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工业大学研究生院,河北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官网
原创 勤慎公忠 河北工业大学
近日,河北工业大学的青春抗疫、科技战疫、劳动模范等事迹受到多家主流媒体的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强国号、中国青年报、河北日报、天津日报、文汇网等多家媒体对我校进行了相关报道。
01
疫情汹汹不灭少年意气
分秒请战更展家国情怀
2022年1月10日-13日,新华社、人民日报、人民网、光明日报、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志愿者、中华全国学联、北京青年报、河北日报、扬子晚报、津彩青春、青春河北等多家媒体报道我校冬奥志愿者争先报名抗疫志愿者事迹,多家主流媒体相继予以专题报道30余次,全网视频播放量约755.5万次。
其中新华社题为《从冬奥志愿者到抗疫志愿者,他们只用了一分钟!》的单篇报道阅读量超百万次。
从冬奥志愿者到抗疫志愿者,
他们只用了一分钟!
天津正在迎战奥密克戎
高校学子们也纷纷挺身而出
近日
河北工业大学的82名冬奥志愿者
仅用一分钟时间
就完成从冬奥志愿者到抗疫志愿者的转变
奔赴到防疫的第一线
1月9日上午10:19
河北工业大学冬奥志愿者群组里
发布了一则倡议
“今天下午需要30名核酸检测志愿者”
疫情突如其来
没有人知道将面临什么
特殊时期
更加彰显了冬奥志愿者的素养
在短短一分钟内
82人接起长龙
群消息塞得满满当当
这群冬奥志愿者
“秒变”抗疫志愿者
志愿者袁菲回忆
原先只要30名同学
后来又担心人手不足
就将人数提高到50名
仍然抵不住大伙热情高涨
少年意气 家国情怀
都化作一纸请战书
满满的红指印
铮铮的誓言
朴实而有力
展现了他们的责任与担当
记者了解到
冬奥志愿者团队
为备战此次冬奥会
绝大部分志愿者放弃元旦回家团聚,
完成统一核酸检测后
将要在校集结封闭培训三周
河北工业大学在充分保障冬奥志愿者
参与校园防疫服务安全前提下
同意了同学们的请战
面对疫情来袭
他们没有丝毫犹豫
运用防疫培训技能保证自身安全
快速响应号召
很多同学
被他们的热忱所鼓舞
家人与朋友的支持
也让他们温暖而感动
志愿者李振祎说
“第一次穿上防护服。”
“第一次‘全副武装’。”
“第一次成为自己最敬佩的人。”
校团委副书记崔毅介绍
为了备战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志愿服务“大考”
继续在校内进行集中隔离、健康检测和系列培训
校党委副书记贺立军表示
河北工业大学高度重视冬奥会志愿者工作
将执行更加严格的防控措施
将他们安全健康地送至崇礼赛区服务
“疫”起抗疫 备战冬奥
双战务必双赢
大家纷纷为志愿者点赞:
青年有担当则国家有力量
未来的栋梁们
为你们点赞!
02
河工智慧助力科技战疫
2022年1月16日,天津日报以《科技抗疫!河北工业大学为战胜新冠贡献“工大智慧”》为标题,对我校科技抗疫事迹进行了报道。
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
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
河北工业大学将继续贯彻落实总书记提出科学技术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指示精神,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合作,尽早将新产品施惠于民,为战胜疫情奉献工大智慧,体现科技担当。
科技抗疫!
