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官网
近日,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兴采厂曾经濒临废弃的于楼油田于11井区于7-5块接连打出日产10吨以上的高产井6口,继去年于30块扩边调整获得成功后,又一断块展现良好势头。这是该厂延续黄于热油田整体连片研究开发调整的新思路,在开发空白带收获的新硕果。
黄于热油田是辽河油田开发最早的油田之一,也是东部凹陷地质条件最为复杂的区域,具有断块破碎、含油井段长、含油层系多的特征。1970年投入开发以来,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和本世纪初在局部断块内加密调整,对断块之间、油田之间的接合区、空白带鲜有突破性认识。其中的于11井区日产油仅剩13吨。
在濒临废弃的老区块如何刨出“金疙瘩”?该厂地质技术人员进行了长达6年的持续深入探索。
突破思维定式,由局部断块拼图研究向整体编图研究转变
近年来,兴采厂地质技术人员通过对整个东部凹陷成藏模式进行深入研究,逐步发现虽然地层条件复杂,但具有明显的成藏规律,蕴藏着良好的潜力。
黄于热油田开发早期,由于地质研究手段落后,往往以局部断块为主,对整体油藏的宏观成藏规律认识不足,产能建设主要以断块内部局部加密为主,对断块之间的接合部、低部位鲜有认识。
该厂地质技术人员跳出以断块为单元的思维定式,将原来的黄金带、于楼、热河台三个油田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地质研究由局部断块拼图研究向整体编图研究转变。
在地质体刻画上,告别过去过于复杂的断裂刻画方式,紧密结合油气生产动态,化繁为简,突出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的精确刻画,去掉大量作用弱的低序级断层,将整个条带进行整体考虑,重新认识油藏边界,从而为扩边部署调整拓宽了空间,并优先在潜力大的区域分批实施,提高潜力动用程度。
部署井个性化设计,井网井距由均匀向不均匀转变
开发初期受限于地质认识较为粗放,黄于热油田的井网井距基本上以均匀部署为主,对非均质强的油藏适应性相对较差。
地质技术人员对以往经验认真总结,改变开发初期均匀的井网井距设计方式,充分考虑剩余油的分布形式、砂体的分布特征以及老井的轨迹,由过去的单靶点设计改为多靶点设计,提高油层的钻遇率以及单井有效的控制储量,减少低压井的出现,实现剩余油的精准挖潜。
此次在于11井区于7-5块部署的15口加密、扩边井中,目前已完钻投产13口,平均钻遇油层厚度达65米以上,单井压力系数平均为1.2左右,相比老井平均单井钻遇新层4小层共11.6米,达到了设计目的。
因藏施策,由中期注水向同步注水转变
结合产能建设把握注水时机,因层、因时针对主力油层及时开展注水完善工作,逐步完成注水开发调整工作,切实提高油田开发水平。
近些年,在黄于热油田的主要注水区块热8块和热42块,根据油藏的不同的特征,分别采用面积注水、边部注水的方式及时补充完善注采井网,取得良好效果,自然递减率始终控制在5%左右。
在此基础上,2021年对已经完成本轮产能建设的于30块及时完善注水。目前已实施各类注水调整工作量16井次,有效夯实了建产区块的稳产能力,于30块日产油在70至80吨区间已经连续稳产10个月,相比以往的建产区块,第二年的自然递减降低了16.8%。
思路“破茧”,促黄于热油田勘探空间“蝶变”。2016至2019年,率先在西部条带各油田结合部,逐步拓展出热8、热35、于606、黄606四个新区。2020年开始扩展至中部断槽带,开展油气整体连片开发研究,由断槽带中南段的于楼油田区块逐步向北部热河台油田区块分批实施。2021年,在于11井区南部于30块已实施了第一批扩边调整井15口,断块日增油70吨,取得良好效果。今年,随着于11井区北部的于7-5块高效开发,于11井区日产油从2019年调整前的21吨上升到148吨,于楼—热河台油田中部断槽带连片开发已初具规模。
认识研究从模糊到清晰再到精准,兴采厂地质技术人员愈加坚定了后续工作的信心,下步将向北部热河台油田扩展,有望在2023年完成整体连片开发目标,届时“孤岛连成大陆”,将提高老油田采收率6个百分点。
(李文苗 刘昕)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官网)