内燃机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应用技术上的又一重大成就。内燃机创制与广泛应用带动了石油开采业和石油化工业的迅速发展。在通讯领域,电话、无线电报的发明,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在冶金工业中,贝塞麦、马丁、汤麦斯炼钢法被广泛应用。新技术也广泛应用到化学、冶金、造船和机械制造产业。石油不仅是重要的能源,而且是新兴的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
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表现出如下的特点:
①科学和技术的结合程度: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发明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济,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的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科学与技术结合取得了巨大成果。
②进行的范围: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其他国家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比较迅速。
③开展过程:对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国家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既可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又可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其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
2.分析战后世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国家资本主义的企业体系。这个企业体系的核心是国有化企业。战后欧洲资本主义各国国有化企业数目增加迅速,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突出,影响巨大。
(二)国家垄断资本的财政体系。国家财政收支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逐年升高,是国家垄断资本高度发展的结果。国家通过垄断财政体系实现了部分社会再分配,缓和了社会分化的矛盾,增强了垄断资本的地位,促进了垄断资本的发展。
(三)国家垄断货币体系。包括中央银行和国有化银行、国家信贷机构、国家货币金融政策三个方面。国家垄断货币金融体系相当发达和完备,成为国家垄断资本发展的重要保证。
(四)国家垄断社会管理和调节体系。这主要是指国家制定和执行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协调地区发展平衡,对经济部门结构进行调整,制定和执行社会收入和保障政策等方面所形成的社会管理和调节职能。
3.古今历史学家对世界历史的不同认识
(一)古代历史学家早就已经把记述历史的范围扩大到他们当时已知的世界。 在一定意义上,他们为这个已知地理范围所写的历史,就是他们各自所处时代的世 界历史。代表人物与作品: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西汉司马迁《史记》等。
(二)中古世界历史,受宗教神学影响。历史学家把属于同一宗教地区的历史作 为历史的主体或中心,忽视或蔑视即使已有所知的异族或异教地区的历史。如奥托《年代记》、塔巴里《历代先知与帝王年代记》等。
(三)具有近代意义的世界历史著述开始于西欧文艺复兴时期和稍后的启蒙运 动时期。文艺复兴时期萨贝利科著《恩奈阿德》,记述了从古代到16世纪的世界历 史。这是具有近代意义的世界史著述的开端,特点是一反欧洲中世纪史学的神本思 想,开始把世界历史理解为一个世俗的、以人为本的演变过程。到了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著《论各民族的风格与精神》,不仅进一步突破基督教神学对史学的束缚,而且突破自古以来传统史学以局部世界为全部世界的局限。
(四)“欧洲中心论”。随着西方殖民大国在近代世界日益上升的支配地位,由此形成西方史学中的“西欧中心论”。兰克晚年编著、身后由其弟子据遗稿补足的《世界历史》七卷,是一部以拉丁、日耳曼六大民族为主体的世界史。
(五)把各国历史汇编为世界史的做法,开始于18世纪中叶,如1736-1765年, 英国坎普贝尔等人编写的《自远古迄今的世界历史》。此后,新的大型汇编相继出现。其中最著名的是英国的“剑桥三史”,即《剑桥古代史》《剑桥中古史》和《剑桥近代史》。
(六)20世纪初期,“欧洲中心论”在西方史学中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形态学派历史学家施本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和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从历史的综合比较研究中得出他们不同于兰克的世界历史的观点,他们把世界历史看作多种文明的生长和衰灭的历史,而非单一文明发生和扩散的历史,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对“欧洲中心论”的突破。20世纪40年代,巴勒克拉夫在他的文集《变动世界中的历史》里提出西方史学必须放弃“西欧中心论”,并须重新定向。与此同时,对分国编列式的世界史体系,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就试图打破分国、分地区的编列方法,更多地注重不同时代世界各地区的共同形势以及各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
苏州科技大学考研真题(苏州科技大学考研真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