河北工业大学为战胜新冠贡献“工大智慧”
“采用该材料处理15分钟、30分钟后,对Delta变异株有效消杀率高达99.48%和99.70%”——这是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BSL-3)对河北工业大学生物物理研究所与河北凯尔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制的新型消毒液消杀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活性的测试结果。
中科检测服务(广州)股份有限公司对该材料生物安全性测试结果表明:急性经口毒性试验为无毒、红细胞微核实验未见异常、完整皮肤刺激性试验为无刺激性、急性吸入毒性实验为无毒。两份测试结果充分表明该消毒液具有高效、安全的优异特征。
新冠病毒毒株与德尔塔变异毒株具有相似的囊膜结构
该产品是在河北工业大学转让的专利申请权“一种具有抗菌和抗病毒的水溶性共轭聚合物及其制备与应用”的基础上研制完成的。该材料先期已经通过对手足口病毒、甲型流感病毒以及假性新冠病毒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测试,表明材料的核心成分能够产生活性氧,通过破坏病毒表面的囊膜结构进而来杀灭病毒。正如团队负责人邢成芬教授指出的那样“本次对Delta变异株的测试结果再次证明,该消毒液对杀灭病毒表面相类似囊膜结构的新冠病毒变异株具有广谱性、高效性和安全性”。(记者/姜凝)
新冠病毒毒株与德尔塔变异毒株具有相似的囊膜结构
03
科技创新赋能 助力共同富裕
2022年1月6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冯赵建在光明网-学术频道发表以《科技创新赋能,助力实现共同富裕》为题的文章。
向上滑动阅览全文
科技创新赋能,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当前,我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但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等问题仍然存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将是一项长期任务。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科技创新是财富创造的源泉,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引擎。
以人为本谋发展,形成共同富裕“驱动力”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解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就要将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以科技为经济赋能能够提高我国产业竞争优势、增强企业盈利能力从而提高劳动者收入,同时能够带动传统产业升级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人民提高更优质的服务。因此,在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不断推动科技进步是“把蛋糕做大”的必要前提。
将科技创新纳入顶层设计,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支撑。要强化科技创新部署,从顶层设计出发加强科研攻关,不断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加速完善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的保障制度。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引领方向,以人民发展需求为核心,以当前科技短板为重要抓手,以优惠政策为手段,集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力量,激发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科技主体的创新活力,推进科技进步,使科技成果造福人民,让科技创新成为拉动共同富裕的“马车”。
加快产业创新升级,满足人民高质量需求。顺应第四次产业革命浪潮,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将中国科技企业放置于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循环的“双循环”之中。推动中国企业开展全球性的科研交流与合作,吸引全球优质资源要素流入,为国内带来先进技术与成果,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同时,提高企业的竞争压力,倒逼中国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整合资源、提高配置效率,从而实现企业自身的转型升级,并在国内形成良性竞争、创新升级的良好氛围,构建更加合理开放、优质高效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促进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的高质量需求。
加强国家科技工程建设,让科技成果造福民生。加快打造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研发中心、技术发展中心等科技创新基地,聚焦中国社会实际,加快重大科研项目的攻关速度,提升科研质量。尤其是要有计划、有目的、全方位、多层次开展科技项目研发工作,将农业技术领域的研发项目纳为重点支持项目,将科研成果应用到农村发展实践,从而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进程,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助力共同富裕早日实现。
创新主体齐推进,夯实共同富裕“聚合力”
公平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不断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坚持“先富带后富”,引导企业、个人等主体协同参与到共同富裕事业建设中来,为分好不断做大的“蛋糕”聚力。
政府鼓励、引导创新主体参与共同富裕建设。共同富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由于区位因素、经济基础、国家政策等影响,会有一部分地区和人民在一定时期内先富起来。但必须始终坚持共同富裕,不放弃每一个落后地区。因此,政府要以共同富裕为原则,依据本地区优势,整合本地区科技创新力量,引导企业、科技人才积极参与地区建设,引领创新主体为共同富裕事业添砖加瓦。
企业树立“先富带后富”的观念,共建创新联合体。“先富带后富”不只是对政府、对个人的要求,也是对科技企业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构建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企业发展生态。先富起来的龙头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在欠发达地区设立分公司,促进当地资源开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同时,先富起来的龙头企业要联合中小微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就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开展研讨,打造“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模式,形成全产业链共同发展的科技创新生态圈,营造“先富带后富”的产业发展风气,从而整体提高我国企业的科技研发能力,凝聚共同富裕的“聚合力”。
个人树立责任意识,助力落后地区建设。人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推动地区发展的作用。实现共同富裕,亟需打造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艰苦奋斗、具有突出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队伍。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个人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具备到祖国偏远落后地区奉献才智、贡献力量的勇气与担当,为偏远落后地区的经济建设助力,为实现共同富裕不懈奋斗。
要素流动促协调,筑牢共同富裕“保障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中的里程碑成就,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之路,重难点就在于促进城乡平衡和区域平衡。由于发展基础和资源配置的不同,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之间、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为共同富裕带来了挑战。因此,要缩小发展差距,推动发达地区的创新要素向欠发达地区流入,平衡地区间发展差异,在共同富裕道路中不让任何一个地区“掉队”。
坚持城乡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当前我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仍不平衡,从全局视野出发,要在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以政策倾斜引导技术、人才、信息、资本等要素向农村和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流入,发挥创新要素的引领发展作用,不断增强欠发达地区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从而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区域发展差距,带动欠发达地区人民实现共同富裕,走平衡、协调、包容的发展道路。
促进创新要素在区域间流动。将建立全国统一市场与打造区域市场相结合,发挥长三角、珠三角等科技发达地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全国统一市场下,中西部地区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快构建城市圈,从而为中西部地区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拉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化各地区间的科技合作与对口支援,鼓励发达地区“一对一”帮扶欠发达地区,通过开展区域间成果转化等合作,推动发达地区的科技型企业、技术平台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从而推进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欠发达地区流入,有效配置区域资源,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促进创新要素在城乡间流动。打破技术、信息等创新要素壁垒,把握数字乡村发展机遇,在全农村应用并推广先进技术、建立信息交流平台,避免数字鸿沟,以吸收创新要素夯实农村技术设施建设;在农村地区广泛普及技术知识,科普科技创新对脱贫的积极作用,开展技术讲座,从而全面提高农村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加速农村的知识化进程,缩小城乡居民间的科学知识差距和信息差距。
科技人才造红利,激活共同富裕“内生力”
科技人才作为高质量发展中资源流动的重要载体,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推动作用。以科技人才为重要依托,既能加速创新要素向欠发达地区流入,又能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因此,重视激活科技人才红利,有效释放科技人才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托底”“扩中”“提高”作用,能够更好地为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实现人民普遍富裕提供动力。
发挥科技人才的“托底”作用。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实现农村富裕,就要激活农村产业活力。以科技特派员制度为切入点,坚持服务“三农”的战略导向,支持更多科技人才入农村,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以大学生创新创业为着力点,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关于农村形势与政策、农业技术和创业培训等方面的服务,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以人才下乡为农村发展注入新鲜血脉;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突破点,在农村开展培训机构,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从而提高农民的知识技能水平。三管齐下,培养农村科技人才,释放人才效用,实现农村共同富裕。
释放科技人才的“扩中”作用。建立健全工资制度,保护科技人才的合法收入,并落实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不断提高科技人才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技术工人待遇,进一步放宽工人对科技研发经费、科技成果转化效益的自主处置权,鼓励用人单位提供安置津贴,激活科技人才的创造活力;改善营商环境,通过降低准入门槛、减免税收等措施,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增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的能力。
激发科技人才的“提高”作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人民至上”和“坚持开拓创新”列为了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所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科技人才具有开拓创新的能力,是推动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主自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培育坚持人民至上、共同富裕理念的科技人才,让他们自觉肩负社会使命与担当,能够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智力和人才支撑。
(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肖桐郡对本文亦有贡献)
04
河北工业大学师生化身寒冬守护者
毅然奔赴抗疫战场
2022年1月17日,河北共产党员网 以《面对天津疫情:河北工大志愿者在行动 》为标题,对我校抗疫事迹进行了报道。
面对天津疫情:河北工业大学志愿者在行动
河北工业大学教职员工主动投身抗疫工作。
河北共产党员网讯(通讯员 张琳)新年伊始,天津津南区发现奥密克戎案例。河北工业大学第一时间响应政府号召组织志愿者参加全员核酸检测。
在党支部发出志愿者倡议后,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党支部杨叶平老师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学校第二轮核酸检测、被安排入场测温工作。“学校很多教工党员都自发参与学校核酸检测志愿工作中,能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我感觉特别骄傲。晚上10点多结束工作,大家都觉得没有过多的疲惫,反倒挺快乐,相信疫情的阴霾总会散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党支部青年教师王惠在路上遇到其他支部的同志参与核酸检测志愿服务,就主动向所在党支部书记刘永春请缨。去年刚从香港中文大学毕业的王老师,志愿服务经历很丰富,做过联合国儿基会预防艾滋病的志愿者、泰国的汉语教师志愿者,也做过地铁里的志愿者,“请组织相信我,一定能顺利完成任务。”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纪红旗老师家住南开区,社区一发出志愿服务号召,她就第一时间报了名,被安排三人一组核查社区人员信息。这两天早晨5:30天还没亮,她就到社区报到,在社区物业的组织下,党员志愿者们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每次看到核酸采样医务人员冻得又红又肿的手,心里都很难受,觉得我们做这一点点工作,和医护人员的付出和奉献比实在是太微薄了。最大的感受是在疫情危险面前,社区上上下下都特别团结,我想这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最生动的体现。作为一名思政课老师,我会把我在社区的所见所感作为案例带到我的课堂上,也会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感受,我想这样的课堂一定会很鲜活的。”
在老师们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同时,思政专业的本科生们也积极迎战“奥密克戎”。
政教192班胡惟智同学家住津南区,目前属于管控区。1月8号,得知津南区出现疫情后,他第一时间向社区报到,即刻投身疫情防控,协助社区工作人员进行防疫物资梳理分发、挨家挨户敲门登记居民核酸检测信息、引导居民到社区核酸检测点进行核酸检测,从8日傍晚直至9日清晨。截止到1月15日,他已经完整参与了5轮核酸检测志愿者工作。
政教192班袁梓熠同学家住津南区咸水沽镇,1月8日23时接到居委会紧急通知后进行核酸检测后,便登记成为一名志愿者,早上5时左右到咸水沽第五中学协助工作人员对前来做核酸的居民进行信息录入、登记检测等。她说,虽然自己从事的都是一些具体细微的工作,但是很有价值。
政教202班李鑫同学寒假没有返乡,暂时一人在津居住,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同时,积极参与所在地志愿工作。在三轮核酸检测工作中,他主要负责协助维持核酸检测入口秩序维护、帮助中老年人用手机扫码登记信息。从清晨到夜晚,李鑫同学始终坚守在采样点,他表示,虽然身体疲惫,但能够为战胜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很有成就感。
天津疫情来势凶猛,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弦。河北工大师生团结一心,以坚定的信念和热情的奉献,在力所能及的地方展现了自己的使命与担当。千百束微光汇聚,疫情阴霾终将被驱散,胜利曙色就在前方。
(责编:张阳)
05
克服万难 “追踪”平安
2022年1月22日,新华社客户端以《争分夺秒六昼夜,一场34万余人的“大追踪”》为题报道我校的抗疫事迹和贡献。
自天津疫情发生以来,河北工业大学在学校疫情防控指挥部的有力督促和各单位、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对自2021年12月23日(含)以来全部离津师生员工情况的核查,为全市和全国疫情防控做出了河北工大的贡献。
争分夺秒六昼夜,一场34万余人的“大追踪”
新华社天津1月22日电 当第345295份核酸证明反馈回来时,杨明长舒了一口气。作为天津市教育两委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处处长,过去的六个日夜,他经历了一场在天津市域之外,全力与病毒赛跑的“阻击战”。
1月8日,天津拉响疫情警报,展开与奥密克戎的正面“对决”。
而在疫情发生前的十多天里,天津58所高校超34万名师生员工离津,仅本轮疫情“风暴眼”津南区就超6万人。严防疫情外溢,天津迅即决定,逐一通知到人、逐一向社区报备、逐一开展核酸检测、逐一收集检测结果,环环相扣。
如何做到不落一人?其中又经历了哪些曲折?新华社记者独家还原争分夺秒的六昼夜。
连夜督导,不浪费每一秒
由于奥密克戎传播速度快、隐匿性强,防止外溢唯有快“毒”一步。
1月9日,天津全面加强离津管理。恰巧,天津大多数高校已在元旦前放假,大批师生员工已离津。
离津师生员工究竟有多少人?这些人中是否有人感染?
工作随即铺开。1月10日,天津市教育两委做出部署,摸排2021年12月23日(含)以来离津师生员工情况,并明确了通知到人、向社区报备、开展核酸检测、反馈检测结果“四个百分百”要求。
“只有一个不落,我们才能安心。”天津市委常委、市委教育工委书记王庭凯说。
天津市教委派出15个组连夜督导,直至深夜。
“去了发现,河北工业大学都动了起来,教职工纷纷到岗,有高校负责人直接进入位于防范区的校区,和师生并肩战‘疫’。”回忆起这些细节时,杨明仍很感动。
一间间假期里原本安静的办公室,一下子“热闹”起来,通话声音此起彼伏。
天津科技大学学工部干部刘冬雪正在整理报送信息。
天津科技大学学工部干部刘冬雪,是1月10日深夜加入这场“战斗”的。
“100人……1000人……10000人……”接下来几天,她除了难得眯一会儿外,几乎没有离开过手机和电脑。
“随时跟我联系,我一直在。”这是刘冬雪那几天说得最多的话。
六个昼夜,对全市高校“信息中转站”杨明来说,几乎都在办公室度过。凌晨时分,实在困得不行,他就到单位院子里吹吹冷风“醒醒脑”。抬头,是办公楼内的灯火通明。
34万余人,不能落下一个人
天津科技大学,12838人;
河北工业大学,17306人;
天津城建大学,14319人;
一所所高校的信息迅速归拢而来。
58所高校,34万余人。人数众多,如何不落下一人?
天津师范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王丽娟与4名辅导员5分钟就组成了一支“突击队”。
“从福建湄洲岛到新疆伊犁,再到黑龙江大庆,我们就像是一个跨遍全中国的社区工作者。”王丽娟说。
连续6天,团队通过各种方式,将学生的离津时间、健康码、属地报备情况、核酸检测结果一一核准。王丽娟手边一页页纸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颜色的统计数字,这是只有她自己才看得懂的“天书”。
“每个学生的进度不一,每次用记号笔划掉一位学生的信息,就证明又一份核酸阴性结果的反馈,也预示着潜藏的风险又降低了一分。当我拿到最后一名学生阴性结果的时候,我真想‘撒花’庆祝!”这一刻,王丽娟觉得连续多日的疲惫值了。
“一个都不能少”,细致到了每个角落。
天津城市职业学院副院长董凤桂正在联系离津学生。
地处天津的河北工业大学,负责对接一群特殊的高校离津人员——参与学校教学楼和体育馆建设的94名返乡工人。
“他们刚好是在去年12月23日完成工作离开天津的,因为大多数人负责的任务已经完成,要找到他们并不容易。”河北工业大学校园建设与管理处处长赵少伟解释道。
但赵少伟还是挑起了担子,为了联系他们尽快进行核酸检测,赵少伟的电话几乎“打爆”了。
“我不停地打给本人、家人,打给当地社区、疾控部门……最后都联系上了,也都顺利进行了核酸检测。”赵少伟欣慰地说。
1月12日早上6点,当拿到最后一份离津工人的核酸阴性证明,赵少伟悬着的一颗心放下了,“疫情之下,真心感谢每一位工人的配合。”他说。
翻山越岭,不只迈过一道坎
身处偏远,交通不便;
大雪封山,天气恶劣;
人在牧区,信号时无;
“很多时候,看似简单的一次联系、一份反馈结果,背后却有着曲折故事。”杨明感慨。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工部部长赵作伟正在统计离津学生情况。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的卓玛就给该校学工部部长赵作伟出了个难题。
卓玛回到老家青海省曲麻莱县曲麻河乡后,就“失联了”,多方联系也没成功。后来通过抖音号找到她哥哥才知道,人在牧区,手机经常没信号。
怎么办?河北工业大学想到了当地政府,费尽周折联系到了曲麻河乡党委书记多杰战斗。然而,他距离卓玛所在牧场足足有近500公里。
“没有丝毫犹豫,书记多杰战斗当即表示马上联系县疾控中心驱车出发,上门为卓玛做核酸。他出发时给学校发了个小视频,说‘我们已经在路上,请老师放心’。”赵作伟说。
天津师范大学学生蕊蕊做核酸,也经历了波折。
蕊蕊家在甘肃省庆阳市环县一偏远山村,交通不便,道路崎岖,疾控工作人员去时还迷了路,多番周折,才到她家。
采样结束后,她给老师打电话:“看到医生那一刻,我都愣住了!大家对我们这么负责,我们不能置身事外。”
另一个故事,发生在列车上。
天津仁爱学院辅导员张玉秋第一时间联系学生赵亮时,正是10日凌晨,他在火车上睡得正酣。
“我打了好几个电话没人接,特别着急。火车上人员密集,必须让他第一时间做上核酸。”张玉秋说。几经波折,她根据票面信息找到了赵亮所在列车的乔车长电话,车长叫醒了他。
“早上5点36分,他提前下车做了核酸。当天下午,我收到了他的核酸阴性证明,心里一块石头落地了。”张玉秋说。
1月15日晚,好消息在灯火里传遍——“四个百分百”任务完成。
“来自天南海北的核酸阴性证明,离不开全国各地素未谋面的人们的付出,是同心战‘疫’最好的注解。”天津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委主任荆洪阳说,这场“硬仗”给大学生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
记者:刘元旭、邵香云、张建新、白佳丽
海报制作:方金洋、冯娟
(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06
河工师生同上阵
父女并肩齐抗疫
2022年1月24日,河北日报以《河北工业大学:父女并肩战斗在抗疫一线》为标题,对我校抗疫事迹进行了报道。
向上滑动阅览全文
河北工业大学:父女并肩战斗在抗疫一线
“我已经报名,很开心你能做出同样的决定!”
抗疫一线的父女俩。河北日报通讯员姜汪维摄。
天津疫情发生以来,河北工业大学迅速组织志愿者援驰一线抗疫。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王子星,看到招募通知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奔赴。当她将这一选择告诉父亲——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富强时,才知道父女俩不约而同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王富强在抗疫一线投入战斗。河北工业大学供图。
王富强看到河北工业大学招募一线抗疫志愿者,也是第一时间报名。因超龄,申请被退,他再次提交请战书,表达驰援一线的热切决心,终于得到学校的支持,成为学校出征一线抗疫突击队188人中年龄最大的教师。
虽然年已56周岁,对此次出征,他的内心澎湃着激情。他把这次逆行,看作是最难得的“备课”机会。“以信仰浇筑信仰,以情怀孕育情怀,有真情实感的思政课最能启发学生。”他说,“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思政课老师,我责无旁贷!”
1月16日抵达一线,王富强便和第一批50名志愿者共同投入工作。从晚上10点待命,后驱车抵达值守地点,至凌晨1点正式上岗,王富强和“战友们”一直工作到翌日上午9点才返回驻地。他们在零下7℃的低温状态下,连续11个小时没有进食饮水,做着封控区的控“封”勇士、平安守卫。
“我们学校的学生很勇敢,也很坚韧。无论男生、女生,每人值守一个楼栋,没一个叫苦喊累的。”王富强说起学生志愿者们一脸自豪。
王子星说,当得知父亲已经主动报名,她既安心又担心。安心的是,此次志愿活动能与父亲同行,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自己紧张的情绪;不安的是,父亲56岁的身体能否负荷高强度的志愿工作。
看到父亲的坚定,她说,“我选择相信他,支持他!就像他相信和支持我一样!”
“听说王老师和子星主动报名的消息,我非常感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志愿者带队教师姜汪维说,“父女同心上战场,对很多人都是一个激励。”
马院学子积极踊跃,主动报名,奔赴一线。“相信经过此次洗礼,孩子们一定会有更加全方位的成长。”姜汪维说,“有父亲的陪伴,这次抗疫逆行对子星来说也注定意义非凡。”
这对并肩战斗的父女不仅感动了同一学院的师生,也感动了整个校园。智能学院物联网191班志愿者小温经曾选修过王富强的课程,在战疫一线师生再次相遇,意义非凡:“我们一起穿上装备,奔赴各自岗位,让我觉得思政不只在课堂讲台,更在实际践行。老师们的身体力行,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知行合一的力量。”(文/河北日报通讯员屠琼芳、姜汪维 记者马利)
07
志愿青春
看冬奥中的河北工业大学力量
2022年1月24日,天津日报、燕赵都市报、河北新闻广播等多家媒体平台报道了我校冬奥志愿者出征仪式,227名师生志愿者在国旗下庄严宣誓:“志愿青春,冬奥有我!”
河北工业大学227名冬奥志愿者出征(图)
图为:23日,河北工业大学举行冬奥志愿者出征仪式。
本报记者 谷岳 通讯员 屠琼芳 摄
本报讯(记者 姜凝)1月23日早7时许,河北工业大学举行冬奥志愿者出征仪式,227名师生志愿者在国旗下庄严宣誓:“志愿青春,冬奥有我!”
据了解,河北工业大学共有5000余名师生报名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志愿者,经过6轮选拔,最终有227名师生志愿者脱颖而出,其中包括209名学生志愿者、18名教师志愿者。此外还选派3名志愿者激励助理,将在冬奥会期间做好志愿者的生活、心理等方面服务保障工作。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河北工业大学志愿者将服务于张家口赛区古杨树场馆群、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张家口冬奥村等多个场馆的场馆管理、庆典仪式、语言服务、赛事服务等15个业务领域。
08
处三尺讲台做工出力
走科研前沿发光散热
2022年1月28日,天津市总工会官方号以《天津市劳模李奎:走在教学与科技的最前沿》为题报道了我校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李奎的相关事迹。
天津市劳模李奎:走在教学与科研的最前沿
李奎(左四 )指导青年教师
李奎长期从事电气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自2014年科技部启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申报工作以来,他积极投身到实验室建设,在河北省、学校、科研院相关领导的带领下,撰写和修改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申请和建设方案。历经三年的艰苦申请建设过程,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专家论证,并于2017年10月17日科技部、河北省联合下文批准建设省部共建电工装备可靠性与智能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标志着河北工业大学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上迈上一个新台阶,为河北工业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
在教书育人方面,李奎积极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课,先后主讲新生导航课、电子技术基础、电器可靠性、电器智能化与电磁兼容、电子电器等课程。同时,他还加强研究生培养工作,坚持研究生指导例会制,布置和指导研究生课题,随时解决研究生在学习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难题。针对控制和保护电器的试验测控技术开展研究,李奎还多次解决电气操作循环试验中故障的准确快速判定和长寿命控制电器电寿命试验时间长等难题。
李奎还设计了试验动态过程在线实时采集系统,根据试验电压电流动态变化过程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实现试品故障直接诊断。他首次提出交替试验和多任务试验控制技术,实现不同规格多台试品在不同试验电流下的试验,提高了试验装置的利用率和试验效率,缩短了试验时间,并降低了试验电源容量和试验费用。同时,他还根据试验控制模式,通过模块化设计提高了软件设计效率,方便了用户试验参数的设置和试验的进行,扩大了试验装置覆盖的内容和范围。
此外,李奎潜心可靠性研究,开展开关电器可靠性理论研究,首次提出成功率双参数验证试验方法,为保护类电器可靠性标准的制订奠定了理论基础。作为第一起草人负责制订了可靠性国家标准GB/Z22202“家用和类似用途的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的可靠性试验方法”,并参加起草了可靠性国家标准GB/T15510、GB/Z22074、GB/Z22204等。(记者秦帆)
内容来源:河北工业大学
发布者:焕丽
河北工业大学研究生院(河北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